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中國的節氣2(2 / 3)

2.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千米處,因石窟開鑿在麥積山峭壁上而得名,在如此陡峭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3.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13千米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2300多個。

4.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倚山開鑿,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中國四大名鎮

1.朱仙鎮,河南開封縣的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南20千米處。因明末清初,鎮內街道縱橫、百貨雲集,且是中國木版水印年畫的發源地而著名。鎮分為東鎮和西鎮。明清兩代東鎮是重要市街。

2.景德鎮,景德鎮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中外著名的瓷都,製瓷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

3.佛山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活動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

4.漢口鎮,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為四大名鎮之首,處於長江中遊,古代以水運為主,有“九省通衢”之稱。

中國四大名塔

1.嵩嶽寺塔:嵩嶽寺塔位於河南登封縣城約6千米的地方,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其上下四周都由整塊磚修砌而成,中央的塔室是一個正八角形,塔身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等邊十二角形的形狀,塔高41米,周長33.72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是絕無僅有的。

2.千尋塔:千尋塔也稱大塔,位於雲南大理。塔高69.13米,總共16層,是一座方形密簷式的磚塔,塔頂的四個角上分別有銅鑄金鵬鳥。在大塔南、北兩側,各矗立著一座小塔,都呈八角形,和千尋塔矗立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形,因此,被人稱為大理三塔。

3.釋迦塔:釋迦塔是中國遼代修建的,是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古老最高大的佛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部的隅佛宮寺內。釋迦塔塔高總共為67.31米,采用八角形的五層六簷樓閣式結構。因為塔身全部是用木製構建疊架修建而成的,所以又把它叫做應縣木塔,由於塔內供奉的是釋迦佛,所以得名釋迦塔。

4.飛虹塔:飛虹塔是明正德十年(1515)到嘉靖六年(1527)重新修建的,現在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內,塔身呈八角形,共13層,高度47米,是用磚修砌而成的一個樓閣式佛塔。塔體整體看上去是一個錐體,從外形輪廓上觀察,由下至上塔體是逐層收縮的。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1.五台山:位於現在的山西省五台縣境內。五台山的五峰猶如五根擎天大柱巍然聳立在天宇間,山峰的頂部平坦得像一個台子一樣,因此得名五台山。再加上山上的氣候非常寒冷,所以又稱做“清涼山”。五台山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就在這裏,文殊菩薩的道場也常年設在這裏,故香火旺盛。五台山比較著名的五大禪處分別是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睺寺和菩薩頂。

2.峨眉山:峨眉山素有“天下名山”“峨眉天下秀”之美譽,雄踞於四川盆地的西南,拔地而起,相對高差有2600米。峨眉山景色秀麗,以日出、雲海、佛光享譽天下。

3.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120平方千米,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4.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千米,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普陀山的風景名勝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是現今保存的20多所寺庵中最大的。在山海相接之處還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中國各地的“三寶”

安徽三寶:蕪湖螃蟹、徽州墨、涇縣宣紙

浙江三寶:金華火腿、龍泉劍、龍井茶

江西三寶:萬載夏布、南豐橘、景德鎮瓷器

福建三寶:興化龍眼、文昌魚、閩侯漆器

貴州三寶:大方生漆、茅台酒、玉屏笛簫

雲南三寶:麗江駿馬、大理石、雲南白藥

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湖南三寶:長沙湘繡、邵陽椒、瀏陽鞭炮

江蘇三寶:鎮江香醋、蘇州藕、南京板鴨

中國六大古都

1.西安

在中國曆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西安地區建都,被人們稱為13朝古都。因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曆史時間最長,前後曆時達到了一千多年,故而,西安是中國遺存的文化遺產最多、影響最大的古都。

2.南京

公元229年,孫吳從武昌把都城遷到了南京。後來,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和南唐都定都南京。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正式更名為南京。因此,南京素有“六朝古都”的說法。後經過考查,發現有10個王朝把都城建在了南京,因此,又有另外的一個說法,“十朝都會”。

3.北京

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就在北京。北京地區有固定居民的出現,大約是在四五千年前。戰國時候的燕、五代時候的前燕先後建都在北京。後來的金、元、明、清也都定都北京。民國初年,北京被稱為京師,但仍然是中國的首都。1928年,稱做北平特別市。1949年,正式被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4.洛陽

洛陽是僅次於西安的九朝古都,先後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定都,這裏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發祥地。繼東周之後,東漢、曹魏、武周、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先後在這裏建都。

5.開封

開封被譽為“七朝古都”。除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在此建都外,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在這裏建都長達168年之久,當時稱為東京。

6.杭州

早在4700年前,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杭州就有人類生活了。吳越、南宋都曾在此建都,當時稱做臨安。公元589年改稱杭州。

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地名

子洲縣:陝西省子洲縣是以李子洲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誌丹縣:陝西省誌丹縣是以劉誌丹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子長縣:陝西省子長縣是以謝子長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靖宇縣:吉林省靖宇縣是以楊靖宇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尚誌縣:黑龍江省尚誌縣是以趙尚誌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左權縣:山西省左權縣是以左權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黃驊縣:河北省黃驊縣是以黃驊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祥謙鄉:福建省閩侯縣祥謙鄉是以林祥謙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正紅鄉:江蘇省濱海縣正紅鄉是以顧正紅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根思鄉:江蘇省泰興縣根思鄉是以楊根思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九州”的由來

所謂“九州”也是戰國以前就有的說法。齊侯鑄鍾:“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九州有三種說法:

一、《禹貢》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二、《爾雅》九州: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

三、《周禮》九州: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渤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南洋”的由來

中國唐朝時,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做“南洋”。“南洋”包括11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文萊。

“唐人”名稱的由來

中國唐朝時,除了很多中原人南遷外,固始人南遷也達到了高峰,這些遷移的人沿用他們在中原時的舊習,都自稱為“唐人”。 再後來,他們的後代又移居台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各地,他們不僅自稱自己為“唐人”,還把華僑聚居區稱為“唐人街”“唐人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