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三疏情詞剴切(2 / 2)

包拯將《請選廣南知州疏》上奏仁宗之後,等了一段日子還未見答複,接連又上了《請添差廣南職官疏》和《再請添差廣南職官疏》。可見其心之急、其情之切。

《請添差廣南職官疏》說:

臣先曾上言廣南東西兩路諸州,元無職官處,各置一員關掌郡事。蒙下銓司,至今未聞有人注擬。以嶺外遐僻,憚其地遠。聞東西兩路缺員甚多,其十數年無正官處,並差土人充攝。近年蠻賊侵撓,民力困竭,全籍廉幹官吏綏撫。若候合入遠選人及情願者,恐卒未得便。

竊見頃年以來,廣南缺官,於江浙移兩任四考以上簿尉充彼縣令,自後因循不行。乞令銓司檢詳舊例,於江浙、荊湖等處近便諸州簿尉中,選無罪犯、兩任五考以上除權職官、四考以上除縣令,便令赴任。如此則遠官無由幸免,異俗得以輯寧。

包拯在給仁宗的奏疏中指出:朝廷曾有過將在江浙經曆過兩任鍛煉、四次考核的正式官員派往嶺南的決定,但是最終沒有落實。現今應再予以實施,選派沒有過失、曾兩次出任縣令而且經過五次考核的官員往廣南出任知州;選派有兩任經驗,經四次考核的正式官員派往廣南出任縣令。他十分重視派出官員的素質,並強調要令出必行,不讓派出的官員借故不去赴任,以保證廣南邊遠的吏治能夠改善,廣南能夠持續穩定發展。

《再請添差廣南職官疏》說:

臣昨上言,廣南諸州今後奏蔭京朝官,該往彼知州,於次任知縣內,選有治績及舉主者,方得差移,元無職官處,各選置一員,至今未行。

緣嶺服之表,地最遐僻,俗性獷悍,易動難安。今又蠻賊猖狂,郡縣騷擾。長吏之任,尤在得人。童孺之年,未嚐學政,不當輕授。近地牧守,尚有通判職官,更相裨讚;而嶺外遠郡,乃令此輩獨員管勾,民罹其害,無所控告,甚非朝廷求治之意也。

所缺職官,祗一十餘州,每州各置一員,事理至便,望速賜行。

包拯再次向仁宗皇帝講述廣南社會不安定的狀況,第三次強調選派優秀的官員到廣南赴任,不要選派沒有行政經驗的蔭官任職,又強調廣南所缺官員有十多個州,每一個州至少也應選派一名有能力的官員出任知州,以改善嶺南的吏治,並盼望能夠盡快執行。情詞更為懇切,心情更顯焦急。由於種種原因,大多官員不願意到邊遠的廣南,仁宗皇帝也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廣南缺官的問題。但是,包拯關心民瘼,關注廣南,情係端民之心表露無遺。《端溪文述》對包拯在端州的事跡因“史書誌乘”記錄簡單而深感遺憾,但也認為,包拯一到京城,就急切地“指畫廣南”,連上三疏,也足可以窺見包拯在端州的“神明之政”,以彌補史籍誌書記載之簡略。

包拯身處端州而思社稷之安危,來到京城仍為邊遠(嶺南)操心,此三疏便是明證。在端州勤政為民,入朝廷立朝剛毅,如此賢官,自然成為黎民百姓心目中的“青天”,正直士大夫敬慕和學習的楷模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