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四年(1059),仁宗欲任張方平為三司使,包拯隨即彈劾張方平“身舉大計,乘勢賤買所監臨的富民邸舍,無廉恥,不可處大任”。仁宗遂罷張方平,改任宋祈(宰相宋癢之弟),包拯又彈劾宋祈“在蜀燕時飲酒過度”,終使宋祈尚未到任,又被罷黜。仁宗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便幹脆任命包拯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包拯沒有細想,竟然接受下來,引起了朝廷非議。此事受到了大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的彈劾。這也是包拯為官之後第一次受到彈劾,也是唯一一次受到的彈劾,而彈劾他的還是曾經推薦他出任江寧知州的歐陽修。
歐陽修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並非認為包拯不能勝任三司職務,而是認為包拯先否定了張方平,再否定了宋祈,自己卻不思回避,有“蹊田奪牛”、“整冠納履”之嫌。歐陽修在《上書》中指責仁宗皇帝說,“朝廷貪拯之才,而不為拯惜名節”;批評包拯不避嫌疑,“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然見得不能思議,此皆不足怪。若乃嫌疑之跡,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歐陽修雖然理直氣壯地指責仁宗、批評包拯,卻對包拯的為人為政充分肯定。在《上書》中,他也直言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裏,晚有直節,著於朝廷”。“知拯才能資望,雖別加進用,人豈為嫌?其不可為者,唯三司使耳。”他認為論包拯的才德,出任更高的官職,人們都無異議,唯獨三司使這個位置坐不得。仁宗選不到合適的人選,而且禦旨已下,不好更改。
包拯自覺確實欠缺思考,便回到家裏,閉門謝客,等候仁宗裁決。直到一年之後,仁宗督促到任,包拯才到三司履職。
有專家評論說,將包拯與歐陽修比較,在理論分析方麵,前者不及後者,而在求真務實方麵,則後者不及前者。這是十分中肯的評價。包拯處事實在,不拐彎抹角,條分縷析。想得不夠周到是有的,可說包拯打擊別人,為自己謀牟利,凡了解包拯者,包括歐陽修,都不會下這樣的結論。嘉祐五年(1060),包拯在權三司使任上,授命與右諫議大夫呂居簡、戶部副使吳中複等負責“詳定均稅”。十一月,根據包拯奏請,仁宗錄範祥孫範景為郊社齋郎。包拯在三司任上,還改革“科率”、“和市”,政績卓著,人人稱道。
包拯離開端州進入京師之後,出任監察禦使,嚴劾貪官汙吏,諫議朝廷闕失,成為鐵骨諫官。他曾經作為大使,出使遼國(契丹),也曾經掛帥領兵,駐守邊疆;還曾經出任計相執掌財權,躋身二府掌執國命。嘉祐六年(1061)四月二十七日,包拯升任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的職務,妻子董氏封為永康郡夫人。
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病發,五月二十五日卒於開封邸舍,為官三十六年,享年六十四歲。仁宗皇帝親自至邸舍吊唁,諡號孝肅,贈禮部尚書,宣告停視朝一日。“京師吏民,莫不傷感,歎息之聲,聞於衢路。”
包拯一生錚錚鐵骨,耿介威嚴,整頓吏治,革除弊政,竭忠死義,為國為民,成為千古傳頌的後世楷模。包拯去世之後,廬州太守張環為包拯寫了頌詞,足以總括其一生功績:
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