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發生後,武則天沒辦法隻好讓位給李顯(即唐中宗)。從此以後,武則天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方宣告結束了!同年十一月,這個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一風流時的人物,氣病交加,就這樣逝世了。臨死前她留下遺囑說:“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這場倒周複唐的政變,主要謀劃者是張柬之、崔玄和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後來張柬之等五人都被封為王,所以這場政變亦稱“五王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積極的參預謀劃者。還在公元 701年九月。相王李旦已知左、右羽林衛大將軍事,即統領左右禁軍的事務,這是控製禁軍的最高職位,在當時即使無實權,但他利用這一位置,和禁軍將領接觸聯係是在所給免,張柬之等人政變前在禁軍中安排親信,沒有相王的支持,也是無法想像的。“五王”之一的袁恕己,就是相王府的司馬,這層關係,是張柬之等與李旦聯絡的重要渠道。“五王”兵變這天,張柬之等人與太子在北門舉事,而袁恕己則跟相王李旦統領南牙兵在南司以備萬一,搜捕張易之的私黨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等人。真可以稱得上是裏應外合。政變成功後,中宗加號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兄妹兩人在這次政變中的作用和地位。
這場政變,李隆基有沒有參預了呢?還不清楚。這年李隆基二十一歲,已到了稍微任事的年齡,對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不會什麼都不知道。其父親相王李旦在政變時,與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同行,並動用了相王府兵馬,說明已下了很大的決心,所以李隆基兄弟幾個,便很有可能是參加了這一行動的。當然,李隆基在這次政變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史籍記載沒有提到過。然而這場複唐的非常改變,對於這位風華正茂的皇族青年來說,肯定要在思想上留下很深的印記,促使他在政治上慢慢地成熟起來。這場事變不僅挽救了李唐王室的命運,在無形中也決定了李隆基生活與命運的曆程。
五王政變勝利以後,唐中宗重新坐上皇帝的位置,立韋氏做皇後。公元 706年十月,唐王朝中央統治機構從東都返回長安。相王和隆基諸兄弟也隨同到了京師,居住在老地方興慶坊。這時,隆基已擔任衛尉少卿,掌管宮門衛屯兵,所以有機會更加清楚地了解宮廷裏的事。
中宗上台以後,武斷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並打出了中興的旗號,想要複興唐朝:把國號恢複為唐,社稷等都恢複舊名;下令各州僅留寺、觀各一所,目的在於減輕百姓負擔;各州百姓免一年租稅,房州百姓免三年勞役;賞賜張柬之等有功之臣;釋放宮女三千人;懲辦二張黨羽;懲罰酷吏;昭雪冤案;鼓勵直言、薦賢。中宗的這些措施收到了一些功效,使得朝廷裏的有識之士和天下百姓,都把複興唐朝的希望,寄托在中宗身上。
李顯即位後,立皇妃韋氏為皇後,韋後也想效法武則天,追贈父親韋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中宗臨朝,她也坐於殿上,想要聽政事。李顯登位不久,就暴露出目光短淺,心無遠圖的個性特征,他不僅不能徹底清除武氏勢力,而且縱容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濫用權力。韋後勢力一大,立刻引起張柬之、桓彥範為代表的李唐正統集團的恐懼。左拾遺賈虛己上疏諫止,提出:觀陛下之政,而先王後族,非所以廣德美於天下也。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殷鑒不遠,防患於未然。賈虛己的進諫,中宗肯定不會采納。
然而,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韋後為首,逐漸形成了一個韋武集團。首先,武則天統治後期,掌權的是武氏集團。其首領是武則天,骨幹是二張等人。中宗即位以後。二張等人死了,房融等人被懲罰,武則天病死。但武氏集團是不是就此解散了呢?不是。事實上這個集團的餘黨還大有人在,其中沒有被抓到的重要分子就有上官婉兒、武三思等人。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和父親上官庭芝都被武則天害死,她從小跟著母親進入宮廷,所以聰明伶俐、能說會寫、熟悉吏事,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公元 698年以後,百宮表奏,大多數的事情讓她參加處理。顯然,這樣的人,已經成為武氏集團的死黨,不可以再用了,不殺也得罰。但是昏庸至極的中宗卻特別信任她。首先作做婕妤,後來又進封昭容,叫她專門負責起草詔書,參預朝政,崔湜和她私通,她就讓中宗拜崔湜做宰相。她又和武三思私通,搞得烏煙瘴氣。
武三思和武懿宗、宗楚客、宗晉卿等人都是武氏集團的重要人物,二張被除以後,他們都逍遙法外,糊塗透頂的中宗不但不懲罰他們,反而認為他們是誅殺二張“有功之臣”,把這些喪家之犬保護下來了。後來,上官婉兒向韋後推薦武三思,並帶他入宮。中宗居然叫武三思,和韋後擲雙陸棋,自己在旁邊當裁判員!有了這個便利條件,武三思就和韋後私通,他也就乘機參預政事。武氏集團的殘餘勢力又囂張起來了,除個別幾個人受到懲罰外,其他大多數人搖身一變,又成了韋武集團的成員,他們不僅官運亨通,而且還掌握大權。
這就形成了一個韋武集團。這個集團的首領是韋後,骨幹是武三思、上官婉兒等人。這個集團的成員,一半是武氏集團的餘黨,另一部分是韋後的親信以及依靠她的貴族、官僚。這兩部分人的結合就顯得非常自然,他們的思想體係是一致的。至此韋武集團掌握了朝政大權,代替了武氏集團,中宗就是一個傀儡。
由於武三思勾結韋後,權傾人主,所以反對武氏的鬥爭又成為很顯然的問題。太子重俊發兵誅殺武三思,標誌著唐中宗時期宮廷內部矛盾的進一步加劇。
重俊是唐中宗的第三個兒子,是後宮所生,公元 706年七月被立為皇太子。重俊不一定是有政治抱負的人物,其官屬大多是貴遊子弟,蹴鞠猥戲,行為不好。武三思、武崇訓和安樂公主等,因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封為皇太女,重俊不勝憤恨。可見,他們純粹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但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太子由於個人地位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忿恨,卻跟朝野反對武三思的政治潮流走到一起,所以也就較多地得到人們的同情和支持。
公元 707年七月初六,太子買通了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率領羽林兵三百人,攻進武三思、武崇訓宅第,殺死了武氏父子。這麼長時間以來,多少人想把武三思除掉,這次總算實現了。緊接著,太子率眾斬關入宮。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等躲到玄武門樓上,命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兵在樓下保衛。大臣楊再思、宗楚客等統兵兩千餘人留守太極殿。不久,李多祚率眾攻打玄武門,遭到了抵抗。中宗在樓上呼喊:“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和你一起享受榮華富貴。”果然有人倒戈,殺死了李多祚。太子見情形不好,就衝出禁宮,逃向終南山,最後也為人所殺。第二天,中宗引見供奉官,淚落如雨,說:“幾不與卿等相見!”表達了極度害怕的心情。根據大臣宗楚客的提議,以太子頭首祭奠武三思、崇訓屍柩。八月,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樓為製勝樓。九月,改元“景龍”。但愚昧的中宗並沒有從突發的事變中引出必要的教訓來。
太子政變後中宗和韋後許多大臣存有戒心,用外任方式加以提防,宣布以隆基兼潞州別駕,隆範兼隴州別駕,隆業兼陳州別駕。潞州曾經設置都督府,治所在今山西長治。隆基從京城到那裏任別駕,實際上是貶職。當離開長安時,許多親友來相送,尤其是同裏居住的好友崔澄一直送到很遠的地方才分手。“出潞州,賓友餞者止國門,而(崔)澄獨從至華。”由此可見,隆基的潞州之行是引人矚目的。
隆基走馬上任、首先結交了“豪富”張。景龍初,張曾為銅鞮令,熱情好客,喜歡打獵。這種交誼是建立在氣味相投的基礎上的,不見得有什麼政治目的。然而,在地方豪強的心目中,李隆基儼然是一位“英姿”人物,得到了擁護。不久,有個“樂人”名叫趙元禮,來自山東,身邊帶有女兒,俊秀美麗,擅長唱歌跳舞。二十四歲的隆基看上了歌女,就在張宅第裏相愛起來,還生了個兒子。唐代諸王溺於女色,臨淄王李隆基也包括在內。在此之前,隆基已納王氏和劉氏兩妃。王氏後來為皇後,但一直沒有生過兒子。劉氏生了兒子,名叫嗣直。至於歌女趙氏,後來就是趙麗妃,他的兒子取名嗣謙。應該說,隆基既以共同喜歡歌舞而相愛,也就不會因趙氏出身卑微而嫌棄。這還算是難得的。趙氏的父親和哥哥後來也都擢為京職,開元初皆至大官。
除結交地方豪富外,李隆基還十分注意尋找心腹。他在長安時已有一個貼身侍從,名叫王毛仲,係高麗人,“出身本來很微賤”,但性識明悟,辦事幹練。就在這時,又添了個李宜德。李宜德本賤人,背主逃匿。此人出身雖然卑賤,但很有本領,趕捷善騎射,所以隆基不惜以重金把他贖了出來。後來,“玄宗還長安,以二人挾弓矢為翼。”毛仲和宜德,成為李隆基發動政變時的很重要的一個人物。從出身低微者中培養親信,這是值得學習的一種手段。
景龍三年,李隆基接到返回長安的通知。十月二十五日,隆基從潞南二裏的金橋,返回京師。據載,這裏常有童謠說:“聖人執節度金橋。”童謠有無,誰也不知道。即便有,原本是跟李隆基無關的。但是,隆基此行,在他的一生中,甚至在唐朝曆史上,都有意義重大。正如舊史所說:玄宗“定天位,因此行也。 ”公元 723年春,唐玄宗巡幸潞州,重遊故地。“宴父老,曲赦大辟罪已下,給複五年,”別改這個舊宅為 ——飛龍宮,飛龍宮。又稱“啟聖宮”。這表明:李隆基登上龍位是從潞州起飛的,唐玄宗的帝業是從這裏開始的。
隆基回到長安,也就罷免了潞州別駕職務。當時,他居住的興慶坊已叫隆慶坊。坊南有一龍池。據“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深至數丈,常有雲龍之謂,後因謂之龍池。”關於龍池的傳說很多,有的望氣者說:“常鬱鬱有帝王氣。此口尤盛。 ”所謂“望氣者言”,隻是替唐玄宗製造輿論而已。公元 710年四月,中宗遊幸隆慶池,結彩為樓,歡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胡三省注稱:“時人以為玄宗受命之祥。”中宗的到來,主要是尋歡作樂,並順便看望相王“五王宅”。是否故意窺測隆基諸兄弟的動態,那就很難肯定了。以象厭之,近於兒戲。如果確已發現隆基的圖謀,完全可以下令追查。由此看來,沒有把相王諸子看作最危險的力量,尚不了解“五王宅”裏的秘密活動,這是中宗和韋後在政治上的失算。
李隆基在長安是在暗中準備政變的。他把重點放在北門禁軍萬騎上,這是老奸巨滑的表現。眾所周知,遠在唐太宗時,選拔官戶及“蕃口”驍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韉,跟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稍微增加為“千騎”,隸屬於左右羽林禁軍。公元 707年,又改稱“萬騎”。如果不拉攏這支禁衛力量,要想宮廷政變成功,是十分困難的。太子重俊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千騎”王歡喜等倒戈。前車之覆,不能不引以為戒。所以,李隆基特別加強這方麵的工作。“王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歡心。 ”這其中的意圖,心腹王毛仲一清二楚,故“亦布誠結納,王嘉之。”結果是成功的,萬騎帥長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都被拉了過來。
隆基還廣泛地結交各種有識之士,目的是組織親黨。例如朝邑尉劉幽求,早年曾向桓彥範、敬暉建議,借此機會殺武三思。桓、敬不聽,後來反而被武氏誣構致死。史稱“幽求風雲玄感,川嶽粹靈,學綜九流,文窮三變”,對於這種人隆基是很看重的,與之潛謀。再例如尚衣奉禦王崇曄,“倜儻任俠,輕財縱酒,長安少年皆從之遊。”李隆基也慕名求見,並在聚會上見到了禁苑總監鍾紹京、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彼此“言及家國,深相款結。”可見,共同的政治態度把他們連在一起了。尤其是鍾紹京,以善書法著名,諸宮殿門榜都是他的手筆。作為禁苑總監,對宮苑門廷十分了解。隆基與之友朋,顯然是別有用心的。上麵幾個人,後來都是隆基發動政變的核心人物。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李隆基回長安的半年多,在私下裏加緊策劃政變,而這一切活動都是以隆慶坊“五王宅”為中心的。社會上不時地流傳著龍池“龍氣”的說法,或多或少反映了李隆基躍躍欲試的狀況。但是,在中宗去世以前,隆基僅僅是在窺測方向,決不貿然地舉兵。這方麵正是吸取了重俊政變失敗的教訓,免得蒙受“上犯宸居”的惡名。
自太子重俊起兵以後,雖然武三思死了,但韋後和安樂公主專權,卻愈演愈烈。公元 708年春。宮中傳說皇後衣箱中有五色雲出現。有人上書:“則天皇後未受命,天下歌《嫵媚娘》,順天皇後沒有受命,天下歌《桑條韋》,蓋天意以為順天皇後宜為國母,主蠶桑之事。”這純粹是諂佞者的附會。其實,早在“永徽年以後,人唱《桑條歌》雲:桑條萵,女韋也樂。”這首民歌怎麼會跟韋後有什麼因緣呢?借此宣揚“天意”以韋後為“國母”,無意中助長了韋後擅權的氣焰!安樂公主也沒有從丈夫武崇訓之死中引出必要的教訓來。這時,又有了新丈夫,那就是武承嗣二兒子武延秀。此人有姿媚,會唱突厥歌。跳胡旋舞,早已跟公主勾搭上。當了駙馬以後,他的恃恩放縱,跟武崇訓比起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連公主府屬官也看出“延秀有不臣之心”,出謀劃策說:“今天下蒼生,猶以武氏為念,大周必可再興。按讖書雲‘黑衣神孫披衣裳’,駙馬即神皇之孫也。”可見,延秀妄圖篡唐,野心不小。
中宗隻是一個傀儡,但是韋武集團仍然嫌他礙事,總想把他廢掉。
公元 701年六月,散騎常侍馬秦客憑著高明的醫術,光祿少卿楊均憑著善於烹調,經常出入宮廷,與韋後私通,他倆怕事情暴露,遭到殺身之禍;安樂公主想叫韋後臨朝參政,自己做皇太女,以後好當皇帝。所以,這四個人總想暗算中宗,偷偷地在餅裏放了毒藥,送給中宗吃。如此,昏君中宗就稀裏胡塗地死了。
中宗死了以後,韋後馬上隱瞞消息,不公布中宗的死訊,由自己總管朝政。她把宰相們都召入宮內,調集各府兵五萬人守衛京城,命令自己的親屬和親戚韋捷、韋灌、韋培、韋錡、韋播、高嵩分別統領。叫韋元巡察六街。命令薛思簡率領五百士卒留守均州,防備譙王李重福。任命自己的親信裴談、張錫做宰相,留守東都。還任命親信張嘉福、岑羲、崔湜作宰相。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開始遺詔,立溫王李重茂做皇太子,韋後管理政事,李旦參謀政事。韋溫和宗楚客不讚同,結果李旦改任太子太師。
一切準備就緒後,韋後才宣布死訊,由她臨朝攝政,韋溫領導全國軍隊,李重茂即位,就是唐殤帝。宗楚客、武延秀、葉靜能、司農卿趙履溫和諸韋都勸韋後模效武則天做女皇帝,京城、皇宮和皇帝的衛戍部隊、各中央機構皆被韋氏子弟掌握,韋武集團黨羽都聚攏了來,內外勾結。宗楚客又秘密上書,引用圖讖撒慌說韋氏應該革唐朝的命。此時,韋武集團殺謀害殤帝,但是又害怕李旦和太平公主,密謀決定先除掉他倆。
此時,韋武集團已經完成兩步:所以,先是毒死中宗;接著,扶植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做傀儡皇帝,作為過渡,由韋後臨朝攝政,韋武集團掌握大權。這就僅剩下第三步了:由韋後自己當皇帝。韋武集團已經做好了走這一步的所有準備,他們已經掌握了京城、皇宮和皇帝的衛隊,隨時都可以發動政變。所以說,當時正處在關係到唐朝興亡治亂的非常時刹。如果不消滅韋武集團,韋後就要奪權,唐朝就要滅亡,國家因此而混亂,百姓因此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僅社稷有傾覆的危險,而且李旦也有生命危險,因為韋武集團視他為做最大的政敵,韋後纂位的最大障礙,想要先拿他開刀。
這時,李隆基認為時機已到,立馬派人與姑母太平公主聯係,取得了她的讚同與支持。公主派自己的兒子衛尉卿薛崇簡去當隆基的助手。李唐宗室的力量和太平公主的勢力聯合起來了。
當時臨淄王的秘密行動,沒有瞞過兵部侍郎崔日用。他原是韋武集團的黨羽,與宗楚客關係特別密切。但中宗死後,他衡量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雙方的力量,知韋氏很難取得成功,便立刻脫離韋武集團投向李唐宗室。他將宗楚客等想要殺害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的企圖,密告與臨淄王關係密切的寶昌寺僧普潤,讓他趕緊報告臨淄王,並建議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盡快起兵平亂。臨淄王聞知後,立即與薛崇簡、鍾紹京、劉幽求、王崇曄、麻嗣宗商量對策,決定立馬起兵,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也參預密謀。
當然,其時形勢是十分嚴峻的。韋後集團控製了朝廷大權,又掌握了禁軍大部分兵力。臨淄王與太平公主所直接控製的人馬雖然不多,不過政治基礎很好,李隆基身為李唐宗室正統,相王李旦的遭遇得到統治集團中多數人的同情,人心對李唐有利。臨淄王的政變準備工作進行得較隱蔽,隻能以出其不意來取勝。
計劃已經確定,有人提醒李隆基,應當告訴父親相王李旦。隆基果斷地說:“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後來證明李隆基這樣做是十分正確的。他敢於一個人挑起舉兵除逆的重任,充分顯示了他的深謀大略和決斷才能。
舉兵方案隻要各方協商,周密策劃,所以才能順利地執行。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改穿平民衣服。在李宜德和道士馮處澄的陪同下,離開“五王宅”,外出與劉幽求、薛崇簡、麻嗣宗等見麵。近傍晚時分,隆基等約數十人自禁苑南潛入,聚集在苑總監鍾紹京廨舍。
時間到了夜晚,萬騎將領葛福順、李仙鳧也來到苑中廨舍,請求下令采取行動。約二鼓時分,滿天繁星如雪,劉幽求認為是行動的時候了。葛福順奉命返回羽林將士屯守的玄武門,在韋璿、韋播等於寢帳中斬,“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接著,把韋璿等頭首送到廨舍,隆基“取火視之”,證明沒有錯誤。這樣,玄武門羽林禁軍差不多解決了。
據記載,“時軒轅星落於紫微中,王師虔及僧普潤皆素曉玄象,於是啟帝曰:大王今日應天順人,誅鋤凶慝,上象如此,亦何憂也。”於是,李隆基、劉幽求等數十人,以及鍾紹京所率領的手執斧鋸的丁匠二百餘人,出禁苑南門,勒兵於玄武門外。同時,令葛福順和李仙鳧分別率領左、右萬騎,攻打玄德門與白獸門。事先約定:斬關而入,隻要會合於淩煙閣前,就發出信號,大聲擊鼓。三鼓時辰,隆基等聽到噪聲,就率眾突然襲擊玄武門。太極殿裏守衛中宗靈柩的是南牙諸衛兵,他們雖被甲應戰,但很快就潰敗了。
在禁宮一片混亂的時候,韋後驚慌地奔入太極殿飛騎營,卻被軍士所殺。安樂公主“方覽鏡作眉,聞亂,走至右延明門,兵及,斬其首。”武延秀逃出肅章門,但也被兵士所殺。禁宮夜戰最後還是取得了勝利。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二十一日,關閉宮門及長安城門,分別派遣萬騎收捕諸韋親黨,處死韋溫、宗楚客等。諸韋向來門宗強盛,於京城南杜曲聚族而居。“崔日用將兵杜曲,誅諸韋略盡,繃子中嬰孩亦捏殺之。諸杜濫及者非一。”針對這種濫殺現象,隆基和幽求等頒布大赦天下的命令,強調:“逆賊魁首已誅,自餘支黨一無所向。”京城內外才逐漸地安定下來。
李隆基之所以能夠消滅韋武集團,最主要的原因是韋武集團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致使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其次,是因為韋武集團僅僅防備李旦和李重福,而對李隆基卻沒有絲毫戒備。因為韋武集團的疏忽,才使得李隆基秘密地做好了一切準備,然後出其不意,果敢出擊,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宮廷政變成功後,唐殤帝加封李隆基做平王、殿中監、宰相,掌握軍用馬,統率萬騎。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劉幽求、宋王李成器商量,叫殤帝讓位給李旦。當時殤帝還不知情,仍然端坐在皇帝寶座上。太平公主走上前說:“天下人心已經歸向相王,這個地方不是你坐的!”說完,她把殤帝拉下了寶座。從此以後,李旦即位,李旦就是唐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