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失誤的政治遺囑——明太祖遺囑(1 / 3)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軍聽王。

——《明史·太祖本紀》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是個矛盾體,一方麵,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麵,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吊喪。但,這最終成了也隻能是一時之計。

1、李淑妃之死

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突然就病倒了。這一年他已經七十歲,按照古代中國人的說法,七十歲是個坎兒,如果能順利過關,就可一路暢通地活到七十七,但很少有老人能過了這個坎兒。朱元璋躺在床上,想著還有什麼沒有料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李淑妃。

李淑妃是已過世的太子朱標的母親,朱元璋的皇後馬皇後去世後,就讓李淑妃代攝六宮事。其為人明敏,遇事有斷,可謂是朱元璋的“賢內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為謀帝位,曾經拉攏引誘李淑妃。李淑妃卻委婉謝絕道:“我不過是一嬪妃,所能做的不過是為皇帝處理好後宮之事,至於儲位大事,非我本份事。”

朱棣碰了一鼻子灰,李淑妃的美名卻因此事被朝廷上下所知。朱元璋在這個時候想到了她,並不是想到了這件事,而是想到了唐高宗的老婆武後。

武則天竊取大唐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朱元璋不想讓武後之事重演,對於他來講,經過十六年的開創建立大明,又經過三十年的整頓,才讓朱家天下根基穩固,絕對不能讓這辛苦而得的成果落入他人之手。

就在覺得要死掉時,他找來李淑妃的兩個哥哥,請二人吃飯。兩人誠惶誠恐,因為此時朝廷內外都知道皇帝得了很嚴重的病,很可能就要掛了。在這個時候請他們兄弟吃飯,肯定不是什麼好宴。

兩人來到便殿,一眼就見到了椅子上精神萎靡的老皇上,旁邊站著自己的妹妹李淑妃。朱元璋看到兩人到來,賜座,很小聲地問李淑妃:“你跟我有十多年了吧?”

李淑妃點頭。

朱元璋也慢慢地點了點頭,說:“這十多年真是難為你了,現在,你就去見見二位哥哥,盡盡骨肉同胞的情誼吧。”

李淑妃明白了,老皇上是準備要她以死殉葬了。她跪下,哭泣道:“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見兄長呢。”

說完,就回到自己房間,關上門,上吊了。

當她的屍體被人抬到朱元璋麵前時,朱元璋撫屍大哭,對她的兩個哥哥解釋道:“朕不是不知道你們的妹妹賢明,隻是擔心她日後會演出武後之禍,所以才痛苦地做出此決定,你倆千萬不要以為朕是個寡恩薄德的人。”

兩人就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說這個冷血君王是寡恩薄德的人。不但不敢說,還叩頭謝恩,呼喊皇上英明。

朱元璋真的英明嗎?從人性角度來講,他的所為的確讓人不恥;但從大明王朝的角度來看,他這樣的冷血做派的確可圈可點。他的一生似乎隻為了四個字在奮鬥:朱家江山。隻要能保住這四個字,他不惜任何代價。在殺李淑妃之前,他已經為這四個字做了很多事情。他就像個敏感的在逃犯,不放過任何對自己不利的人和事。

不必是在他臨死前所做的事讓人大為感歎,就是在平時,他對“朱家江山”這四個字也是重視得超過了自己的命。在他初登基時,聽說浦江有一曾被元朝郡守賜了“天下第一家”的旺族。其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名傳道還,當地人都稱他家是“義門”。

他就派人把這家的主人鄭謙請到了京城,問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鄭謙回答:“一千有餘。”他大為讚歎:“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確實是天下第一家啊!”於是賜給了他豐厚的禮品讓他回去。

但馬皇後聽說這件事後,就對他說:“陛下當初一人舉事,尚得天下;鄭謙家千餘人,倘若舉事,不是太容易了嗎!”

他腦袋嗡的一下,準備殺掉鄭謙,於是,又把他找來問道:“你把家族治理得這麼好,有什麼訣竅嗎?”

鄭謙還不知道大禍已臨頭,隻是老實地回答道:“沒什麼決竅,隻是不聽妻子的話罷了。”朱元璋一聽,哈哈一笑,把他放回家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朱元璋對馬皇後是很重視的。也正如他後來非常重視李淑妃一樣,但要死時,他仍然對李淑妃不放心。即使李淑妃不是那種喜歡幹預朝政的人,如果馬皇後這個時候還在,朱元璋肯定也會像對李淑妃那樣對待這位結發妻子。

因為,現實是殘酷的,中國曆史走到了明朝,太多的曆史經驗教訓了。朱元璋秉承著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畢竟,他的接班人的確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容不得他出現半點差錯。

2、接班人:朱允炆

朱元璋所挑選接班人的方式很奇怪,他繞開了兒子,直接挑選了一個孫子。當然,他的精神很正常,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來,跟當時的客觀環境有關。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一直被他寄於厚望的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哭成了淚人,險些就死過去。他一直苦心“改造”的接班人突然就沒有了,他朱家江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已經65歲的他,在經曆了無數次戰陣後,身體已經明顯不行。他和以前朝代的皇帝不一樣,認為丹藥可以長生不老。他很現實,人總有一死,並且似乎就要不遠了。

同年,他跟大臣們商量準備再尋找一位帝國接班人,有人建議皇四子燕王朱棣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也考慮過此人,但是,他對這個長期在北方守衛邊疆的兒子了解得不太透。隻知道這個兒子跟自己很像,當機立斷,冷血無情,骨子裏流的的確是他的血液。

他對朱棣讓明帝國走出更遠並沒有多大信心,父子二人缺少交流,朱元璋又是敏感多疑的人,所以大臣們對朱棣的良好評價並不能使他動心。但,他的確找不出另外一個兒子讓他放心的去死。

當他把欲立朱棣為太子的事情試探性地拋給大臣們時,翰林學士劉三吾立即提出,此事萬萬不可。劉三吾考慮的是,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當劉三吾把理由講完,朱元璋點了點頭,同時陷入了沉思。這個時候,他忽然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洪武九年,一個叫葉伯巨的官員上書指責朱元璋執政的三個問題:第一,分封王太多;第二,用刑太繁;第三,求治太速。那時,他還不會料到自己提出的問題竟然成了整個洪武時期的政治基調。朱元璋的剛猛治國曾被太子朱標否定過,朱標說,有桀紂之君,必有桀紂之民。那個時候,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居然找來朱標,讓他把一根布滿了荊棘的棒子握在手裏,並且說,我所做的一切是讓你握好這個棒子,所以,棒子上的刺必須要清除。朱標到死也沒有領悟到父親的苦心,可晚年的朱元璋卻有了一點領悟。帝國經過他對內外的剛猛治理,此時已基本鞏固。他已經將亙古未有的極端皇權主義貫徹得徹徹底底。那麼,他需要的是一位新上任的皇帝應該以“仁義”為旗幟抓基礎建設,而不能像自己那樣治理國家。可朱棣太像自己了,不可能讓這樣的一個人繼承帝位,把江山搞得血雨腥風。

正是這兩方麵的考慮,朱元璋繞開了兒子,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該年九月,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大概是朱家的一個異數,和他父親朱標一樣,本性仁慈,仁明孝友。從他以後,明朝朱家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象人的人。據說,朱允炆14歲時,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身上長了個大肉瘤,痛苦不堪。朱允炆盡心伺候,日夜守在身邊。父親去世後,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可謂孝悌兩全。就是後來朱元璋生病時,他也是親自服侍,常常整夜不睡,但從無一句怨言。

大概也正因為這樣的在朱元璋看來是“柔弱”性格的朱允炆,朱元璋始終放不下心來。和當初培養朱標一樣,朱元璋也拿了棒子,告訴朱允炆,上麵的刺必須要清除,否則,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