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這一藝術形式從元朝時開始在中國發揚光大,而在中國戲曲史上,出場最多,相關戲文最多的便是包拯了,人們習慣稱這些描述包拯判案的戲曲為“包公戲”。包公戲幾乎從創作至今,都一直流行著,而且不受地域文化、戲曲形式的限製。當然,戲曲中的包拯與曆史上的包拯其實是相去甚遠的。戲曲中的包拯幾乎集中國古今曆代廉吏的形象於一身,更是一個上通神佛,下通鬼魂的傳奇人物。這其實都是人們出於對社會公正的向往而將美好願望寄托於包拯一人之身的緣故。包公戲中最有名的當屬描述包拯不徇私情斬侄兒的《鍘包勉》。
在開封城門外的驛道邊有一座長亭,每次有官員出京公幹,都是從這裏起起程。迎來送往的官員們也都喜歡在此告別相迎。
這一天,開封府尹包拯又奉旨赴陳州放糧。當時的宰相王延齡和司馬趙稟(又作趙斌)都來到長亭為包拯踐行。包拯與二人在長亭之內相談甚歡之時,王朝進來稟報:包拯的侄兒包勉求見。
包拯以為這包勉是來為自己這個叔父送行的,便帶著他進了長亭,讓包勉一一拜見了兩位大人。又聊得一番後,宰相王延齡便讓包拯與自己去後堂相談賑災的細節,留下了包勉與趙稟獨處亭中。趙稟便隨意問了下包勉現在官任何處。一問之下才知,原來,這包勉急忙趕來為包拯送行,其實是在地方上貪贓枉法被撤職了,請叔父包拯幫忙求情來了。
要說這知縣一般的小貪小汙的,也算正常。可這包勉擔任知縣時,竟直接在大堂之上放了兩個大木桶,若有人來打官司,便把原告、被告都帶到堂上,讓他們往那大木桶裏丟銀子。誰丟滿了就判誰贏。若是那兩家都家境殷實,都在大木桶裏丟滿了銀子,便在府衙後堂裏擺上一桌豐盛的酒席,請上師爺,給兩家說道說道,便說和了事了。這包勉一任未滿,便貪汙了滿滿十缸的雪花銀,結果事發之後被撤職查辦了。
包拯與王延齡回到大堂後,聽到趙稟說起此事,當即大怒,讓人撤去了包勉的座位,便要教訓他。包勉見叔父發怒,便抬出了自己的母親,也就是包拯的大嫂,說是自己的母親對包拯有養育之恩,自己實際上與包拯應“兄弟相稱”。包拯聽了包勉的妄言之後,更是怒極,就要請上鍘刀鍘了包勉。趙稟和王延齡一看包拯是真怒了,要親手鍘自己的侄兒,趕忙上前阻攔。包勉在一旁也嚇壞了,便隨著趙稟出了長亭。包勉在亭外轉來轉去,實在想不到辦法,便一下跪在了趙稟的麵前,承諾給他三千兩銀子,希望趙稟可以在包拯麵前為自己求情。
趙稟便進了長亭讓包拯從輕處罰,包拯卻說道:“他身犯國法,如何可以輕饒?”見到趙稟求情不得,包勉又趕忙跪在隨後出來的王延齡身前,求他給講個人情。可是王延齡求情仍是無果。
包勉無法,隻得自己跪到了包拯的麵前,話還未說出口,便已經淚流滿麵。這次,包勉又抬出了自己那年邁的老母親,這次不是再與包拯套“兄弟交情”,而隻是提起母親對包拯的“養育之恩”。包拯聽了,內心掙紮不已。不知該維護國法,還是維係親情。不知“忠”與“孝”到底要怎麼才能兩全。想起大嫂的撫育,包拯便對王延齡說道:“看在恩師的金麵,我便繞過這小畜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