唐太宗在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在行政管理和軍事改革方麵的功績也十分卓著。
唐太宗要求各行政職能部門能夠秉公辦事,並注意調整各部門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關係,要求他們互相監督。
唐太宗認為,一支精簡高效的官吏隊伍是國家管理的最大財富。隋朝末年,為了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許多人招兵買馬,割據一方,占地為王。唐朝建立以後,唐高祖李淵設置州府、縣衙,封他們為官。因此,唐初州、縣的數目,比隋文帝時期大約要多一倍。唐太宗即位以後,立即著手革除這種官吏過多的弊病。他精簡機構,人盡其用,於是就出現對官吏如何選拔的問題。他以“四善”作為考核的標準,即:品德高尚、政績卓著、辦事公道、勤奮認真。符合“四善”的人才可以被提拔作為政府的官員。這種隨時注意考核、擇優任用官吏的政策,調動了官吏的積極性。
唐朝所轄地域產大,僅僅靠中央政府治理國家顯然不切實際。中央政府隻能就國家事務做一個原則上的規定,具體政策還是要依靠地方官吏去施行。因此,地方官員隊伍的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
早在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曾對大臣們說:“我朝地域廣大,國家的長治久安依賴地方官吏的秉公行政。我身處皇宮之中,對天下事無法事必躬親,地方上的都督、刺史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最擔心的是都督、刺史是否勝任安撫百姓的重任,能否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我特意在我臥室的屏風上記下他們的姓名,無論坐著還是躺著都經常看他們,誰做了好事,我就記錄在他的名字下邊。這些人決定著國家的安危,必須要稱職。”唐太宗對地方官吏的選拔、任用非常上心,但是缺少切實可行的辦法去對他們進行很好的管理。
博州荏平有個名叫馬周的人,雖然滿腹經綸,很有才幹,卻賦閑在家無事可做。貞觀五年,馬周來到京城長安,暫時居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做了他的門客。一天,唐太宗詔令百官,要求大家上書議論政事得失。第二天,常何帶著自己的奏折,將它交給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常何的奏折之後,不禁暗暗稱奇,因為奏折上所言的都是針對當今情況的真知灼見,這二十多條治國安民的具體措施樣樣都合自己的心意。要知道,這常何出身行伍,對文字以及國家治理一竅不通。大家對這件事情感到奇怪,都驚奇常何為什麼一夜之間就得出這麼多的好主意。唐太宗知道這些建議一定不是常何所提,其後必有高人。於是,就問常何提出這些建議的人到底是誰,常何就老老實實地說是家裏的門客馬周的主意。
唐太宗一聽此話,斷定馬周是個人才。他望才心切,當天就召見馬周。但是,馬周平常閑雲野鶴慣了,不願受官府的束縛,所以就借故推辭,遲遲不到。唐太宗求賢若渴,如劉備一般三顧茅廬,四次派人前去催促。馬周見唐太宗情真意切,被深深打動,於是就同意見太宗。到馬周謁見時,唐太宗同他就國家大事徹夜長談,相見恨晚,相談甚歡。馬周知識淵博,才思機敏,善於辯論,而且分析問題能夠抓住根本,入木三分,這讓唐太宗非常高興,不久就提升他做監察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