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梁之最
最早的浮橋: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親,在渭河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浮橋。
最早的鐵索橋: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樊噲在漢中留壩建樊河鐵索(鏈)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鐵索橋。
最早的空腹圓弧拱橋:公元600—605年,隋朝石工李春等建成的河北省趙州安濟橋,是世界上創建最早的空腹式單孔圓弧拱橋,跨徑37.02米,是當時古橋中跨徑最大的。
最早的梁橋:1059年建成的福建泉州萬安橋,全長1200米,是世界上創建最早的梁橋。此橋采用了“筏形基礎”建築,使全橋基礎成為一個整體。
最早的開合式橋:廣東省潮安縣廣濟橋(又稱湘子橋),建於公元1169—1194年。東段12孔,長283米;西段7孔,長137米,中間用18隻木船搭成浮船相連,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再將浮船歸回原外。這是中國最早的開合式橋梁,也是世界上開合橋梁的先導。
最早的雙曲拱橋:1964年江蘇省無錫市建成的東亭雙曲拱橋,是中國最早的雙曲拱橋,跨徑9米,采用三肋二波磚結構,當時可通行手扶拖拉機。
最長的古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的古橋,橋長超過五裏,又名“五裏橋”,它坐落在福建省晉江安海鎮,跨海與南安縣水頭鎮相連。此橋是中國最長的橋,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造型猶如展翅的橋:山西省晉祠聖母殿前有一座十字形橋——魚沼飛梁,建於宋代,距今已約900多年。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座造型猶如大鳥展翅的橋。
橋孔最多的橋:建於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坐落在江蘇省蘇州的寶帶橋,全橋有53孔,總長近317米。是中國孔數最多的橋。
最小的石拱橋:江蘇省蘇州市網師園內有一座“小拱橋”。橋麵長212厘米,寬29.5厘米,隻容一人通過。橋兩頭各有四步台階,兩旁有石欄,近橋處有水閘,橋麵與水麵間距70厘米。這是中國最小的石拱橋。
最重的石梁橋:中國古代的石橋以梁式橋為主,最重的石梁橋要算福建漳州九龍江上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每根石梁重207噸、長23.7米、高1.9米。
最長的竹索橋:四川灌縣都江堰口上的珠浦橋,是中國最長的竹索橋,全長340米,八個橋孔,其中最大一孔跨徑61米。它的曆史可上溯到唐代,是中國建橋史上的傑出創造。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為加固竹索橋,於1949年將索橋承重部分改為鐵索,來往行人頗為便利。
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路橋: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最長的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於1968年建成。鐵路橋全長6772米,兩列火車可以同進對開。公路橋全長4589米,橋麵上可以並列行駛四輛卡車。公路引橋和地麵銜接的地方有22孔,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雙曲拱橋。
帶亭榭樓閣的橋:中國有很多帶有亭榭樓閣的橋,其中以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最為奇特,橋下有12個橋洞,滿月的夜晚,每個橋洞下都有一個月亮。
著名的釣魚台
南皮釣魚台:薑太公釣魚處,在河北南皮縣城西5千米。
莊子釣魚台:在山東鄄城縣,建有莊子祠。
淮陰釣魚台:西漢淮陰侯韓信垂釣處,在江蘇淮陰城西。
閩侯釣魚台:東越王餘善釣龍的地方,在福建閩侯縣南九裏,又名曰“釣龍台”。
桐廬釣魚台:東漢嚴子陵垂釣處,在浙江桐廬縣富春山。釣魚台有東、西二台,其中西台即南寧謝翱哭文天祥處。
武昌釣魚台:孫權飲酒觀魚的地方,史稱“釣台移柳”,在湖北鄂州西北江濱。
玉鏡潭釣魚台:南朝梁昭明太子釣台,在安徽貴池縣西北的玉鏡潭。
宜興釣魚台:南北朝梁人任昉垂釣處,在江蘇宜興。
大冶釣魚台:唐代高士張誌和垂釣處,在湖北大冶。
北京釣魚台:金代權貴王鬱垂釣處,在北京市阜城門外三裏河。現為國賓館。
瘦西湖釣魚台:乾隆皇帝巡遊時,曾在此釣魚,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小金山之西。
礓溪河釣魚台:傳為薑太公釣魚處,在陝西寶雞縣礓溪河畔。
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
1.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在塔前拍掌或擊石,能聽到清楚的蛙鳴回音。
2.北京天壇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天心石、皇穹宇對話石。
3.河南郟縣蛤蟆音塔:在塔的任意處,無論拍掌、擊石都可以聽到蛙鳴的回聲。
4.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石琴:因大佛寺中有一條上山石道,隻要出現腳步聲,就發出如古琴彈奏的聲音而得名。
中國四大名亭
醉翁亭:位於安徽滁縣琅琊山中,因北宋慶曆六年(1046),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任太守,自稱“醉翁”,此亭遂名“醉翁亭”。
陶然亭:在北京先家壇,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所建,現改為陶然亭公園。
愛晚亭: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半山腰上,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正麵朱色鎏金匾額“愛晚亭”,係1952年毛澤東應湖南大學校長李達之約而題。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中心的小島上,又叫振鷺亭,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萬曆年間(1573—1619)重建,改稱湖心亭。
神州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郊的南津關,分別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淮河三峽:在安徽省境內的淮河中遊段,西起鳳台縣,東至五河縣,分別為巫山峽、荊山峽、浮山峽。
馬渡河三峽:在湖北省宜昌縣境內,由長寸峽、棕樹峽、大石峽組成。
北江三峽:在廣東省境內的北江上,分別叫盲仔峽、香爐峽、飛來峽。
西江三峽:位於廣東省珠江最大的支流西江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大鼎峽、三榕峽、羚羊峽。
鴨江三峽:位於四川省武陵縣的鴨江上,由犁轅峽、花園峽、穀雨峽組成。
大寧河三峽:位於重慶市巫溪縣和巫山縣之間,由南往北,分別稱做龍門峽、雙龍峽、滴翠峽。
青衣江三峽:在四川省中部的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上,由飛仙關峽、千佛岩峽、止水岩峽組成。
岷江三峽:在四川省青神縣至樂山市之間,依次為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
沱江三峽:在四川省中部的沱江上,分別叫鼇靈峽、明月峽、九龍峽。
嘉陵江三峽:在重慶市區與合川市之間的嘉陵江上,依次為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長江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內的長江上,分別叫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
湟川三峽:在廣東省連縣城南的南宮灘上,由羊跳峽、楞伽峽、龍泉峽組成。
中國七大泉
天下第一泉——中國曆史上,共有七個“天下第一泉”,包括趵突泉、中冷泉、玉泉、穀簾泉、玉液泉、碧玉泉和水簾洞泉。
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在江蘇無錫惠山公園。唐代“茶神”陸羽以其水泡茶,題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時其泉水成為宮廷貢品。
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在浙江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有高僧居住於此,苦於無水。一天,有兩虎刨地作穴,泉水湧出,故名“虎跑泉”。
天下第四泉——陸羽泉,位於江西上饒市廣教寺內。陸羽曾在廣教寺隱居多年,宅外種植茶園數畝,開鑿一泉,水清味甜,故被評為“天下第四泉”。
天下第五泉——大明寺泉,在江蘇省揚州市大名寺內。
天下第六泉——招隱泉,在江西省廬山市觀音橋東。唐代茶學家陸羽曾隱居在此,被當時的大官吏召見,故得名“招隱茶”。
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在安徽懷遠城南郊。因泉水甘白如乳,故名白乳泉。用此泉水煮茶,芬芳清冽,甘美可口。宋蘇東坡遊此,贈詩留念,將此泉譽為“天下第七泉”。
中國十大奇泉
喊泉:安徽省壽春北十裏處,有一泉水,隻要人在泉邊大聲呼喊,泉水便會大湧,小聲呼喊泉水小湧,不呼不喊泉水不湧。
五味泉:江西省永豐有一泉,泉水具有天然的麻、辣、酸、甜、苦五種味道。
甘酸泉:江西省於都東紫陽觀的泉水,一天酸,一天甘,兩味交替。
間歇泉:西藏昂仁塔格架有一泉,間歇噴水,每四天一次,水柱高達70米。
雌雄泉:四川省新寧多喜山有兩眼泉,一眼春夏有水,秋冬無水;一眼秋冬有水,春夏無水,人稱雌雄泉。
紅飯泉:雲南省紅河岸有一泉水,煮出來的糯米飯呈粉紅色,滑潤爽口。
魚泉:河北省易縣魚洞山腳下有一泉,每年穀雨前後會流出魚來,最多一年達兩萬多斤,又稱穀雨泉。
乳泉:廣西上思海拔800米的鳳凰山上有一泉,水似乳汁,經年不涸,用以泡茶,茶水一星期內不變味。
蘭泉:湖南省鳳凰山南華山有一泉,含有蘭花香味,芬香醉人,用以洗身,香氣久久不會消失。
珍珠泉:貴州省平安縣城西,人們在泉旁喧嘩鼓掌,泉水中就大量迸出氣泡,形似顆顆珍珠。
中國四大石窟
1.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