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精忠享譽千秋(2 / 3)

至和二年(1055),57歲的包拯在陝西出任轉運使時,舉薦鳳翔鹽稅、柳州軍事判官盧士安。後來盧士安出了事,包拯因薦舉官員不當,受到降職降級處分,由刑部郎中降為兵部員外郎,由蘆州知州調任池州知州。原來,仁宗並不想處分包拯,是包拯自己要求處罰。這是包拯進入仕途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失誤。然時僅八個月,仁宗又恢複了包拯刑部郎中之職,由池州調到江寧府(今南京市),江寧是江南東路的政治中心,從池州小郡調到江寧,是很令人豔羨的升遷。雖然有翰林學士歐陽修、宰相文彥博等人的推薦,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仁宗皇帝對包拯的信任和倚重。嘉祐元年(1056),包拯知江寧還不到半年,便又接到調令,權知開封府。

開封府號稱“天府”,俗稱東京開封府,天子腳下重地,絕非等閑之職,一向由親王或有威望的重臣出任,宋太宗和宋真宗當皇帝之前,都曾經以親王的身份當過開封府尹。因此,後來的大臣知開封府,前邊都要加上一個“權”字,稱“權知開封府”,以示不敢僭登先王之位。能夠權知開封府,便成為朝廷執政官的人選,有望晉升宰執,成為朝廷股肱之臣。

開封府舊製,“凡訴訟不得徑造廷下”,也就是說,申訴人不能直接走入大堂上遞狀紙,而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什麼時候審理,要等候府吏通知。府吏有了這樣的特權,便營私舞弊,敲詐勒索,貪汙受賄,不送錢財便有冤難申。包拯到任之後,立即革除弊政,“開正門,徑使至庭,直言曲直”,“民徑自趨至尹前,無複隔閡”。這一做法給了百姓極大的方便,連兒童在街上玩耍鬥鬧,也到開封府說理去。

包拯在開封府並沒有審理過什麼大案要案,真正讓朝野震動、讓百姓熟識這位“包龍圖”、“包待製”的,是他治理惠民河。

惠民河從蔡州流經開封,又稱蔡河。由於“中官勢族侵占河地,構築園榭,致使河塞不通”,一遇暴雨便泛濫成災,威脅京師。包拯上任之後,即令拆毀所有占地跨河的豪宅大院、亭台水榭,以通淤塞,以泄水勢。這一雷厲風行的舉措,讓高官勢族措手不及。他們明裏不敢反對,便偽造地契,暗中勾結。沒想到包拯早已派人丈量驗證,分辨真偽,一本奏疏,直達朝廷。在確鑿的證據麵前,高官勢族再也無話可說,隻好接受懲罰。此舉令包拯威名大震,“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也讓開封“童稚婦女亦知其名”。街頭巷陌童稚傳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誰有冤情沒錢打官司,就去找包拯,包拯像閻王爺一樣公正無私。因為閻王爺是黑臉,包拯的臉黑由此而來。

嘉祐二年(1057)三月,包拯權知開封府,嘉祐三年(1058)六月,提升為禦史中丞返回朝廷,在開封府任職僅一年兩個月。這短短一年兩個月,開封府便成為包公傳奇的批量產地,老百姓“禦賜”給他“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讓他去審郭槐,鍘陳世美,斬魯齋郎,還賦予他日能審陽、夜可審陰的超人本領,讓他死後走上了神壇。

繼包拯權知開封府的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歐陽修治理開封府的方法,與包拯大相徑庭,截然不同。包拯是嚴刑峻法,以威嚴為治;歐陽修卻是崇尚寬簡,文雅細致。二人的政績都十分卓著,史載:“二公之情性雖異,而輔世匡時,安民察吏,其公忠之心則一也。”後人在開封府門前照璧的東西兩端,各建一座小牌坊,左書“包嚴”,右書“歐寬”,表示對兩位北宋名臣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