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財富哲學--百位富豪超凡的經營智慧(19)(1 / 2)

憑智謀財,拓寬創富大道

市場是智謀的競技場,競爭是智謀的較量,財富是智謀的結晶。憑智謀財,是創富不可或缺的經營技藝。財富英雄都是憑智謀財的高手。

劉永行:別出心裁,善用外行東方希望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永行在企業界有一個很有影響的作法就是善於用外行作管理幹部。1992年重慶分公司急需一位老總,因發展太快,手邊沒有一個能勝任的人。曾有人介紹過一位正大公司的老總,劉永行想:這位老總離正大奔希望無非是追求更高待遇,假如有人出更高的價,他還是會走的,所以這個人被劉永行拒絕了。後來經人介紹找到一個國有單位汽修廠的老總,一談,劉永行發現該老總思想品質好,有較強的基礎管理經驗,缺點是外行,沒幹過飼料行業。但劉永行還是決定冒險用他。劉永行給他配備了懂生產、技術、財務的幹部,讓他放手工作。幾個月後,劉永行驚奇地發現,他非常好學,既能把國企學到的知識、經驗充分運用到管理中,又很快就成了內行,帶領重慶分公司創造了很好的業績。談到成績,這位幹部說他隻想盡快當內行,自己也奇怪會有這樣大的潛力可挖。

內行到希望來,他雖然輕車熟路,甚至有很強的管理能力,但原有企業文化培育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要他認同希望公司獨特的價值理念和管理模式,往往是過程長、代價高,得不償失。而有的人雖然是外行,隻要思想品質好,有基本的管理能力,有急於當內行的動力,我們的企業文化就能開發他的潛力,使他的追求上升到更高目標,在努力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讓潛力充分發揮。他成功了,企業就成功了,這是一個雙贏的機會。如今,東方希望集團100多家公司的總經理沒有一個是幹過飼料行業的廠長、經理。

外行能在企業內幹好主要是挖掘潛力。企業的物質生產、資金運用都有潛力可挖,人更是這樣。外行的潛力往往不被人所重視,但他的長處正是很多內行所缺少的。而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效率的提高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此外,這種用人製度還有力地維護了東方希望的企業形象:不在同行內挖人才,帶頭維護行業秩序。

李曉華:用政治眼光賺大錢在日本打出了一塊天地,李曉華的野心就又大起來了。他又想著轉移戰場了。

這就是李曉華。這就是為什麼他總能取勝總是不滿足的原因。他已覺得自己正站在世界經濟的大舞台上,他必須也能夠躋身國際經濟的風口浪尖。

他決定離開日本,南下香港安營紮寨,到那個自由貿易港去闖蕩一番,因為他已經確信,日本不是世界貿易的中心。

1988年。在香港,他成立了華達投資集團公司。此後,他搞旅遊、搞進出口貿易、房地產、紡織品……1989年夏天,從日本來到香港的李曉華看到一些有錢人紛紛忙於移民,使香港的地價猛跌,許多新建住宅以低於平時許多的價格出售,到處貼滿了出售舊樓的廣告,心理承受不足的商人們則紛紛將手中的物業以“跳樓價”拋售。

一時間,房地產價格一跌再跌,許多香港房地產商對中國大陸形勢吃不準,不敢貿然吃進。一直關注著國家形勢的李曉華卻看準了這一時機,他認為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中國的經濟形勢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於是他力排眾議,果斷投入大量資金,大批收購低於平時售價的樓宇。他相信,風雨過後,定是朗朗晴天。

不到半年,正如李曉華所料:中國局勢穩定,對外開放政策不變,“一國兩製”方針不變。於是,許多離港居民陸續返港,香港房地產價格驟然上升。

李曉華見時機成熟,全部拋出,其利潤可想而知。這時,香港的地產業還在不規則地陸續升值。一些朋友替他惋惜說:“何不再等等,可以賺更多呢”李曉華笑著說:“見好就收,不能太貪。”

可以說,對這場特殊的房地產之戰,不熟悉中國國情的商人不敢貿然行動,不了解中國曆史的外國商人也不敢鋌而走險;隻有像李曉華這樣有著40年中國生活經曆並且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中國商人,才能做到如此胸有成竹,穩操勝券。

尹明善:機警走出夾縫,拓寬發展空間“夾縫”首先是指民營企業早期的創業手段: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特別更多的是在合法與不合理之間,合理與不合法之間。

“夾縫”同樣還指的是民營企業當前的生存狀態:非現代非傳統,既現代又傳統,在經驗與理論之間,實用和科學之間搖搖擺擺,有縫必鑽、碰壁拐彎、走走停停、磕磕碰碰……“力帆”集團總裁尹明善指出:在今天,當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廣闊,夾縫路線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未來發展,我們沒有理由再呆在夾縫裏麵畸形生長,走出夾縫則生,滯於夾縫則死,已成為當今民營企業升騰起落的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