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親身經曆了隋煬帝滅亡的過程,所以他特別注意以隋為戒。一天,他問自己的大臣魏征:“隋煬帝明明知道唐堯、虞舜是聖明君主,夏桀、殷紂王是無道昏君,但是他為什麼又要和夏桀、殷紂王一樣,最後弄個國破身亡的淒慘下場呢?”
魏征說:“作為帝王,不僅要聖明賢哲,而且應當虛懷若穀。隋煬帝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大臣們怕自己出言不遜,惹皇帝生氣,自己的性命和地位難保,所以就專揀皇帝愛聽的話來說,想借這樣升官發財。長此以往,皇帝就聽不到逆耳之言,對國家實情不了解,隋朝很快就滅亡了。所以,一位好皇帝一定要具備兼聽則明的品質,這樣國家才能被治理好。”李世民聽了點點頭,覺得很有道理。
魏征見李世民若有所思,就趁機又給唐太宗講了劉邦和張良的故事。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跟隨劉邦多年,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劉邦重用。漢高祖即位以後,由於寵愛戚夫人,就打算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皇後呂雉得知後非常著急,就找到張良,想讓他勸說劉邦不要廢掉太子。但是,張良卻拒絕了,他說道:“不是我袖手旁觀,而是我實在無能為力。以前皇上處於危急困難之中肯聽我的意見,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我也不敢多說什麼了。皇上既然寵幸戚夫人,下定決心要廢掉太子,不是說幾句話就能扭轉的,縱然有一百個我也無濟於事。”後來張良果真沒有去勸說劉邦。漢朝剛建立,全國各行各血百廢待興,漢高祖卻驕傲起來,連老臣張良的話都聽不進去了,這也為漢朝後來出現危機埋下了隱患。
魏征以古喻今,勸說李世民應當將國家的安危放在心上,汲取前朝教訓,虛心聽從別人的建議,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李世民聽後深以為然,下令:“從今以後,我的命令有不妥之處,你們要及時提出,不得曲意阿(e)從。”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原隋朝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正當妙齡,長孫皇後聽說她天生麗質,而且溫柔賢惠、知書達禮,所以就想請唐太宗納她為妃,唐太宗欣然應允。但是,魏征聽說這個女子已經許配給陸爽,就急忙進宮叩見唐太宗,並向他說了這件事。唐太宗聽了,非常吃驚,立即下令停止再做這件事情,並深深地自我責備。
這時,房玄齡、溫彥博等大臣出來反對說:“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鄭仁基的女兒已經許配陸家。且王室的禮儀既然舉行了,就不能在中途停止,否則成何體統。”就連陸爽自己也上表說自己和鄭氏雖有往來,但並沒有婚約。
唐太宗本來就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納鄭仁基的女兒為妃,所以聽了他們的話以後就暗暗高興,認為這下就沒有什麼阻力了。於是,他就對群臣說:“既然陸爽也說了沒有婚約,那麼,納妃的事情就繼續開始吧。”但是,魏征卻堅決阻止,說:“陸氏再三否認,無非是怕冒犯陛下,丟了官職。這點道理陛下不會不知道吧?”唐太宗聽後,笑著接受了魏征的建議,發出詔書正式停止納鄭仁基的女兒為妃,贏得了舉國上下的讚譽。
一次,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評價唐太宗的政事得失,言真意切,非常中肯。唐太宗特意賜給他一塊藥石,並對他說:“藥石可以用來治病;你對我進言,讓我清醒地去治理國家。你的話就和藥石一樣,可以治理國家的弊病,因此我用藥石來感謝你!”
唐太宗,肯於納諫,貞觀年間的政治風氣總體來說極為開明。其中以魏征的剛直進諫最為著名,他與唐太宗的君臣際遇傳為佳話。
魏征死後,唐太宗對他異常思念。說起魏征,他就潸然淚下。唐太宗對大家說:“以銅為鏡,可以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朝代的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白事情的得失。我經常用這三麵鏡子來對照自己,以防止過失。魏征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麵很好的鏡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