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因為端州俚僚騷亂、瘟疫流行,上級官員都害怕到端州來。直到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副職)錢聿聽說經過包拯的治理,端州的變化很大,便一齊到端州巡察。包拯陪同兩位頂頭上司在端州走了一圈,還一起同遊了七星岩。兩位提點刑獄看到端州欣欣向榮的景象,十分高興,推包拯執筆題字刻石,以為紀念。於是,包拯題寫了“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錢聿知郡事包拯同至。慶曆二年三月初九日”,命工匠刻在黑岩洞口的石壁上。兩位提點刑獄十分讚賞包拯治理端州的成績,回到廣州之後,立即將在端州的所見所聞,向仁宗皇帝如實稟奏。仁宗皇帝很快就下達詔命,將包拯遷殿中丞,調上京都任職。
包拯治端州成績顯著,並因此高升,這本應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包拯到了京城,草草安頓下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仁宗皇帝上了《請選廣南知州疏》,包拯在奏疏中懇切陳詞:
臣竊見廣南知州,例差奏蔭京朝官初任知縣及一考者,世祿之胄,鮮敦義教,童孺之歲,便忝仕籍,未嚐學政,即使司民,甫越期年,又移典郡。一邑之事尚未練悉,六條之重安可責成。地雖遠郡,不可輕授。
方國家多務,調率旁午,遠民困重,尤在得人。臣前在端州,具知其事。或無職官處,隻知州獨員管勾。其猥冗恣橫之輩,唯務誅求;庸孺懵昧者,又全不曉事。民罹其害,無所訴告。提刑、轉運憚其遠惡,不能巡曆按劾,但上下相蒙耳。
乞今後奏蔭京朝官該廣南知州者,於次任知縣內選有治績及舉主者,方得差移。元無職官處,各選置一員,令轉運、提刑司非時不得差出,所貴關掌郡事,輯寧異俗。
包拯以在端州的親身經曆以及對廣南路(分廣南東路、廣南西路,所轄的範圍大約是如今的廣東、廣西兩省)的了解,向仁宗皇帝陳述了嶺南吏治的狀況。他更直言朝廷在這些邊遠地方,一向疏於管治,往往派遣不稱職的州、縣官員,甚至是由廣南兩路轉運使選派當地土人充任“攝官”,臨時代理應由朝廷委派的正官職務,或是派遣一些靠父祖權勢而出仕的“蔭官”前來理政,甚至還經常出現缺官的現象。這些官員資曆尚淺,未經練曆,一個縣的事務還處理不好,就去管理一個州,實在是難以勝任。一些官員猥冗恣橫,貪贓枉法;一些官員庸懦懵昧,不會理政,至使民受其害。至於廣南路轉運使、提點刑獄這些上級官員,又怕偏遠地方不安寧,極少到地方巡察、查劾,讓百姓含冤受苦找不到地方申訴。包拯奏請仁宗皇帝,祈望派一些能幹的、有見識的、願意為百姓辦事的官員到廣南出任州、縣官員,以改善廣南吏治,並強調這是當務之急的事情。包拯愛民之心溢於言表。
《端溪文述》說:“孝肅蒞端,神明之政,史書誌乘,惜不及詳。讀公三疏,見公指畫廣南,情詞剴切,萬世可師,足補此邦文獻。”除了上文提及的《請選廣南知州疏》外,“三疏”還包括《請添差廣南職官疏》和《再請添差廣南職官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