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囑寫給誰——崇禎皇帝遺囑(1 / 3)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明史·崇禎本紀》

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或者說給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遺囑。在末代皇帝中,這道遺囑是非常有名的。原因隻有一個:他被農民所滅,從始至終都沒有甘心過,他一直認為是大臣們在誤他!而後來的許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崇禎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們或許看不到崇禎一直在給大明用反力。

1、崇禎十七年正月

時間是1644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位的第十七個年頭,一切就已經成為定局。大清已經具備了問鼎中原的能力,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軍所向披靡,直逼北京而來。在這之前,崇禎皇帝用盡各種辦法都不能阻擋李自成來北京,到了祟幀十七年的正月,他在紫禁城內,已經隱隱聽到了農民軍咚咚的戰鼓聲。

到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的心情無可言狀。因為他覺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到頭來卻落得這樣一個結果。與其說他疑惑,倒不如說他是不甘心。正月初二,他沐浴完畢,焚香拜天,默默禱告:“當今天下大亂,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隱秘。”

閉著眼睛抽出了一張紙,隻見上麵寫道:“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方七處亂,十*九無煙。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幹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崇禎看完,手一抖,卦紙落在地上,他可真是欲哭無淚,默然仁立良久,他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或者是該做點什麼。似乎一切都已注定,不可逆轉了。

十七年正月初三,崇禎特召左中允李明睿入宮進見。李明睿是江西南昌人,天啟年間中進士,任職於翰林院,後來由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等人推薦,崇禎把他安排在太子身邊擔任“左中允”的官職。他這個時候召李明睿,用心很明顯,作為太子——帝國接班人身邊的官員,其意見肯定是有對帝國未來有利的一麵。

李明睿進入德政殿後,還未等他喘息稍平,崇禎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問他:“愛卿有何禦寇急策?”

李明睿看了看崇禎皇帝侍從,低下頭。崇禎皇帝會意,屏退左右,走上前來,語氣柔和:“但講無妨!”

李明睿湊上來,神秘地說:“臣自蒙召以來,探聽賊信頗惡,今且近逼京城,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隻有南遷一策,可緩日前之急。”

崇禎立即陷入了沉思,他依稀記得當初與內閣首輔周延儒秘密商議“南遷”時,所遇到的困難,這種困難在他這個好麵子的皇帝看來,比死都艱難。他慢慢地說:“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想當年,英宗北擄、瓦剌兵臨京城。有人議遷京城,結果為萬人所唾罵。今天若再行此議,豈不是陷我於亡國的境地嗎?”

李明睿看得出來,皇上的確想要南遷,所以,他沒有接話。片刻,崇禎用手指了指天,說:“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接口:“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皇上不要猶豫,應盡快決斷。”

崇禎左右看了看,的確沒有一個人,輕聲輕語地說:“朕有誌於此已經很久了,隻是沒有人相幫,故而拖延至今。我同意你的意見,但外邊大臣不服從,無可奈何。此事重大,請你保密,千萬不可泄漏,如果泄了,我就誅你全族。”

李明睿當然明白崇禎的意思,也明白自己的處境。此事一旦泄露,即使崇禎不要他命,外麵的大臣也會用唾沫淹死他。

兩人決議已定,就對“南遷”的具體事宜進行了討論,初步意見為中央政府在軍隊護送下,通過陸路、海路、運河南下。而崇禎須從小路輕車南行,二十天就可以抵達淮河。這一建議立即得到崇禎的認可,最後,他又叮囑李明睿:此事千萬不可泄漏出去,否則誅你九族。

此時,明朝有了一絲重生的希望。兩個人可能不知道,這次短暫的會談完全可以改變曆史。此時的明朝選擇“南遷”是其擺脫困境唯一可供選擇的方案,長江中遊有左良玉十萬大軍,下遊又有江北四鎮(四個總兵)的軍隊扼守長江天塹,如果北方軍隊在崇禎的帶領下與南方軍隊回合,那麼,南京無疑將要比北京安全許多,北方失守後完全可以偏安於江南。

但在崇禎看來,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南遷”意味著放棄宗廟陵寢,這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講都是難以啟口的事情,尤其是愛麵子的崇禎皇帝。想要“南遷”計劃實施,必須要有內閣、六部的重臣出來力排眾議,形成朝廷一股“南遷”的合力。

事實上,內閣和六部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提倡南遷,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對崇禎皇帝沒有什麼善意,還因為他們對崇禎皇帝的了解。一旦南遷,事成之後,崇禎皇帝肯定會找出一個人來當替罪羊,這位自尊一向比天大的皇帝絕不肯把南遷的責任推到自己身上。

而此時的崇禎皇帝也是絕望非常。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要做中興之主卻將成“亡國之君”。他始終都有些不甘心,於是,他在召見閣臣時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祖宗辛苦創下之天下,一朝失之,有何麵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

說完,這位皇帝就大聲痛哭,並且還流鼻涕。大臣們最受不了這個,一聽皇帝要禦駕親征,隻好咬著牙紛紛請代。大學士李建泰說:“主憂如此,臣敢不竭駕力。我是山西人,對這些賊人還算了解,我願以家財佐軍,可資萬人數月之糧。請皇帝令我前去。”

崇禎要的就是這個,立即轉憂為喜。他的親征之說既是出於無奈,也是一種激將法。他知道自己統師與農民軍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李建泰願意親征,這較之大家一起坐以待斃是略積極一點的辦法。

2、可有可無的李建泰

但是,李建泰的出征毫無意義。首先是出征這件事就已經變的毫無意義,崇禎一朝已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阻擋李自成的兵鋒。其次,朝野上下已經對崇禎皇帝失去信心,這種信心是花多大代價也挽回不來的。

正月二十六日,崇禎先遣駙馬都尉萬煒到太廟祭告了祖先,隨後於正陽門樓按古禮設宴,為李建泰督師餞行,並召集內閣、五府、六部、都督院掌印官及京營文武大臣侍坐,以鴻臚讚禮,禦史糾儀,大漢將軍侍衛。自午門外至正陽門,官軍旌幡十餘萬,排列齊整,金鼓震天。禮儀之隆在大明曆史上可謂是第一遭,也是最後一次。崇禎親自為李建泰舉杯說:“先生此行,如朕親征。”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李建泰感動得一塌糊塗,向皇上發誓,不討平逆賊絕不還朝。

這是一場生離死別的宴會,宴會一散,李建泰就飛身上馬,崇禎皇帝久久地目送李建泰出京。為了讓李建泰能盡快大功告成,崇禎特意派出西洋人湯若望隨征,主修火攻水利。但這一切隆重地送行,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李建泰一出京,在路上聽到探子回報說山西已經烽火連天。李建泰一聽說家裏有危險了,就放慢了行軍速度。走到涿州時,就有士兵開始逃跑了。到了順德府廣宗縣附近,士兵已經跑掉了三千人。李建泰氣得鼻子直歪,但還有他受的。在廣宗縣,當地士紳竟然讓他吃了個閉門羹。李建泰氣得死去活來,下令攻城,攻破城後,把主腦殺掉,又把知縣抽了一頓屁股。但在二十九日這一天,當他得知家鄉已經被李自成占領時,他已經像泄了氣的皮球。因為當初跟崇禎說回到家鄉招收士兵的理想已經泡湯了。

但崇禎卻依然對李建泰抱有信心,二月九日,他親筆給李建泰寫信,讓他拿著尚方寶劍“便宜行事”,遇佛殺佛,逢鬼殺鬼。

崇禎皇帝想多了,此時,李建泰率領著從京城帶出來的部隊一直徘徊在河間。他考慮的是自己的前途,而並非是大明的未來。

到了這個時候,即使天神下凡也不能把大明救起。崇禎皇帝用了十七年時間,把本已經殘破不堪的大明帝國捅了無數個窟窿。這位曾經把袁崇煥冤殺,又把著名的戰略家楊嗣昌逼進地獄,最後還把帝國最優秀的將軍孫承宗趕出朝廷,重用宦官,剛猛治國,他所犯的錯誤已經注定了大明的滅亡。李建泰即使渾身是膽,智慧超絕,也不可能在李自成已經衝擊山西,並準備直下北京的情況下扭轉敗局。

就在李建泰在河間轉悠的時候,崇禎收到了李自成寫給他的信,讓他在三月十五日前必須給一個完美的答複,或是退位或是在北京城下一決雌雄。崇禎大怒,可怒氣還沒有消,他又收到了李自成在山西發布的詔文,詔文先是對他誇獎一番,然後是對他所領導的大明朝進行了體無完膚的攻擊。這就等於說一個人一本正經,卻每天都在妓院出入一樣。崇禎的心裏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仿佛是被人抽了幾個嘴巴,然後又給他一塊奶油蛋糕。他不吃,難受;吃了,更難受。

與他難受相比的是京城百姓,北京城的百姓卻似乎對即將來臨的風雨顯得無所謂。這年的元宵節,北京城裏出奇的熱鬧。崇禎當然不知道百姓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元宵節剛過,他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下罪己詔,妄想穩定人心;第二件是起用太監高起潛等十人前往山海關、德州、臨清、宣府、大同等地督防。

有人對這種做法表示強烈抗議,但崇禎不聽。此時,他正準備著手做另外一件事。

3、就是不肯南下

如果說,李建泰是崇禎想要主動出擊的理想的話,那麼,由於李建泰的懦弱使得崇禎徹底喪失了主動出擊的理想,代之而起的是被迫的防禦。

二月二十八日,李自成正在攻打寧武關,崇禎下詔天下諸鎮兵入援勤王,又命廷臣對戰守事宜獻計獻策。這個時候,誰還能有什麼好對策,如果有,也不至於等到這個時候才拿出來。況且,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崇禎下詔讓各地軍隊入援勤王,隻是也隻能是讓寧遠總兵吳三桂入援。因為已沒有一支軍隊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入京了。

其實在正月,崇禎就想征調吳三桂入援京師,但吳三桂西援,實際上無異於拱手將遼東最後四城讓給清兵。所以,當這一方案提出來時,朝廷內部立即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以首輔陳演、魏藻德與工科給事中高翔漢等人為首,他們堅決不主張吳三桂入援。這些人反對的借口跟崇禎不謀而合。如果調吳三桂進京,能否擊退李自成還先不待說,山海關外寧遠四城肯定要丟卻是事實。他們說,如果放棄關外四城就是丟了朱家祖宗留下來的土地,皇上您怎麼能作對不起祖宗的事。

另一種意見則是以薊遼總督王永吉、吏科給事中吳征麟為首,他們認為,必須要調吳三桂進京。王永吉認為,皇上丟了祖宗留給的土地已經不是一塊兩塊了,僅李自成從河南到這裏,整個山西就快歸人家了。難道還在乎關外四城嗎?

高翔漢對王永吉的話極大憤慨,他指著王永吉的鼻子喊道:“你身為薊遼總督,肯定是貪生怕死所以才出此下策。如果皇上一定要放棄寧遠,臣等不敢任其咎。”

陳演此時也跳出來和高翔漢唱高調:“一寸山河一寸金,錦州告急,寧遠兵萬不可調。”

崇禎皇帝拿不定主意了,確切地說,是他被那幾個反對吳三桂進京的大臣給捉住要害了。這些大臣也大概知道這個皇帝到底在想什麼,其實,他們又何嚐不知道皇上想要吳三桂進京。但是,一旦吳三桂進京,所有主張的和中立的大臣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對麵前這個皇上的脾氣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