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中國的節氣2(3 / 3)

“省”的由來

省最初的意思是指宮禁之地。魏晉時期,中央政府機關就用“省”來代替了。從元代起,“省”就成了一個正式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全國總共劃分為12個大的行政區,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叫做中書省,另外的11個省叫做“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從明代開始,將“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可習慣上還是稱做“省”,於是“省”就成了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的專稱。清朝沿用明代的製度,又將全國分成了18個省,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楚河漢界”的由來

“楚河漢界”其實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廣武山上的一條鴻溝。這個溝大概800米寬,深度有200米,是古代時期中國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在滎陽一帶相爭,後來因為諸多原因,項羽與劉邦約定,將天下一分為二,鴻溝以西的地方為漢,以東為楚,楚河漢界就由此而來。

四川為“天府”的由來

最早的“天府”二字是出現在《周禮》中的,它本來是指那些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和庫藏的官吏,後來引申為特產富饒的地方。最早稱四川為“天府”的說法來自諸葛亮寫的《隆中對》。後來,“天府之國”變成了四川的代名詞。之所以被稱為“天府之國”,主要是由四川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所決定。這裏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再加上秦朝時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故被稱為“天府”。

長安街的由來

長安街有“神州第一街”之稱,修建於明代,是當時城內最主要的道路。它與皇城同時建造,距今有600年的曆史。“長安”取自盛唐時代的都城之名,含長治久安之意。明清之時,長安街僅長七八裏,但已有十裏長街之稱。現在的長安街以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為界,分為東、西長安街兩大段,東至通州,西達石景山區,總長約94裏,有“百裏長街”之譽。

天安門的由來

天安門始建於1417年,當年是紫禁城的正門,被稱為“承天門”。1651年 “承天門”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隨之被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上懸掛的匾額本來是“天安之門”四個大字,在清初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保留滿漢兩種文字,漢字部分將“之”字去掉,便為“天安門”三字。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政府被推翻,匾額上的滿文又被去掉,隻保留了“天安門”三個漢字。

王府井的由來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因古代王府多位於此處而得名。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羅藝的帥府都修建於此,因此,今天仍有帥府園之稱。隨著明代紫禁城的興建,眾多達官貴人相繼在此修建王府,這裏陸續有十王府、王府街及王府井大街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大會堂的由來

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屹立著一座雄偉的建築,這就是建於1959 年的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址,建築麵積約占17.2萬平方米,設有萬人大會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樓、5000 人宴會廳等。人民大會堂在起初建造時,曾被稱為“萬人禮堂”。周恩來總理在1959 年秋大廈修建落成之後,曾同茅以升等專家一同前往視察。茅以升提筆寫下“人民大會堂”幾個大字,周總理對此表示讚同,“人民大會堂”的名字便沿用至今。

中關村的由來

北京市海澱區的中關村原名中關屯,現在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科學城。相傳當年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召見群臣,城中內官怕早晨趕不到,往往提前一天到這裏租民房或造簡易房過夜,人稱中官屯。1953 年11 月,中國科學院中華地理誌編輯部由城裏搬來,一次,編輯部印公用信箋、信封,地址被錯印為中關村,當時也未改正。結果日後很多單位陸續搬來,都跟著叫中關村。由此,中關村的名稱漸漸傳開。

未名湖的由來

未名湖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淑春園的一部分。後乾隆把淑春園賞給和珅,和珅在此大興土木,建成了一處大的園林風景,當時號稱“京師第一”私人園林。後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此園也遭到嚴重破壞。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長後,幾經考察,選定了這個曆經劫難的古園遺址作為新校址,並對此處舊景觀進行了整理修繕,並增設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區。當時為未名湖取名時,很多參選名稱都被否定,最後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錘定音,直接以“未名”稱之。

九寨溝的由來

九寨溝的得名是由於有九個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於此,故名為“九寨溝”。

布達拉宮的由來

“布達拉”也譯為“普陀珞珈”,在梵語中是“佛教聖地”的意思。此宮是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時所建造的,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被稱為“布達拉”,鬆讚幹布認為觀世音菩薩是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布達拉宮起初僅作為宮殿使用,自清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開始,這裏便成了政教合一的聖地,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頂禮膜拜,布達拉宮此後便發展成為宗教聖地。

平遙古城的由來

平遙,最早被稱為“古陶”。因北魏太武帝名拓跋燾,為避其諱而改名為平遙縣。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在清代晚期,這裏曾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如今,這裏擁有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黃鶴樓的由來

在湖北武昌黃鵠磯,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樓——它就是創建於223年的黃鶴樓。相傳,在黃鵠磯曾有一間小酒館,酒館老板姓辛,心地善良。一日,一位衣著襤褸的道人來到店中,辛老板對他熱心款待,一連數日,毫無嫌棄之意。這天,道人喝了酒,便乘著酒興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不料,這黃鶴竟從牆上飛出,在店中盤旋起舞。人們聞聽此事,無不稱奇,紛紛結伴而來一探究竟。一時間,酒館門庭若市,人氣火爆,辛老板的生意興隆起來。辛老板發財後,為紀念道士所行奇事,特地在黃鵠磯上建了一座樓閣,人稱“辛氏樓”,此後,又改名為“黃鶴樓”。

巫山十二峰的由來

巫峽有十二座著名的山峰,因傳說有十二位仙女在此斬妖除魔,後化做神女峰石而得名。分別為:登龍峰、聖泉峰、朝雲峰、神女峰、鬆巒峰、集仙峰、淨壇峰、起雲峰、飛鳳峰、上升峰、翠屏峰和聚鶴峰,被稱為“巫山十二峰”,是巫峽當中最著名的景點。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市區中心。故宮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600年,曆史上共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宮內現收藏珍貴曆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

蘇州園林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而著稱於世,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蘇州園林精致優雅。由於建築年代不同,園林的風格也各有異處,大致可以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寺廟園林三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幾處園林:

拙政園:拙政園曾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此後,明代監察禦史王獻臣歸隱於此,取“拙者之為政”的寓意而因此得名。太平天國時期,曾為忠王府的一部分。如今,這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

滄浪亭: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是現存曆史上最為悠久的蘇州園林。園林景色以自然為美,不以工巧取勝,簡潔古樸,落落大方。全園布局構思巧妙、自然和諧,堪稱手法得宜之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稱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此外,拙政園還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

獅子林: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獅子林由此而得名。園林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42),曆經600多年的歲月洗禮。獅子林不僅擁有蘇州古典園林的亭、台、樓、閣、廳、堂、軒、廊等人文景觀,又有湖山奇石、洞壑深邃,素有“假山王國”的美譽。

留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園建築布局結構以嚴謹著稱,特別是在建築空間的處理上獨樹一幟。園子中部是風景明淨清幽的山池;東部是重樓疊閣,宏麗軒敞的側廳;西部是一片土山楓林,景色清秀;北部則是一片田園風光。

網師園:整個網師園占地約八畝多,隻有拙政園的六分之一,雖然園子不大,但是布局卻十分嚴謹,主次分明,講究的是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園子裏的建築極多,但沒有一點擁擠的感覺,假山圍繞的池子雖小,但感覺不出被局限和簇擁,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怡園:怡園,在蘇州園林中建造最晚,也因此博采眾長,形成了集錦式的特點。它的布局十分緊湊,手法特別適宜,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整個怡園占地麵積約為九畝,東西狹窄而長。園景分東西兩個部分,中間用複廊相隔。走廊的西邊是怡園的主景區,池水在正中方向,四周都是假山、花木以及一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