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顧左右而言他——康熙帝遺囑(1 / 3)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

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李朝實錄·景宗實錄》

有時候,選擇接班人,未必就要準備充足,對目標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隻需認準你尋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權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而至於過渡階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渡階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質,不可高,也絕不可少。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叫“顧左右而言他”。

1、一個不錯的孫子

據說,康熙年老時有一個知己叫方苞,他是唯一可以和康熙暢懷交談、毫無顧及的人,也是康熙在遇到難決的事情時,唯一可以谘詢的人。當時,康熙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很是頭疼。因為康熙在老四胤禎和十四阿哥之間無法定奪。兩兄弟各有各的長處,又各有各的不足。最後,方苞建議說:“觀聖孫”。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因為康熙最看中,也最喜愛的皇孫,就是胤禎的二兒子弘曆。康熙當時並沒有明確表態,隻是叮嚀方苞說:“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萬不能向外透露。一旦泄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

這是否是真實的曆史,還有待考證。但康熙喜歡弘曆卻是不爭的事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喜歡到第四子胤禛的私園圓明園中遊玩的康熙皇帝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胤禛的第二個兒子,時年已12歲、從未見過爺爺康熙的小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那天,康熙正在圓明園的開雲殿中欣賞牡丹,雍正領著一個長相清秀的孩子來到他麵前,並指著那個孩子說,“這就是我排行第二的那個兒子,您的孫子。”

康熙皇帝一見,頓時喜歡萬分,回宮中後,就傳旨讓弘曆進宮,自己準備親自培養這個好孫子。此時,離康熙皇帝去世還有八個月,在這八個月裏,康熙一直將自己的愛孫帶在身邊,形影不離。

無論從那方麵來講,乾隆都繼承了康熙所認為的愛新覺羅家族一切優點。比如,康熙隻是念誦一遍周敦頤的《愛蓮說》,乾隆聽畢,就能背誦如流,不但能背誦,而且還能進行透徹的解釋。康熙又讓人教授乾隆學火器,乾隆仿佛如神童一般,隻需別人示範一次,他做起來就遊刃有餘。能文善武、天資聰穎、相貌俊秀的乾隆更是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喜歡。

這一年,康熙的身體還十分健康,絲毫看不出要死的征兆來。他經常帶著乾隆去南苑打獵,年少的乾隆常發奇槍射中野獸,隨行人員給了他一“神槍手”的稱號。這年秋天,康熙又帶乾隆到避暑山莊,將山莊內湖南山上鬆林之中的萬壑鬆風殿賜給乾隆居住、讀書,康熙親自授課。

在康熙的諸孫子中,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的隻有乾隆一個。這位老皇帝對這個孫子的深切之愛應該是鬥爭激烈的皇宮中最讓人感動的一頁。有一次,乾隆看見康熙乘坐的禦舟停泊到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孫心切,很遠就呼喚乾隆的小名,乾隆聞聲,很怕爺爺著急,就抄了近路,從殿北山坡上連蹦帶跳地衝了下來,康熙怕他有什麼閃失,非常憐愛地說:“不要著急,小心摔到。”

這隻是祖孫二人親密關係的一個片段而已,康熙在對乾隆特別疼愛的同時,也不時地把這種感情公諸於眾。當時,乾隆的生母孝聖憲皇後也在康熙賜給雍正的避暑山莊附近的獅子園中避暑。有一次,康熙在乾隆的陪同下,一起到獅子園吃飯。在飯桌上,康熙對孝聖憲皇後稱讚乾隆不已,並且對孝聖憲皇後說:“你是個有福之人啊。”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隱藏在帝製社會的“母以子貴”規則,康熙對孝聖憲皇後敢於這麼講,雖然不敢完全確定他對乾隆已經抱著立為皇太孫的想法,但期望非常高是一定的。

康熙為什麼對年僅十二歲的乾隆這麼重視與疼愛呢?首先是乾隆很像自己,該年秋末,康熙又帶著乾隆到圍場行獵,在行獵過程中,康熙連發三槍將一頭大笨熊射倒,命乾隆射擊,乾隆剛跨上馬奔到笨熊麵前,受傷未死的熊突然站起來向乾隆撲來,在場的衛士們大驚失色,而乾隆一點都不慌張,神態自若,先是穩住馬,接著掉轉馬頭,避開撲過來的熊。他後麵的康熙再次瞄準,槍響過後,笨熊才真正死去。回到帳幕後,康熙連連稱讚乾隆,說他很像自己的當年。

另外一個原因,就要跟康熙一朝的宮廷鬥爭聯係起來了。康熙晚年實在不怎麼快樂,由於諸子結黨爭位,讓他與諸子之間產生了極為嚴重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隨著爭位的延續,他與他的幾個兒子之間早已經失去了父子之情。他的孫子的確不少,但這些孫子的爹都是儲君爭奪最賣力的人。由於這些孫子受到父親在爺爺心中的影響,所以,真正被康熙寵愛的孫子一個都沒有。而雍正,雖然也對儲君之位懷有欲望,但他善於背地裏搞鬼,康熙對他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這也就能證明,被十幾年來儲君問題和皇子結黨鬥爭問題弄得心情不寧、痛苦萬分的老皇帝,在自己的孫兒乾隆身上得到了極大的安慰。他看到了自己將來的皇位繼承人有望,大清江山必將在乾隆身上會發揚光大。

或許,在這個時候,康熙的考慮也隻停留在乾隆身上,而任何人都知道,想要乾隆將來坐江山,按照皇帝繼承規則,就必須要雍正傳給乾隆。那麼,這個時候的康熙是否就確定雍正為自己的接班人了呢?

我們還是先從康熙一朝的儲位之爭談起,因為從這裏,我們可以“大浪淘沙”出另外一個候選接班人來。

2、儲位之爭

大清在康熙以前是沒有立儲製度的,三藩叛亂初期,康熙皇帝決定建立皇儲,這一年他才二十二歲。此時的他雖然雄心勃勃,但三藩實力不容小視,他對臣下們說,立儲是關係到清朝統治能否長期延續的重大問題。實際上,他是很擔心自己和自己的皇朝有什麼三長兩短。

康熙十四年,他立了長子為太子。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冊立,為後日政局造出了太多的混亂,也為他自己帶來了無窮的苦惱。

三十三年後,康熙廢掉了太子,原因就是太子簡直瘋了,居然想要行刺自己,在朝中樹黨羽,與自己皇帝的權力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太子暴戾不仁,在以仁義為招牌的康熙皇帝看來,他根本就不符合自己接班人的要求。

其實,無論是什麼原因,歸根結底,都是父子兩人在權力分配上有爭端。康熙不想讓太子過早地接替自己行使皇帝的權力,而太子做了三十三年皇帝預備員,已經膩了。

事實上,太子被廢並沒有那麼簡單,造成這種結果,完全是他兄弟們的功勞。大阿哥與八阿哥出力不小,他們經常或明或暗地在康熙麵前搗鬼,目的隻有一個:廢掉太子。

當他們的願望達成後,大阿哥先有了行動,他跟康熙說,廢太子所行卑汙,已失人心,還是早殺掉好。

康熙又不傻子,當然明白大阿哥這種既猖狂又露骨的奪嫡行為,他大怒,宣布大阿哥為亂臣賊子,並將其嚴加看守起來。由此,大阿哥繼廢太子後第一個出局。

第二個出局的是八阿哥。康熙原本對八阿哥印象很好,八阿哥聰明能幹,善於籠絡人心。朝中許多大臣都在康熙麵前稱讚他有才有德,九阿哥、十四阿哥、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大學士馬齊、戶部尚書王鴻緒等滿漢大臣都歸心於他,但在康熙看來,這就是一種結黨行為。太子被廢後,八阿哥以為太子之位是囊中之物,多次向康熙提到這個問題,最為嚴重的是,他居然明目張膽地問康熙:“我今如何行動?”康熙不理他。

為了試探康熙有無立他為太子的想法,他居然裝病不起。康熙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他不但沒有任何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康熙怒不可遏,但又無技可施,隻好重新恢複廢太子的身份。

這個時候,八阿哥已經出局。可他並沒有感覺到父親對自己的憎恨,在太子回歸後,依然積極籌備奪嫡行動。康熙再恢複太子,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不過是以嫡長的地位填補儲位真空,用以作為平息諸子爭位的手段罷了。

由於目的不純,或者說,康熙再恢複太子,隻是一種手段,而並非目的,所以,諸子爭位根本無法避免。

太子複立後,仍舊不能安分守己,一些人主動向他靠攏和兄弟們的虎視眈眈,讓他再一次走上了結黨營私的老路。皇帝康熙與他之間的矛盾依然如故,諸皇子之間也更增加了裂痕。康熙為了改善太子與諸兄弟的關係,在恢複太子身份的當月,封了皇三子、皇四子(雍正)、皇五子為親王,皇七子、皇十一子為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四子為貝子。他想通過此舉使諸子團結和睦,但事與願違,諸子被封,地位得到提高,更成了他們與太子競爭的資本。所以矛盾再次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