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興建崧台驛站(2 / 2)

古時驛站與驛亭有所區別,驛站是傳遞文書中途歇腳之處,而驛亭是行旅止息之所,杜甫就曾有詩說“風帆數驛亭”。若如此,劉偉鏗所說隋朝所建的端州驛,應是指供行旅止息的驛亭,而不是後來包拯所建的驛站了。驛亭很早就有,漢朝時的“鵠奔亭”應該就是驛亭。後來的驛站和驛亭二者功能合一,統稱為驛站,既是傳遞文書的中途歇腳處,也可作行旅止息之所,更主要的作用是作為物流的中轉地,方便商賈的貿易往來。就如到了明朝將遞所並入驛站一樣,驛站也取代了功能單一的驛亭。從隋朝至唐朝,端州的驛亭年久失修甚至圮毀,直到包拯知端州時才興建了驛站。

據明萬曆《肇慶府誌》和清康熙《肇慶府誌》記載,崧台驛為“水馬驛,在城西,宋郡守包拯創建……。水路:崧台驛下水一百二十裏至三水縣西南驛;上水一百二十裏至新村驛,一百裏至壽康驛,一百裏至麟山驛,七十裏至梧州府門驛……。陸路:崧台驛八十裏至腰古驛,五十裏至新興縣,七十裏至獨鶴驛,一百二十裏至恩平縣,七十裏至蓮塘驛,六十裏至陽江縣,六十裏至樂安驛,六十裏至太平驛,九十裏至電白縣。恩平縣一路,六十裏至新會縣、蜆崗驛。樂安驛一路,九十裏至陽春縣……”可見,崧台驛及周邊都形成了水陸交通網絡,端州的經濟自然就繁榮興旺起來了。

包拯知端州軍州事不足三年,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麵對端州的州貧民困,他盡心盡力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撫慰民心,安定社會。與此同時,他毅然調動廂軍,築堤防洪,排瀝屯田;帶領州民,開鑿七井,根治瘟疫。這些行動讓端州的農業經濟發展起來,為短期內改變端州積貧積弱的麵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建起了廣儲糧倉儲存糧食以應付災荒,使端州百姓渡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端州社會很快從動蕩轉向穩定。隨之,包拯又著手整頓吏治,杜絕貪汙受賄,嚴禁利用折變、支移等不法手段剝削百姓,更明令端硯的征收“方足貢數”,使端硯一業振興而帶動百業暢旺,鼓勵並促進了端硯、草席、陶瓷、竹木器等端州特色手工業的發展,從而擴寬了稅基,增加了賦稅收入。此外,他又興建崧台驛站,水路上接梧州驛,下通西南驛,陸路通連新興、恩平、陽江、電白、新會而至江門等地,使商業貿易飛速發展。

麵對十分惡劣的環境和種種困難,包拯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通盤考慮,全麵施控。其構思之周密、規劃之科學、安排之得當、執行之果斷、落實之認真,都可見包拯超乎尋常的睿智和才能,雷厲風行的膽識和魄力。隻可惜包拯治理端州的時間太少了,還不足三年,當他離開端州,不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