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囑寫給誰——崇禎皇帝遺囑(3 / 3)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就開始命手下人搶奪財寶。他手下的劉宗敏給他的一份報告中說,明帝國已經沒有多少財寶,財寶都分散在那些貴族和官員手裏。

那麼,他下令讓那些貴族和官員交出財寶來。帝國的貴族和官員都不是傻子,他們當初不交給崇禎皇帝,為什麼要交給你這個連來北京的目的都說不清的人呢?李自成有辦法對付他們,嚴刑拷打,逼其交出財產。

失敗已經在眼前了,可他並沒有一絲預感。在皇宮裏四處晃蕩的他忽然感覺到了寂寞,老天太照顧他了,勝利來得太突然了!他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進入了帝國的心髒,形式上來講,他推翻了一個朝代,他已經是新朝的皇帝了。

所以,他又做了一件愚蠢的事:軍紀暫時稍息。

於是,北京城裏到處是鬼哭狼嚎,男人被殺,女人被輪奸。北京城在崇禎皇帝手裏還算是一片太平景象,可到了李自成這裏就成了人間地獄。

崇禎皇帝大概想到了逆賊李自成是不可能按照自己的遺囑所規定的善待百姓的,但他同時又想,這就是報應。他還依稀記得正月十五那天,百姓張燈結彩的惡心模樣。

崇禎的這道遺囑,一方麵是對自己對不起祖宗的江山而感到自責,另一方麵,又對身後百姓憐憫備至。

末代帝王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王朝傾覆前後,他們來不及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進行懺悔。因為末代帝王大都不是好鳥,但崇禎,卻異於這些帝王。

崇禎接手的大明帝國是個徹底的爛攤子。當他接手後,明王朝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諸多方麵,都暴露出難以阻遏和克服的危機。政治上,萬曆中期以來日益加劇的黨爭,愈演愈烈。朝廷中的任何事件,都會成為黨爭的口實。同時,昏暗的政治又與凋敝的社會經濟聯係在一起。萬曆年間的三大征和萬曆本人的揮霍,讓明王朝捉襟見肘。社會經濟的崩潰,直接受害者就是廣大百姓。在軍事上的反映,將多而貪而驕,士寡而弱而惰,防禦能力幾乎等於零。這隻是崇禎麵臨統治集團內部的嚴重形勢。還有國內此起彼伏的、日益壯大的農民起義,尤其是後金的興起,不斷南下入侵,直接威脅和影響著明王朝統治的安危。

內憂與外患並生,形勢已十分險惡,崇禎一上台後該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他當然意識到有這麼多問題,可是,他的處理方法卻讓人很疑惑。他太著急了,急著處罰辦事不利的大臣,大臣稍有不慎,腦袋就可能搬家。他急著迫切解決後金問題,卻又礙於情麵,處理不好“合”與“打”的問題。他對農民起義的嚴重性並不重視,他殺了明朝最出色的幹將,最終,他把自己扔進了孤家寡人的境地,留給敵人近乎命令又似乎懇求的遺囑。

他當初在禦案上寫的“滿朝文武皆可殺”幾個字很直接,就像他想達到他的目的一樣。他說對了,滿朝文武是該殺,可是,是他自己讓他們有了該殺的理由的。

因為他的性格,他的努力,大明帝國隻在他手裏十七年就滅亡了。大明帝國的滅亡並不怪他,因為這是一個必然。他祖宗萬曆皇帝時期的所作所為就注定了這個必然,但帝國在他手裏隻存在了十七年,他絕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無數人的觀點都強有力地證明一點:崇禎皇帝急躁、多疑的性格提前毀了明帝國。我倒覺得是他的思維害了明帝國。

他的一根筋思維方式是明帝國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另外,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廚子跑進了屠宰場,他想的是怎麼樣燒出最好吃的紅燒肉來,可是,豬還沒有殺掉呢。崇禎皇帝麵對的就是一頭豬,而想的卻是怎樣做出最好吃的紅燒肉。

於是,他生火、燒水、磨刀,洗菜板子。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豬還活著呢,他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根本就不懂得殺豬。

大明帝國從朱元璋1368年建國開始到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結束,共曆16位皇帝,276年。如果我們對首尾兩個皇帝的遺囑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遺囑中所確立的接班人建文帝也違背了他的遺囑,並且後來被人趕出了京城,不知所蹤。末代皇帝崇禎的遺囑中讓李自成不傷百姓,李自成也沒有遵守,結果後來也被人趕出了京城,也不知所蹤。

當初,朱元璋不允許各地藩王進京,可崇禎卻是讓人進京而不得。一位古代史學家說,明隻一帝,太祖是也。這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朱元璋對後代的所有囑咐,後代人都沒有遵從。比如不允許宦官幹政,明朝的宦官是中國曆史上鬧得最凶的;比如要對同姓王友好,可明成祖和後來的宣宗皇帝,都對藩王進行強有力的壓迫。比如在做事風格上,朱元璋的暴戾舉世無雙,他的後代卻把這種暴戾用反了,以消極的暴戾來治理大明朝。

和朱元璋的遺囑一樣,崇禎皇帝對自己的自責和對李自成的“懇求”最終都沒有得到任何承諾。雖然在後來,許多士大夫對崇禎皇帝死社稷的行為表示出了極大的讚賞。但他們不過是懷念明朝而已,真正頭腦清晰的士大夫還是對崇禎皇帝十七年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的解剖。他們認為,聽他說,大明若亡,是無天理;看他做事,大明若不亡,是無天理。

李自成不能尊重他的遺囑,隻能說明這個農民沒有當皇帝的命,也同時說明了崇禎的幼稚。末代帝王的遺囑,之所以屬崇禎皇帝的最有名,原因隻有一個:他被農民所滅,從始至終都沒有甘心過,他一直認為是大臣們在誤他!而後來的許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崇禎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們或許看不到崇禎一直在給大明用反力。

6、應該寫給誰

客觀上看,明王朝樹敵過多,是其最大的要害。努爾哈赤為報明將領殺祖、殺父之仇,於萬曆年間向大明王朝進攻。崇禎初年,因天災和人禍(朝廷過度征發),陝北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致使明王朝腹背受敵。曆覽中國的所有朝代,沒有一個王朝如大明朝一樣,在同時對付兩個敵人。一個是農民軍,另外一個是滿洲人。從曆史經驗來看,即使是對付一股力量,許多王朝都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更何況是兩股力量的左右夾擊呢。偉大的戰略家、兵部尚書楊嗣昌曾提出“高招”——攘外必先安內,但做起來實在太難,由於各種因素的幹擾,使得安內的力量總是為外敵所牽製。崇禎九年至十一年間,農民軍受到明朝將領盧象升、洪承疇等人的合力圍剿,幾臨滅頂之災。可遼東的清軍南下襲明,威脅京師。盧、洪大軍先後被抽調到抗清前線,後來兩人一死一降,使農民軍得以借助喘息之機東山再起。崇禎十三年冬,李自成離開蟄伏多時的陝南山區,挺進中原,五戰五捷,大敗明軍,並於崇禎十六年率大軍東征,直搗北京。可見,因人力、物力有限,明王朝既安不了內,更攘不了外,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滅亡。

細究起來,滿清這個敵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崇禎皇帝的祖宗製造的;而諸如李自成等造反大軍的崛起,一方麵可能是老天爺故意要與新皇帝作對——從崇禎皇帝登基始,陝北的災荒就十分嚴重,更主要的原因是萬曆以來的朝政荒廢以及對清作戰需要大量軍費,不斷的“加派”造成民不聊生——仍是祖宗種下的禍根。可以說,崇禎皇帝的命真是太苦了。他的祖父萬曆皇帝,還有他的“木匠哥哥”天啟皇帝荒淫、怠政,都是十足的亡國之君,卻在享盡清福後壽終正寢。崇禎為收拾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不遺餘力,登基17年,日夜操勞,寢食不安,最終的結局卻是走上煤山,把腦袋伸進了繩套裏。

實際上崇禎皇帝最難對付的並非是外敵和起義軍,而是朝廷中的大臣。盡管他一舉消滅了魏忠賢閹黨,卻無法根除黨爭的土壤,到後來,他卻培養這種土壤。17年裏官僚們意氣用事,黨同伐異,演出了一幕幕自相殘殺的悲劇和醜劇。崇禎皇帝在臨死時痛心疾首地說過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可見,一個皇帝倘若不是對大臣太恨之入骨,豈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假如明朝君臣能夠同心同德,一致抗敵,或許不至於輸得這樣慘,結果卻是事與願違。袁崇煥受命收複遼東,還沒與清軍作戰,卻先導演了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他用先斬後奏的手段殺死駐守在鴨綠江口皮島的總兵毛文龍,實際上解除了毛文龍長期以來對清軍的牽製作用,為皇太極發兵南下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後來清軍入關的三大先鋒就全是毛文龍手下的強將。袁崇煥的下場比毛文龍還慘,由於皇帝聽信謠言,加上朝中某些官員的誣陷,袁崇煥以“賣國欺君”之罪被淩遲處死。書中說,崇禎皇帝“自斬手足,自毀長城,以後再難謀求足以克敵製勝的帥才,遼事更加難以收拾。《明史》給出定論:“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決矣。”

既然力主抗敵的皇帝、官僚都難以左右自己的命運,那麼,由他們主宰的大明王朝又怎能逃脫覆滅的下場?

崇禎十七年上演的既是明王朝的悲劇,也是明朝君臣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和民族的悲劇。從大時代的角度來看,世界曆史舞台的那一麵,西方各強國紛紛崛起,開啟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而號稱“天朝”的中國大地上卻在血雨腥風地自相殘殺,重演那延續了幾千年的改朝換代。

最後,站在大曆史的角度來看,崇禎皇帝的啟齒悲歎不是沒有來由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集權製發揮到極限,但從百姓的立場出發,他是一位好皇帝。他重典治國,在官吏銓選、考核、監督方麵也製定了一套嚴密的製度。可到明朝中後期,皇帝素質與品德的逐漸下降,整個國家機器日趨失靈,這些製度遭到嚴重破壞是必然的。大明官場開始賄賂盛行,官員開始大肆貪汙受賄。到了崇禎時期,已是積弊難返,連他自己都不得不哀歎:“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

一個明末官場,已儼然成了權錢交易的大市場。這些通過走門子、塞票子上來的無恥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誰要是指望他們忠心國事,有所作為,誰就是白癡。明王朝大廈將傾,崇禎麵對的又是這麼一批貪才、庸才、蠢才,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並且直到臨死還牢騷滿腹呢?

我想,他的遺囑應該寫給他的那些祖宗們。

又,帝王們的遺囑到了崇禎皇帝時,可以算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滿清入主中原後,雖然也在接班人問題上做出種種規劃與指導,但終究沒有遺詔這一說。

從秦始皇開始,到崇禎皇帝終,皇權更替似乎始終在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任何皇帝,即使英明貫徹天宇,也無法真正讓皇權永恒而在。

如果說,物質決定意識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隻要帝製的集權與專製存在,任何帝王就不可能把身後事規劃得完美無缺,哪怕是短時間內的完美。

當清王朝登場時,帝王的遺囑已經變了味道。皇帝權力的更替,已經遠不是崇禎皇帝以前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