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誌存高遠初露鋒芒(2 / 3)

安金藏剖腹的消息,當時就傳遍了神都宮廷內外,在少年隆基的腦海裏亦留下很深的印象。及至“玄宗即位,追思金藏忠節,下製褒美,擢拜右驍衛將軍,乃令史官編次這件事。”這種“追思”很久都沒有平靜。公元 732年又封安金藏為代國公,下製稱讚“安金藏忠義奉國,精誠事君。往屬酷吏肆凶,潛行謀構,當疑懼之際,激忠烈之誠。宜錫寵於珪組,兼勒名於金石。”總的說來,隆基在幽閉禁宮的六年時間裏。早已失去了祖母武則天的寵愛,成為一個遭受很多磨難的少年。他目睹“酷吏肆凶”特別是酷吏薛季昶和來俊臣的暴行。既感到疑懼不安,又深惡痛絕。這一段難忘的經曆,對唐玄宗政治思想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人處逆境,一定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弱者消極悲觀,一蹶不振;強者則會不停地奮鬥,待機奮起。同樣身處逆境。李隆基的伯父李顯、父親李旦和哥哥們都不是強者,而李隆基卻是強者。李顯他們胸無大誌,性格怯弱;而李隆基胸懷大誌,性格英勇。詩言誌,從李隆基後來所寫的詩和詩序中。可以看出他從小就有政治理想和遠大誌向。在這些詩和詩序中,頌揚黃帝、堯、舜、禹、老子、孔子、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魏文帝曹丕、唐高祖、唐太宗等人是他的偶像,他熱情洋溢地寫道:“正天柱之將傾,紉地維之已絕”、“所希光史冊,千載仰茲晨”。也就是說,李隆基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心目中的帝王榜樣,遠的是堯、舜、漢高祖、漢武帝,近的是自己的前輩唐高祖和唐太宗。他的雄心壯誌。首先是推翻武周統治、恢複李唐社稷,然後做一個光耀史冊、流芳百世的聖君明主。

當時,李氏集團和武氏集團進行著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李唐宗室,皇親國戚、貴族官僚都對武周政權的統治不滿,時刻想要李唐歸位。當時的現實是殘酷的。母親的慘死,長輩、同輩們的被殺,國號被改為周,父親被從皇帝降做皇嗣,並被賜姓武。所有這一切,使李隆基十分痛恨,他立誌要洗掉這奇恥大辱,並把推翻武周統治、恢複李唐江山作為自己的責任。

當時,政治環境十分黑暗,李隆基為了將來實現自己的雄偉目標,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手法,他決定暫時“不問政治”,先隱避起來,等待時機。他有許多優越的條件,首先,他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其父親李旦雖然政治上沒什麼成就,但卻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喜歡讀書,並擅長文字學、音韻學和書法。在父親的影響下,李隆基從小習文練武,好學不厭,博覽群書,熟讀經史,對天文、曆法、音律、書法都有研究。除此之外,他還學習騎馬、射箭等技藝。因他興趣廣泛,刻苦用功,所以後來他成為一個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人。怪不得他自比曹操,自稱阿瞞。李隆基對音樂和戲劇也有很濃的興趣。一次,武則天舉行盛宴,許多皇親大臣都登台表演,年齡不大的李隆基,惟肖惟妙地表演了《長命女》,贏得了大家的喝彩。李隆基從小和藝人交遊,努力研究戲曲,對音樂頗有研究。後來在他擔任平王的時候,曾經建立一個散樂戲班。在開元、天寶年間,李隆基曾經親自為梨園做過創作。《全唐詩》裏收集了李隆基的詩一卷共六十四首。即使其中有的詩是別人代作的,但是李隆基自己作的詩文也很有水平,自然遠比不上李白、杜甫的詩。在書法方麵,聞名中外的西安碑林裏,還保存著李隆基很有造詣的書法。

李隆基對自己的親祖母既憎恨又崇拜,既害怕又欽佩。從武則天身上,無論從正麵還是反麵,李隆基都學到了許多東西。

武則天對自己的政敵們采取的斬盡殺絕的做法,啟發了李隆基對自己的政敵們樹立起除惡務盡、斬草除根的指導思想,這在他以後鏟除韋武集團、消除太平公主奸黨的鬥爭中,都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了。

武則天重用酷吏,以嚴刑酷法對待天下人,大搞告密誣陷、逼供迫害。她的種種做法,不僅造成了朝野上下大多數人的不滿,而且在武氏集團內部也引發了強烈的反感,在社會上很不得人心。開元年間,李隆基把這一點作為借鑒,主張“政先仁義”,亦即采取寬緩政策的指導思想。

武則天統治時,因她不按常規辦事、破格用人,因此聚攏了四方豪傑。即使是一個無名小輩,隻要合她的意,就馬上被破格任用。一旦發現不稱職,就立刻罷免或殺掉,決不寬容。公元 685年五月,她曾經下製書命令全國朝廷內外九品以上的官員和普通老百姓,有才能的可以自薦,以利於她量才錄用。她下令所鑄的那個大銅匭,東邊有一個隔叫做“延恩”,就是專門接受獻賦、頌,請求當官的表疏。公元 690年九月,她派十名存撫使到各地去選官,凡是以前選官剩下的明經、進士和偏僻鄉村教兒童的博士,全都被她招集來。三年正月,她接見了所有存撫使推薦的人,不問有沒有才幹,不經過考試,全部加以任用。

武則天統治期間,科舉製度有了更深一步的發展。科舉製度在封建社會是一種比世襲製度更為進步的製度。從積極方麵講,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陳腐的門第觀念的束縛,選拔了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官吏。武則天特別喜愛詩賦,因此從公元 680年開始用詩賦取士。此後,詩賦成為進士科的重要考試項目,公卿百官也都因詩賦而發達。當時進士更被人們尊重了。進士科成為新官吏的主要來源,甚至連小孩子也以不講文墨為羞辱。公元 690年二月,武則天為了表示對選官的重視,在洛陽洛城殿親自考試貢士,為時好多天,開創了封建社會中皇帝殿試的曆史。公元 702年正月,武則天第一次設置武舉,拉開了封建社會中武舉的序幕。武舉和明經、進士一樣,每年先在各地舉行酒禮鄉飲,然後送交兵部,進行考試。武舉對於軍隊素質的提高和戰鬥力的增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武則天又製定了“詮注法”,目的在於注意口試並直接了解和觀察舉人。為了加強對南方落後地區人才的選拔,武則天在公元 676年高宗下令說:桂州、廣州、交州、黔州四個都督府,從開始選拔當地人選得不合適,該選的沒選上,不該選的卻選上了,今後每四年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員擔任使者。又派禦史一同去選官。這就是所謂的“南選”。武則天稱帝以後“南選”更盛,成為經常性的製度。此外,為了提高舉人的身分,原來各地貢人是排在貢物之後給皇帝檢查的,武則天特地命令倒過來,貢人排在貢物的前麵。

而且,武則天的確能知人善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主要通過科舉製度,任用了一大批很有能力的人,這些人不僅敢於直言相諫、勇於任事,又十分有才幹、富有統治經驗,既能夠糾正偏失,又可以表率群臣的文官;或者具有深謀遠略、能夠保邊衛疆的將士。武則天任用這些人做宰相或者大臣。後來推翻武則天統治的著名五王:張柬之、崔玄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全是武則天培植起來的;唐明皇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蘇瀕、張嘉貞,也全都是武則天提拔起來的。

武則天不僅知人善任,而且能夠納諫改過。武則天當皇帝以後,一些大臣、法官、諫官不斷地尖銳地指責她:任用大批酷吏,製造許多冤案。對於此事,武則天並不反對。她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僅對提意見的人不存報複心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采納他們的意見,對酷吏或誅殺、或流放,還平反和昭雪了一些冤案,並轉而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任用執法比較寬平的人,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來審案。

公元 694年九月,來俊臣因為貪汙被武則天貶作同州參軍。公元 697年六月,來俊臣想要誣告諸武和太平公主謀反,卻被他們搶先告發,武則天下令把來俊臣棄市。仇人們爭著吃他的肉,不一會就吃光了,人們還挖出他的眼珠,剝下臉皮,剖腹取出他的心,踐踏成泥。武則天知道天下人痛恨他,為了收買民心,特下製書列舉了他的罪惡,並命令:“應該滅他的族,依法沒收家產,給百姓解恨!”對來俊臣的死,官吏、百姓們覺得出了一惡氣,奔走相告,互相祝賀說:“從今以後可以睡安穩覺了!”一次,右補闕朱敬則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批評武則天的個人生活,他說:“陛下內寵有張易之、張昌宗,也就足夠了。我最近聽說有人公開不知廉恥地自薦當內供奉,無禮無儀,滿朝沒有人不知道。”對此難聽的話,武則天不但不生氣。而且對他表示感謝說:“不是你直言,我還不知道這件事呢!”並獎給他一百段綵。

武則天的知人善任和納諫改過,李隆基都繼承了下來,還開元年間都付諸行動了。此種種,不僅毫無意義,隻能給後人造成許多混亂,就是當時人也都被弄得莫明其妙,根本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改革。但是,她從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出發,有的改革也是有利於人民大眾的,這方麵被李隆基繼承下來了。開元年間,李隆基實行了改革。他摒棄了武則天改革中失敗部分,吸收並大大發展了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地方。他的改革,全麵改革武則天晚年以來的朝政中的弊病。他所任用的第一個賢相姚崇,就是一個大改革家。

總之,年輕時的李隆基,是在武則天鐵腕統治下度過的。由於他身處逆境,所以十分了解民間的疾苦和國家的患難。他從自己的祖母身上,從正反兩方麵,學到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汲取了許多有益的教訓。在多變且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艱難但很茁壯地成長起來了。

直到隆基十五歲時,出現了重大的轉折;武則天采取措施結束恐怖主義的酷吏政策,改善跟兒孫們的關係,協調封建統治集團的各種利益。於是,隆基諸兄弟包括眾多的堂兄弟重新“出閣”,重新獲得了自由。隆基十七歲那年,又跟隨祖母武則天第一次來到長安,兩年後,再回到洛陽。這時已成長為青年的李隆基,從宮廷走向社會,走向民間,經驗豐富了,知識廣博了,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武周後期,武則天所依靠的諸武官僚集團,弊政百出,社會矛盾一天天加劇,原來支持武周的官僚集團中的一些上層分子,考慮既得政權作長遠的打算,不滿武則天和諸武弊政,紛紛轉而支持李唐宗室。而矛盾的中心集中到是皇位傳給武氏,還是傳給李氏?皇位繼承問題,更隨著武則天的日益衰老而進一步尖銳。武則天稱帝後,皇嗣李旦改姓武氏,他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封王,諸武勢力很盛。這時,武承嗣、武三思便積極活動,營求為太子,目的是繼承武則天的皇位。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便有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洛陽王慶之等數百人,上書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但文昌右相岑長倩與地官尚書格輔元等堅決反對,認為皇嗣在東宮,不宜有這樣的打算,奏請切責上書者,告示令散。諸武親貴集團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岑長倩和朝臣數十人“謀反”,大肆殺戳。王慶之等進一步向武則天進逼,武則天考慮到當時的客觀形勢不適合廢皇嗣李旦,對王慶之說:“皇嗣我子,奈何廢之”。慶之回答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後來王慶之多次請覲見,武則天發怒地命令李昭德杖出之,李昭德把王慶之拉出去示眾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 ”結果王慶之被衛士拳打腳踢之後用木杖打死了。

武則天感到當時大勢所趨,不可能傳位給武氏,聽了李昭德的話後,頗以為然。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武則天與諸武間的矛盾日益明顯,與李唐宗室間的關係,則日漸好轉。正是在這一微妙的變化中,李旦、李隆基父子的境遇也得以有所改善了。

但問題依然存在,鬥爭也不斷持續,武氏親貴集團並未就此結束。公元 693年,武承嗣組織了五千人,向武則天上尊號為“金輪聖神皇帝”。公元 694年又進一步組織數達二萬六千餘人向武則天上書,上尊號曰“越古金輪聖神皇帝”,竭盡全力爭取武則天的信任。同時,又陰使人告密,誣陷皇嗣李旦“潛有異謀”,武則天命來俊臣嚴刑審問李旦左右,使得母子間關係複又緊張起來。從此以後,武則天既感到兒子不可信,又感到武氏諸侄也不完全可以信賴,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長期猶豫,躊躇不決,這是個引起很大麻煩的難題。

皇位繼承問題的矛盾,隨著武則天一天天的衰老,而日益加深。就在公元 697年武則天七十五歲那年,她重用內宮侍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以昌宗為散騎常侍,易之為司衛少卿,把他們當作親信。同時。特別增“置員外官數千人”。張氏兄弟在這些人的支持下,於是就形成在李、武兩派勢力之外的第三派勢力。由於武則天的寵信,武氏集團中的武承嗣、武三思等皆候易之門庭,爭執鞭轡。上層統治集團中的矛盾鬥爭更加複雜起來。

武則天也被現實形勢所逼,召還廬陵王。立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當時主張歸宗李唐的人,雖然主要是狄仁傑等中小地主官僚,他們在客觀上得到了朝廷內外人的擁護,“天下士庶思唐德”,可見當時社會心理的普遍反映。按舊史所說,好像是狄仁傑等以母子、姑侄等血緣人情關係,才說動了武則天,召回廬陵王。其實,單從血緣倫理關係這條紐帶來解釋,並不是本質原因。在皇室權力的爭奪中,武則天曾將她親生子李弘、李賢或廢或殺,不留一點情麵。後來召回廬陵王,武則天則是在萬般無奈下作出這一決定的。隨著李顯從房州被召回複立為皇太子,李氏宗室勢力便居於優勢地位,諸武親貴集團失意,武承嗣憂鬱而死。公元 699年,武則天感到諸武封王並不是符合老百姓的意願,擔心自己死後,以李顯為首的皇室勢力和諸武不能相處到一塊兒。武氏子孫將“為唐室躪藉無死所”。所以她煞費苦心地進行了一番經營,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侄兒武攸暨等會於明堂,叮囑李武間要和睦相處,並“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目的是想以此來保障、維係其死後李武間的關係。

隆基十七歲時,跟隨祖母來到西京。視野更廣闊了。

長安作為唐王朝的京城,是很多人都向往的聖地。遠在公元 682年夏,關中災荒,唐高宗偕同武則天來到了東都洛陽。第二年末,高宗病危時,曾經希望“天地神祗若延吾一兩月之命,能夠回到長安,死亦沒什麼遺憾。”結果當晚就死在東都。又一年,武後廢中宗,臨時決定上朝執政,幹脆改洛陽為“神都”。並以此作為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直至公元 701年十月。女皇武則天率領太子、相王、宗室子弟和官屬,浩浩蕩蕩地西入關中。回到了離開近二十年的長安。為什麼要重返西京呢?首先,女皇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公元 700年,剛服了僧人胡超煉的“長生藥”,身體稍有好轉。人到暮年,不免思念往事;作為老年的女皇帝,更不免思念西京和高宗墳陵。其次,在她看來,皇太子已立,放下了一件心事。為了表示此行的隆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長安”。所謂“長安”年號,一方麵是說明重新回到西京,另一方麵也是有長治久安的意思,反映了武則天晚年的願望。

然而,公元 703年九月,武後又舊病複發。臣僚們竟擔憂她會“晏駕”,可見病得夠重了。如果說唐高宗渴望“得還長安,死亦無恨”,那麼,武則天就以死於洛陽而百無遺憾因為“神都”是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統治全國的象征。所以,在這年十月,武則天在原班人馬的擁戴下,又匆匆地返還洛陽。

在長安的兩年裏,女皇和太子等住在大明宮,而相王和隆基諸兄弟則“賜宅於興慶坊”。興慶坊,也叫隆慶坊,在長安城東邊。據說,這裏原是平民王純家。王家水井常常外溢,居然變成了一個大池,就是著名的龍池。其實,“自垂拱初載後,因雨水流潦為小流;後又引龍首渠水分灌溉他,日以滋廣。”隆基諸兄弟列第於池北,就像在東京積善坊一樣,分院同居,所以也稱“五王宅”。

隆基在西京的活動情況,沒有詳細的記載。史稱:長安中,曆右衛郎將、尚輦奉禦。這兩個職務可能是在長安時就擔任了。右衛郎將,隸屬於左右衛,擔任警衛事務。尚輦奉禦係殿中省尚輦局長官,從五品上,掌管宮殿裏輿輦,分其次序而辨其名數,參與大朝會與大祭祀。隆基作為皇室子弟,年近二十,正好適合於這類任職。

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後,武則天雖已年事已高,仍無即行禪位的意思,並繼續為加強其統治力量而竭力支撐。公元 699年,在原先的控鶴監設立監丞主簿等官,以承供奉。任命張易之為控鶴監,張昌宗、吉頊及夏官侍郎李迥秀、鳳閣舍人薛稷,正諫大夫員半千等,為控鶴監內供奉。所任用的全是武則天的一些寵幸的人,雖然其中也頗用才能文學之士以參之,但畢竟是少數,權力掌握在張易之之流的手中。員半千在當時就曾指出:“古無此官,日所聚多輕薄之士”,公開上疏請罷免。

公元 700年,控鶴監更盲目的接管了當地改名稱為奉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張昌宗為秘書監。武則天企圖迅速培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首的親信勢力,代替不得人心的諸武,以緩衝大局。

可是,張易之兄弟“以豪侈相勝”,“強市人田”。他的弟弟昌儀為洛陽令,貪贓枉法,請屬沒有不順從的,弟昌期是岐州刺史,搜刮百姓,戶口逃亡且盡。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是腐朽勢力的代表,根本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加之,他們在武則天的支持下,在官僚集團中訓斥放逐賢良,對反對他們的官員不惜搜羅罪名,加以陷害。如宰相魏元忠是位比較正派的官員,諸張對他十分忌恨。

公元 703年九月,武則天患病,張昌宗等恐武則天一旦死後,自己將為魏元忠所殺,便捏造罪名,誣告魏元忠私議雲:“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武則天聽了大怒,不管三七二十一,將魏元忠放進監獄審問定罪。張昌宗賄賂和威脅鳳閣舍人張說作證。雖然張說在武則天麵前據實為魏元忠辯護,證明魏元忠是清白無辜的,但武則天仍貶魏元忠為高要尉,張說也流嶺表。魏元忠在臨行時,對武則天說:“臣老矣,今向嶺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時。”武則天問他原因,魏元忠就指著正在旁邊的張易之、張昌宗說:“此二小兒,終為亂階。 ”嚇得二張連連叩頭喊冤。這一席肺腑良言,一時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但這件事影響很大,激起了朝野封建士大夫的憤怒,要求武則天早日把位子定下來,結束混亂局麵。

公元 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患重病,推翻武周統治、恢複李唐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宰相張柬之、崔玄和司刑少卿桓彥範、中台右丞敬暉、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私下裏商量除掉二張。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參加了密謀。張柬之對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的富貴,是誰給的?”心直口快的李多祚鼻涕一把淚一把的說:“是大帝啊!”張柬之趁機說:“那麼,如今大帝的兒子受到二張的危害,難道將軍不想報大帝的恩惠嗎?”李多祚慷慨激昂地說:“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完全聽從您的安排,不敢顧及自己和妻子、兒女!”而且鄭重地對天地發誓:張柬之見他那麼忠誠,就和他商定計策。張柬之又用桓彥範、敬暉、楊元琰、李湛做左、右羽林將軍。張易之等人因此懷疑、害怕,後來用他們的同黨武攸宜當右羽林大將軍,他們才放心了。就在這時,宰相姚崇也參加了密謀。桓彥範把密謀告訴母親,善解人意的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可以先國後家。”當時太子李顯在洛陽宮玄武門出入,桓彥範和敬暉悄悄彙報密謀,李顯表示讚同。

一天,張柬之、崔玄、桓彥範、敬暉、楊元琰和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軍五百多人到了玄武門,李多祚、李湛和駙馬都尉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想當皇帝但膽很小的李顯特別害怕,不敢出麵。王同皎勸道:“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卻不幸被廢立,人神共憤,已經二十三年了。今日天賜良機。眾將和宰相同心協力,將奸人除死。以恢複李氏社稷。所以請殿下到玄武門去一下。”李顯卻說:“奸人是應當誅滅,不過皇上有病。怕嚇著她老人家。諸位大臣還是以後再想辦法吧!”其實他是害怕武則天的威脅,想要坐享其成。於此,李湛嚴肅地說:“各位將相為了社稷不顧家族,殿下為什麼要叫他們因為造反而被殺呢?請殿下自己出去製止他們吧!”勸說了老半天,李顯才很不容易勉強答應出麵。

隨後,王同皎將膽戰心驚的李顯扶上馬,大家跟隨著他到了玄武門。衝了進去。當時武則天住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走廊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接著進入武則天的住所長生殿,武則天受驚坐了起來,問道:“是誰在造反?此行”大家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企圖造反。我們奉太子的命令除死他們。事先恐怕泄露消息,所以不敢上奏。進兵宮廷,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李顯,便指著他鼻子凶狠地說:“原來是你帶的頭嗎?既然兩個小子已經殺了,你回東宮去吧!” 嚇得李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桓彥範卻鎮定自若地走上前,說:“太子怎能再回去呢!從高宗把愛子托付給陛下,如今太子年紀已大了,長時間東宮,天意人心,常常想著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擁戴太子殺賊臣。希望陛下傳位給太子,以順應天下人的心願!”武則天看見李湛,咬著牙說:“你也是殺易之的將軍嗎?我對你們父子倆不錯,才有今天哪!”李湛不敢回答。武則天又訓斥崔玄說:“別人都是人家推薦的,隻有你是我親自提拔的。你也在這裏?”而崔玄卻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然後,桓彥範他們又抓了張昌期、張同儀、張昌儀,把他們和張易之、張昌宗一起在洛陽天津橋南斬首示眾。官吏、百姓們看見了,沒有不歡呼慶賀。政變當天,袁恕己幫助李旦率領羽林軍防備萬一,並逮捕了二張黨羽韋承慶、房融和崔神慶。戲劇化的是,武則天幸存的三個子女:李顯、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參加了這一場反對她的宮廷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