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上皇位後,平定了軍閥割據的內亂,又解決了突厥侵擾的外憂,從此,他可以潛心於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了。
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大規模開展整頓社會風氣的教化活動。他首先在全國範圍內大興儒學,四處建立紀念孔子的廟堂,並用重金和官職吸引天下的儒士,讓他們到京城來為自己服務。同時,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令人主持對儒家五經做出詳盡的解釋,彙編成一百八十卷的《五經正義》。
唐太宗即位的初期,唐朝朝廷中就曾經進行過關於如何實現“天下大治”的討論。封德弈等人認為:秦朝和漢朝都用刑法整治國家,所以唐朝要實現“天下大治”必須要用嚴刑峻法。魏征卻堅決反對,堅持用“仁政”治國。唐太宗采納了魏征的意見,他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拿仁義治理國家的,國運長久;用刑法治理百姓的,即使能夠收一時之效,但國家也會因此迅速敗亡。我要用仁義誠信來治理國家,希望革除亂用刑罰、不管百姓死活的風氣。”由此,唐太宗確立了貞觀時期施政的總方針。
唐太宗說過:“自古以來,沒有百姓心甘情願去做盜賊。隻是因為國家的賦稅繁多、徭役繁重,而且官吏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弄得百姓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所以,有盜賊並不是因為法律規定過寬。百姓饑寒交迫,無暇顧及廉恥,因此才被迫偷盜搶掠。所以要防止盜賊,關鍵在於減輕稅負、徭役,選用廉潔的官吏,使百姓豐衣足食。這樣,盜賊自然就漸漸減少了。哪裏用得著嚴厲的法律呢?”大臣們都覺得很有道理。
唐太宗又注意控製官宦階層和皇親國戚,不給他們特權,並且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他們都畏懼國家刑法製度的威力而收斂自己,不侵淩欺壓平民百姓。
這樣的行政管理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間出現的這些景象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商人旅客在野外住宿,也沒有盜賊去搶劫,監獄常年空著。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的門也不用關閉。連年不斷的豐收,使每鬥米價隻要三四錢,行人旅客從京城到嶺南,從山東到東海,都用不著攜帶幹糧,可在沿途取用,進入山東的村落,過往的行客還會得到當地主人的熱情接待和優厚的供給饋贈。這一切都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也是前朝無法比擬的。
唐太宗親曆過隋末農民起義的全過程,他完全清楚,人民的反抗,是因為統治者的殘酷壓榨與剝削造成的。當權的人,隻顧自己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唐太宗以史為鑒,要求下級官吏節用愛民,盡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力戒奢侈。
有一次,唐太宗身患疾病,不宜居住在潮濕的宮殿裏。所以,有的大臣就建議他建一座小閣樓。唐太宗一聽到這個話,腦海裏馬上浮現出漢文帝的形象:
漢文帝曾經打算修建一座露台,召來工匠籌劃,仔細一算,露台需要一百斤金子才能建成。漢文帝想了想說:“一百斤金子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呢。我繼承了先帝的王位,常恐當之有愧,怎麼還敢再勞民傷財?”於是不讓修建露台。
唐太宗深知,天下的安定,要以百姓安居樂業為基礎。所以,他十分關心百姓的生活情況。聽說百姓生活困苦,他就憂心忡忡;聽說哪個地方遭了災,他就像自己家裏遭了災一樣。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長安一帶出現了蝗蟲,莊稼被蝗蟲毀壞嚴重,眼看就要絕收。一天,唐太宗到禁苑中,看到蝗蟲在苑中亂飛,就想起了被糟蹋的莊稼。所以,唐太宗非常生氣,就狠狠地撲打抓住了幾隻,並對著蝗蟲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