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興建崧台驛站(1 / 2)

集市貿易,是一種短距離的、市鎮周邊的物資交流,北宋時期就頗為繁榮興旺。西江兩岸的許多鄉鎮都有圩市(集市),定有圩期。圩期期間,鄰近的居民都到圩市“趁圩”(北方稱圩為集,趁圩稱為趕集)。柳宗元有詩句“青箬裹鹽歸洞客,緣荷包飯趁圩人”,描寫了鄉民挑著貨物、帶著幹糧去趁圩,進行錢物交易或是以物易物的情形。宋初學者錢易也說:“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趁圩。”那時候,圩上擺賣的主要有陶瓷器、紡織品、藤竹器、木器,也有賣端硯給讀書人用的。

隨著經濟發展、門戶開放,物流業隨之興旺起來,麵臨西江的端州,貨物運輸也迅速發展。那時候嶺南的軍事、政治中心已經向廣州轉移,廣州的對外貿易逐漸發達。而在包拯的有效治理下,端州的農耕經濟發展迅速,人戶比廣州還多。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物流的興旺,西江流域出產的糧食、絲帛、茶葉、香料以及礦產多在端州集散,港口的運輸狀況迫切需要改善。根據情況,包拯及時興建了崧台驛站,既方便了官職人員往來辦事,也方便了商賈的貨物運輸。

據史籍方誌記載,崧台驛位於端州城西。明洪武二年(1369)至成化六年(1470)期間,驛站曾一度移設城東一裏的臨江處,後來又於舊址複建。至於當時包拯所建驛站位於城西何處,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位於今廠排街大菜園村,一說是建國後的渡口所位置。因驛站已圮毀,隻能從文獻中查證。依古籍所載,崧台驛與壽仙橋相鄰,位於今石嘴街與江濱路交接處附近。明萬曆《肇慶府誌》記載:“壽仙橋在崧台驛左,舊誌西濠口是也。”明《鍾大鹹古壽仙橋記》記載:崧台驛位於西濠口壽仙橋旁,“予步自城南溯江而西一裏許,至崧台驛。其左蓋有橋雲。西城外有水於濠,放於江。夾涯之間,塹陷溢險,茲橋蓋以濠設也……而況茲橋當崧台之要衝,所利賴非小哉”。據明萬曆《肇慶府誌》、清康熙《肇慶府誌》載:“壽仙橋在崧台驛左,舊誌在西濠口正當東西孔道,以木為之。萬曆二年知縣張延熙伐石重建,舉人鍾大鹹記。”也說明崧台驛位於西濠口壽仙橋旁。《古今圖書集成》記崧台驛路麵常遇水淹,故用石鋪砌。明萬曆《肇慶府誌》和清康熙《肇慶府誌》也有相同記載,為防水淹,知府黃顒和袁載都曾命人以石築台及“甃甓石為道”。“石嘴街”之“石”字,也當由此而出。清道光《肇慶府誌》所繪肇慶城圖,也清楚標明石嘴街為西濠口出處。

包拯興建的崧台驛站,是端州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頗為完備的驛站,為端州從貧弱轉向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丁希淩在肇慶市“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暨包拯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說:包拯“興建崧台(古稱驛站),這是端州地方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以方便公文書信與客商過往,崧台就設在西江邊上鵠奔亭(故址在今閱江樓)”。方誌學者劉偉鏗說:“城西崧台驛,原端州驛,在今閱江樓。隋朝時始建,包公時已圮毀,為方便公文書信來往及船舶裝卸,包公遷建於城西大菜園村西側(在專題研討會上,也有專家指出,崧台驛站應在建國後的渡口所附近),今建有包公祠。”而鍾士周在1992年撰寫《解放以前的高要郵政》中載:“高要縣的郵驛機構,始建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是年,包拯任端州知事後,在高要縣城西興建驛站和遞運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驛站遷往城東石頭崗(今閱江樓西側),稱崧台驛。明正統六年(1441年)遞所並入崧台驛,這是高要縣曆史上的第一個交通總站。”專家學者們對端州(高要)建設之驛站是先設於城東(大菜園、渡口所)還是城西(石頭崗,鵠奔亭側),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但驛站之興建,始自包拯,卻是一致公認的。崧台驛是否端州地方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方誌學者劉偉鏗所說,“城西崧台驛,原端州驛,在今閱江樓。隋朝時始建,包公時已圮毀”,又是怎樣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