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裏(Billary)角逐白宮
2007年1月4日,在希拉裏獲得參議員連任之後舉行的招待會上,大家都熱烈討論著她是否會參加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的競選,比起克林頓,人們更需要希拉裏。希望看到希拉裏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當然不能否認,也有一小部分人期望看到她丈夫。西蒙·羅森伯格從來沒見過這種場麵,“我很容易就能跟克林頓搭上話,但我卻從未能接近希拉裏。我希望克林頓能慢慢適應這種情況……顯然,他已經被人們逐漸淡忘了。” 1
2006年夏,比爾·克林頓與一對夫婦閑談(沒過多久他就因克林頓全球倡議請求他們予以資金支持),那位妻子問道:“希拉裏會在2008年參選嗎?” “不會的,”前總統回答道,“因為她是不會獲勝的……難道你沒注意到,這個國家有51%的女性選民嗎?女性是不需要希拉裏的,所以我說她不會參選。”但他又補充道:“她會很樂意成為議會中多數黨領袖。”
前總統曾說過,他認為這個國家還沒有為迎接一位女性總統做好準備,而且第一位以總統身份進駐白宮的女性很可能是像瑪格麗特·撒切爾那樣的人(也就是說可能會是共和黨人)。2
克林頓也曾說過,“小哈若德·福特和奧巴馬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人。”2006年底,甚至2007年初的時候,希拉裏的顧問們仍認為奧巴馬沒有任何威脅。比爾·克林頓對這些更了解,因此他建議在奧巴馬取得標誌性的成就之前就把他打壓下去。但他的建議一直被拒絕采納。3
2007年1月,當希拉裏正式宣布她“誌在必得”的時候,熟悉克林頓夫婦的人對此並不感到驚訝。不管比爾怎樣擔心,隻要她想參選,他就有義務助她一臂之力,這是克林頓欠她的。“他感覺希拉裏在事業方麵為他犧牲了太多,”克裏斯·詹寧斯說道,“而且……我簡直不能想象他會說出這樣的話——‘希拉裏,你別參加。’” 4
不管是出於擔心或是愧疚,比爾·克林頓一直努力補償他對希拉裏的虧欠,有時他的贖罪行為甚至有損他的總統身份。剛一就任,克林頓就批準通過了希拉裏倡議的醫療保健改革,作為對她的補償,雖然克林頓知道,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醫療保健製度收效會更顯著,而不是希拉裏所提倡的“一口吃個胖子”的方法,但他還是選擇支持希拉裏。這樣,她就得到了她想要的。就因為她的觀點在道義上占優勢——詹尼弗·傅勞爾一直這樣認為——因此克林頓不得不同意她的要求。
比爾·布拉德利曾擔任過參議員兼總統候選人,他是那些如果不支持希拉裏的計劃就會受到希拉裏將其“妖魔化”的威脅的人士之一。布拉德利在他最近出版的書中,把比爾·克林頓在白宮的任期稱做“逝去的機會”。他認為政府的醫療保健方案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希拉裏的政治認識不清”以及她在“理念、協商、推行節奏和實施策略”等方麵的失誤決策。5
當比爾頂著重重壓力,同意希拉裏要求任命一位女性司法部長的建議時,他又一次補償了他欠希拉裏的情。當人們發現前兩位女性司法部長候選人——佐伊·拜爾德和金巴·伍茲未給她們保姆的工資上稅時,希拉裏依然堅持任命女性來擔任此職務,就這樣,未婚無子的珍妮特·雷諾得到了這個工作。有些人認為肯·斯塔爾及彈劾事件完全是由於雷諾這位特別檢察官的處理不當而造成的。
自希拉裏參選以來,比爾·克林頓同往常一樣,全心全力地支持她的競選,就好像是克林頓自己在競選一樣。這正是他對自己在任時留下的遺留問題進行彌補的好機會,還可借此時機公開表示他對競選誌在必得——麵對現實吧,阿爾·戈爾!——也可向世界證明他是多麼受美國人民愛戴,以至於美國民眾會投希拉裏的票隻是為了讓克林頓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這樣一來,他又可以光明正大地重返白宮了。6
最初希拉裏似乎已下定決心與克林頓保持距離。為了給她精心準備的參選宣言做鋪墊,她出現在“今日”的節目現場,聲稱是為了宣傳新一期的《舉全村之力》(希拉裏的新書),但主持人梅裏蒂斯·維埃拉卻不停地追問,想讓她承認她已決定準備參選。而希拉裏一直回避問題,隻說家庭對她多麼重要,自始至終從未提比爾的名字。有趣的是,為提高自己身價她倒多次提及切爾西的名字。7
人們猜想,如果她願意的話,她本可以做回希拉裏·羅德姆,但一切都太晚了。若她以第一夫人身份參加總統競選,聽起來會很奇怪,所以幹脆隻叫 “希拉裏”。她的官方網站名稱也隻是簡單的“希拉裏競選總統”。
2007年冬天,經過慎重考慮,克林頓夫婦決定以後在公開場合避免同台出現。“希拉裏作為一位善辯的演說家,待人親切又很出色,但遺憾的是……”一位自1992年來曾為兩屆克林頓政府服務過的人說道,“有人曾說過,把一個150瓦的燈泡放在你麵前,你會感覺它刺眼的光芒;而當你把它放在太陽下時,相比之下你就會感覺它顯得黯淡。” 8
2006年2月,克林頓夫婦同時出席了科雷塔·斯考特·金的葬禮,而現在他們努力避免再次出現葬禮上的那種情形。那次比爾·克林頓無意中就使希拉裏的表現黯然失色。與她冷漠生硬、偏離主題的演講相比,比爾的演講則顯得熱情洋溢、精彩生動,而報紙頭條也樂於拿他倆作對比。9 “比爾·克林頓在這方麵如魚得水,”曆史學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說,“毫無疑問,他諳熟非裔美國人民的宗教信仰……而這正是作為清教徒的希拉裏所不擅長的……沒人能像比爾那樣能夠精確地捕捉到南方黑人特有的語調和節奏感。” 10
似乎所有人都為他那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所征服。作為高級牧師、水晶大教堂的創立者(水晶大教堂坐落於加利福尼亞的加登格羅夫)以及電視節目“巔峰時刻”的主持人,羅伯特·舒爾勒牧師祝福了克林頓。曆屆總統每次上台總會與主持人握手——但克林頓卻是個例外,“比爾張開雙臂,給了我一個熱烈的擁抱,眼睛裏還閃著淚花。” 11
在金夫人的葬禮上,比爾·克林頓的失檢行為看起來似乎已微不足道。從舒爾勒牧師對克林頓的擁抱中就足以看出,克林頓與莫妮卡的緋聞給他帶來的負麵影響早已成了過去時。1998年,舒爾勒牧師曾公開譴責克林頓,說是他使他的家庭和國家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我們都應對此感到羞愧……多虧了一直高漲的民眾支持率,才使克林頓免於遭受性醜聞事件給他帶來進一步的負麵影響。12
自希拉裏參選以來,比爾·克林頓會利用每次單獨出鏡的機會稱讚希拉裏,特別是當奧巴馬不斷搶占希拉裏的風頭,並不斷征服比爾的支持者的情況下。隻要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他就會參加所有他可以參加的募捐會,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希拉裏。他曾解析奧巴馬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立場,並通過做報告以告知那些有望為他募捐的人,奧巴馬不配成為改革派新寵,並爭辯說希拉裏和奧巴馬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觀點幾乎相同。(希拉裏在2002年投票支持對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而那時的奧巴馬隻是伊利諾斯州的一個小小的州議員,在戰爭問題上無任何立法權的情況下,卻發表了一篇言辭犀利的反戰宣言。)13在一次聚會上,有人對希拉裏及她的戰爭立場作了些負麵評論,馬克·布依爾觀察到克林頓在聽到這些評價時立即暴跳如雷。14
奧巴馬最終會改變曆史,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會成為一段傳奇。而一位女性,特別是一位大家已厭煩的女性則不會。
比爾和希拉裏曾達成的避免同台現身的約定也逐漸有所緩和。
希拉裏和奧巴馬都決定在2007年3月4日這一天舉行拉票宣傳活動,而對於在塞爾瑪的非裔美國人來說,這一天也是血腥星期天事件(Bloody Sunday)的四十二周年紀念日。希拉裏的智囊團最終決定,這一次他們需要比爾來助他們一臂之力。但他們所擔心的是那一天希拉裏可能會與奧巴馬狹路相逢。
希拉裏班底最終宣布比爾會與希拉裏並肩作戰。克林頓被授予進駐投票權名人堂的榮譽(譯者注:投票權名人堂是為紀念那些曾為黑人爭取投票權做出努力的英雄而設立的)。而對這一榮譽的接受方式,他們有兩種計劃,一種就是,希拉裏會代表克林頓接受這一榮譽,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克林頓會親自在埃德蒙佩圖斯橋(Edmund Pettus Bridge)——1965年在這裏發生了州騎警用皮鞭、警棍和催淚彈攻擊示威群眾的醜惡行徑——接受這一榮譽。
那天早上,希拉裏和奧巴馬分別在同一條街上僅三區之隔的兩個黑人教堂發表了演講。希拉裏在第一個浸信會教堂(Brown Chapel AME Church)所做的演講給人一種居高臨下並稍顯做作的感覺,而相比之下,奧巴馬在布朗禮拜教堂的演講發自肺腑、鼓舞人心——雖然後來一些愛尋根究底的人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奧巴馬在演講中誇大了某些事實,比如他說是塞爾瑪(Selma)把他父母聯係在一起,這樣才有了今天的他,而事實上在他父母來到塞爾瑪四年前他就出生了。
比爾告訴他的朋友們,他跟希拉裏為了那篇演講稿一直熬到淩晨一點鍾。整台演講自始至終都充斥著她那毫無平仄變化的語調,而通篇內容更是被人懷疑。曾在多種報刊上發表過文章的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這樣評價她,“她聲稱在1963年自己曾被年輕的牧師帶到芝加哥去聽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並對其感觸頗深。但那時她可是個積極的‘戈德華特女孩兒’”,她的偶像——巴裏·戈德華特反對1964年《投票權法案》——“這部具有曆史意義的法案由馬丁·路德·金提出,戈德華特是作為南方民主隔離派反對該法案的六名共和黨參議員之一。” 15
那個來自鄉村,曾經語調平平的女孩,逐漸隱去她的“g”音,演變成一種奇怪的南方口音。幾個月後,她向一群非裔美國籍的專欄作家解釋道:“這是因為我在阿肯色州住了多年,而且種族間通婚也是導致我口音變化的原因之一。” 16
教堂活動結束之後,奧巴馬本打算通過那座臭名昭著的橋,據希拉裏競選班底成員說,克林頓夫婦本也打算並肩通過那座橋,但這樣壯觀的遊行場麵被耽擱了。據《紐約時報》報道,“蜂擁的人群裏三層外三層把克林頓團團圍住,但他仍麵帶微笑,並與他的崇拜者相互擁抱,而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還戴著印有奧巴馬頭像的徽章。”早些時候,為同聚集在教堂外的群眾打招呼,克林頓甚至還從車中跳出,而那時奧巴馬正在那所教堂做演講。17
雖然在希拉裏出席的其他場合裏並未出現像在塞爾瑪那樣戲劇化的一幕,但隻要有機會,克林頓會時刻把希拉裏的名字掛在嘴上。2007年5月,克林頓與老布什共同出席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畢業典禮,克林頓在他的講話中對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第一位女性校長表示了感謝,“對女性來說,紐曼夫人是個很好的榜樣……我認為女性應該參加所有競選,這樣喬治和我就有更多時間切磋高爾夫了。” 18當他想出一段幽默台詞時,他並不介意在不同場合重複使用它。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講話之後不久,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中講了同樣的笑話,唯一不同的是這次省去了“喬治”這個名字。19
為了感激克林頓為她所付出的努力,在任何適當的場合,希拉裏都會提及他的名字(比如在對非裔美國人所做的演講中)。20一次,在內華達州專為候選人設的論壇上,對那些指向她的問題,她並未作出正麵回應,而隻回避說:“我對他的兩次連任記錄感到很驕傲。” 21 2007年2月,在她對新罕布什爾州進行了短暫訪問的同一個星期,奧巴馬也宣布了他的參選決定。有趣的是,據一位《紐約時報》記者說,當希拉裏決定打出克林頓這張牌時,他的名字被提及了至少八次。22
2007年初,希拉裏的支持率仍在逐漸下滑。希拉裏與奧巴馬在芝加哥都有很廣泛的關係網,而奧巴馬似乎更受歡迎。芝加哥市長理查德·戴利從不會在初選時為候選人拉票,但他卻破天荒地第一次為奧巴馬破了例。作為市長的兄弟,同時也是克林頓的朋友,內閣秘書長比爾·戴利也做出了同樣的舉動。23大衛·舒爾特是克林頓在法學院時的好朋友,但他也站在奧巴馬這一邊。大衛·舒爾特還把另一個克林頓的支持者——芝加哥人盧·馬尼洛也拉攏到奧巴馬這一邊。24盧·蘇斯曼和律師鮑勃·克利福德也相繼公開表示了他們對奧巴馬的支持。25
克利福德在決定投向奧巴馬的前幾個月,他對比爾·克林頓悲喜交加的感情在一次采訪中展露無遺。他說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行為使他感到很失望,“我對此很失望……我們竭力幫助他競選,而他卻本末倒置,將競選的事拋之腦後,在婚姻上也三心二意……我一直擔心發生在白宮的那件駭人聽聞的醜聞事件將會對總統造成怎樣的影響。”毫無疑問,是克林頓的失檢行為將布什送進白宮的。26
在好萊塢,至少目前看來,奧巴馬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人。2007年2月在莫琳·多德的采訪中,大衛·蓋菲評論說奧巴馬極具感召力,而評論希拉裏時他則言辭犀利,與其說希拉裏是被過分地宣傳誇大,還不如說她是個騙子,一個重複說著同樣謊話的騙子。“政治圈裏的人都會說謊,但令人頭疼的是比爾和希拉裏說起謊來是如此輕鬆自如。” 27(那次采訪中他還說:“我不認為會有人相信,在過去的六年中克林頓會有如此突然又巨大的轉變。”)28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好萊塢目前最流行的口號是:“別告訴媽媽我支持奧巴馬。” 29與伊琳娜·梅德沃伊的電話采訪被另一來電打斷:“約翰·愛默生說奧巴馬會在星期五出現,我們太激動了。他是我們的偶像……他是黑人,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30
就像當年的克林頓,奧巴馬將取代克林頓成為美國人民的新寵。曾是羅恩·伯克爾親密私人助理的達瑞斯·安德森客觀地解釋道:“好萊塢那群人經常喜新厭舊。他們喜愛克林頓,因為他風趣幽默,充滿激情。奧巴馬也是如此。但問題是,如果你坐下……跟他們聊十分鍾並問他們一些問題……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對奧巴馬了解甚少。” 31
從參議員湯姆·達施勒(他是跟克林頓非常親近的幾個人之一,在克林頓被彈劾的黑暗日子裏,就曾打電話求助於他。)到特德·索倫森,再到喬治·克魯尼,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拿奧巴馬與傑克和博比·肯尼迪相比,並公開對奧巴馬表示讚賞。而這一連串的事情都讓克林頓很不高興。32
奧巴馬身上的某些特點讓他成為克林頓接班人的不二人選。奧巴馬在他的自傳中承認高中時曾吸食大麻,2006年12月在“今夜秀”節目上,主持人問奧巴馬:“你真的吸了嗎?” “這才是重點。”奧巴馬回答道。33
克林頓絕不會讓奧巴馬後來居上,搶走屬於希拉裏的提名資格。就像克林頓當初第一次競選州立法機關委員時那樣,哪怕是最微弱的領先優勢他都不會放過。在新澤西擁有體育酒吧(可同時觀看球賽的酒吧)的梅爾文·基特勒這樣評價,“就像在亞利桑那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房地產一樣競爭激烈”,在他的鄰居、國會議員傑諾德·納德勒的幫助下,基特勒有了第一次與克林頓見麵的機會——那時他女兒所在的公立學校希望基特勒可以為家長—教師聯誼會的拍賣會捐贈一些“有意義的禮物”(附:該學校位於紐約西岸上遊199號的上城西區)。令他吃驚的是,前總統竟親自給他打電話說拍品正在路上。那是一篇帶有克林頓簽名的演講稿複印件,並附上一份請柬,上麵不失幽默地寫道希望您能到哈萊姆的辦公室裏和總統“合影留念”。
接著基特勒就接到來自一個叫做“希拉裏的朋友們”的組織打來的電話,希望他能幫忙為希拉裏的參議員再選籌集資金。“我擁有廣泛的客戶群,很容易從他們那兒籌到資金。” 基特勒的妻子是赫伯特·費雪的女兒,而赫伯特·費雪是一個叫做詹姆士威(Jamesway)、現已基本消失的折扣連鎖店的創始人。很快基特勒就被邀請出席各種場合,有一次還被邀參觀希拉裏在華盛頓的家。
有一次希拉裏本應出現在紐約郊區的一所房子裏。基特勒和他夫人正在門口等著迎接時,卻被通知希拉裏在華盛頓走不開——所以她派來了“B組隊員”頂替她。正當他們失望地準備離開時,“猜猜誰在那兒?——正是比爾·克林頓”。
“其實我已經很了解參議員希拉裏了,” 基特勒說道,“事實上,在今晚的雞尾酒會上我還會再見到她。” 基特勒現正在被卡特裏娜颶風摧毀得麵目全非的路易斯安那州建築房屋,在各種聚會上,基特勒都會向比爾·克林頓及那些籌資機構澄清一些對破壞進行了粉飾的虛假報告。“突然你就得到了通行證”——基特勒終於有機會在哈萊姆與克林頓政府的工作人員進行談判,很快基特勒就得到了在路易斯安那州建住宅區的許可證。34
整日盤算著怎樣利用比爾·克林頓,聽起來很卑鄙,“他的加入可在競選中引起動蕩,”新民主黨網絡總裁西蒙·羅森伯格如是說,他擔心克林頓的出席會使那些由他提拔而身居要職的人感到相形見絀。35
多恩·福勒說比爾·克林頓“在人們心中是近乎於神的偶像……但危機仍然存在,他可能越權,並使希拉裏的表現蒙上陰影。” 36
民意調查員彼得·哈特在回憶一次兩人同時出席的會議時說道,“比爾整晚滔滔不絕,希拉裏則發揮欠佳。當希拉裏講話時,比爾就坐在第一排。希拉裏正回答著一個問題,而克林頓覺得她的想法不正確,於是他將主持人叫過來,‘我覺得我妻子的說法不正確,你們為什麼不讓我來解釋呢?’”主持人最終並未給他這樣的機會。37
據裏昂·帕內塔推測,希拉裏不會重蹈戈爾的覆轍,相反她會充分利用克林頓和戈爾在位時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裏昂·帕內塔補充道,她會把她丈夫放在首席策劃的位置,雖然這不是什麼頭銜,“她知道她擁有最優秀的政治顧問,而且她也會充分利用資源的。” 38
“與自己的想法相比而言,她更尊重他的建議。”前民意調查員迪克·莫裏斯如是說。39像保羅·格林伯格那樣並不狂熱追捧克林頓夫婦的人評價道,“若希拉裏真如我想象的那樣睿智、務實的話,她就會認真聽取克林頓的政治建議,……就像他在任時那樣充分發揮他的戰略優勢。” 40
希拉裏的支持率之所以會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們不確定一旦希拉裏當選,誰才是真正的總統。有人說,與她的其他問題或與克林頓的失檢行為相比,這個問題更為重要。若希拉裏當選,那她當選後克林頓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他會成為希拉裏的首席顧問嗎?若真是這樣,他會不會才是幕後真正的總統?“如果人們感覺克林頓在政治及決策上的影響會過分牽製希拉裏的話,”托尼·科爾賀說道,“她就永遠不會被選為總統。對一個男人來說,若擁有過於強勢的妻子,情況亦是如此。” 41
很多人和漢克·申科普夫一樣,認為比爾·克林頓露麵所帶來的好處可圈可點,因為,“他的出現使人們想起了他當年執政時的風采,” 42也有專家看到了不利的一麵。美國知名政論周刊《民族》雜誌的比爾·格雷德認為“比爾會成為希拉裏實現她雄心壯誌過程中的一大阻礙。她當選後,比爾對她的決策過程會有太大影響,以致很多時候我們要聽他的。” 43
與她那經驗不足的對手奧巴馬相比,希拉裏在前兩個區籌集到的資金稍顯不足。希拉裏在查巴克召開會議,討論怎樣對這一結果做出回應,比爾·克林頓也出席了這次會議。奧巴馬籌集到的資金更多,擁有更多的捐助者,而且他的網上呼聲也很高。克林頓很少失策,而在這次罕見的錯誤決定中,他把在第一個選區的籌資最後期限稱為“2008年競選中最重要的初選”。44
2007年6月底,在全國範圍內做的一次調查發現,若希拉裏當選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52%的人不會考慮投她的票。45
這些已經足夠了。希拉裏的顧問團希望克林頓會一起參加競選活動。
第一次公開活動就是2007年7月的第四個周末,地點在愛荷華州,克林頓在那兒很受歡迎,但那時希拉裏在愛荷華州的支持率落後於約翰·愛德沃茲。比爾被告知要一路上緊握希拉裏的手,以向遊行隊伍顯示出他和藹可親的魅力,向選民解釋為什麼希拉裏應被提名,並一直走到最後,成為總統。
希拉裏的競選班底還要對過程中的細節進行微調。在愛荷華州首府得梅因市的一次活動中,克林頓介紹完希拉裏後就退到舞台邊的高腳凳上,他並沒有向南茜·裏根那樣在下麵扮可愛,也沒變得百無聊賴、昏昏欲睡。
觀眾對他們兩個的表現褒貶不一。希拉裏的演講毫無新意。在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比爾斥責了布什故意為斯庫特·利比減刑的行為是為他有朝一日重返政壇留有餘地。布什那時的新聞秘書托尼·斯諾則把話題轉移到克林頓赦免馬克·裏奇的事件:“我不知道這位阿肯色人應對什麼事情負責,但這件事非同一般。” 46
接下來是在同等重要的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拉票活動,在那兒,由於他與詹尼弗·傅勞爾的緋聞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克林頓被臨時調任,而在他臨時調任期滿之後,比爾·克林頓在新罕布什爾州贏得了“迷途知返的孩子”(Comeback Kid)的稱號。這次,在基恩高中(Keene High School)的足球場上,克林頓受到了最熱烈的歡迎。比爾用了十分鍾介紹他們夫婦倆的現狀,然後就退回高腳蹬上。比起椅子,高腳蹬也許是最佳選擇,至少這位經常失眠的六十歲老人不會在上麵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比如在上麵打瞌睡。在新罕布什爾州就如在愛荷華州一樣,克林頓坐在凳子上依然找不到合適的姿勢,有時低頭垂肩有時就幹脆用手支著頭。47
克林頓的一些忠實支持者認為,比爾的表現為希拉裏贏得了絕對優勢,“兩個人同心協力就能避免出現像在1992年克林頓一人承受打擊的局麵,”林恩·卡特勒這樣說道,“這次的安排絕對會為希拉裏加分。” 48約翰·卡西馬蒂斯甚至提到了迪克·切尼的名字:“如果希拉裏有機會成為總統,克林頓對她的影響就會像切尼當年對布什的影響那樣強烈……我想如果人們意識到克林頓會一直站在希拉裏身後支持她的話,她當選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49
克林頓曾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但隨著競選的逐步推進,比爾·克林頓也慢慢接受了那些低三下四並令人筋疲力盡的工作,比如,組織安排那些來自州立法人、議員、州長的極為重要的支持活動。2007年3月,據《新聞周刊》報道克林頓與邁爾卡姆·史密斯同乘一架私人飛機(邁爾卡姆是紐約州議會中少數派領導人,幾天前他曾公開指責希拉裏的競選活動)。希拉裏需要史密斯在紐約初選中幫她爭取黑人選票。“在兩個小時的飛行中,他們以一種帶有濃厚南方特色的禮儀接待了史密斯,要知道,這可是隻有巴伯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兩個月後,史密斯公開表示了他對希拉裏的支持,並解釋說與總統同機的經曆是改變他決定的原因之一,“兩位總統強強聯合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50
5月底,克林頓向希拉裏傳達了洛杉磯市長安東尼奧·維拉萊格薩對她的支持,要知道安東尼奧可是最有希望當選者極力討好的對象。之前有些人猜想這位極具影響力的拉美裔市長會支持擁有一半拉美裔人血統的比爾·理查森,而克林頓卻成功地把他納入麾下。幾個星期前,在羅恩·伯克爾的陪同下,克林頓與維拉萊格薩在曼哈頓一個名叫神戶俱樂部的餐館共進晚餐。席間還碰到了拉什·林堡,第二天,拉什·林堡在他的廣播節目中聲稱,他與維拉萊格薩說話時,克林頓公開挑逗他(林堡)的女友。51
喬治亞州非裔美國國會議員約翰·劉易斯曾在爭取人權的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2007年10月,他善意地稱讚了奧巴馬,並公開表示了他對希拉裏的支持。奧巴馬發言人特別強調了這位國會議員“與比爾·克林頓的長期友誼”。52
如果說希拉裏獲得民主黨提名的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是奧巴馬的話,那麼“第一位黑人總統”的支持,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很有幫助。克林頓被安排為非裔美國人和拉美裔美國人做演講。在一次演講中,他本準備強調傑西·傑克遜的Operation Push年度會議(譯者注:Push是People United to Save Humanity的縮寫,是一個宣稱共同努力拯救人道主義的非贏利性組織),他還沒開口,隻是向台下揮了揮手,台下觀眾就起立熱烈鼓掌。(傑西·傑克遜站在奧巴馬這一邊,而他的兒子、羅恩·伯克爾的商業合作夥伴約瑟夫則支持希拉裏。)53
據《紐約》雜誌報道,比爾·克林頓認為阿爾·夏普頓牧師準備建橋以歌頌自己的功德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克林頓的任務並不輕鬆——阿爾·夏普頓有他自己的總統抱負,但這一誌向的實現過程卻受到了奧巴馬的威脅。所以克林頓要想盡一切辦法贏得這位牧師的好感。他主動悼慰了歌手詹姆斯·布朗的去世,54並向阿爾·夏普頓在紐約的組織——“國家行動網”(National Action Network)進行了演講。55
希拉裏的支持率不斷攀升,據保守估計希拉裏獲提名應該是毫無懸念了。但她的提名之路仍不平坦,而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經常被人提及的她丈夫的不忠行為,還有她麵對公眾時自欺欺人的微笑,就連她的支持者都看不下去了。在達文波特市政大廳舉行的一次大約500人參加的集會上,有人問希拉裏:“你已經做好準備麵對像奧薩馬·本·拉登那樣的惡魔和像朝鮮及伊朗那樣的獨裁者了嗎?”為了讓所有人都聽到,她提高聲音進一步解釋道,“我所經曆的一切都已證明,我已準備好對付那些魔鬼和壞人了。”觀眾聽完大笑。
幾個月後,《紐約時報雜誌》的編輯計劃做一期與出生在“嬰兒潮”的人相關的節目,並準備邀請在那個時期出生的最著名的人——克林頓——做嘉賓,這看上去是很友善的舉動。克林頓會隨著最終答案一起出現,他的角色就是為答案提供線索。56結果證明,在這個與出生在“嬰兒潮”的人有關的字謎中,與克林頓有關的線索可以被他的對手利用。與克林頓有關的答案在第四列,共七個字母,而且這一行為被證明是不明智之舉,線索是“接受也是一種幸福”(It’s nice to b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one.)。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口交”(blowjob)或“(為他人實施的)手淫”(handjob),但正確答案是“捐助者”(endower),也許這才是現在克林頓心中的真正想法。
“開鑿一條通往白宮的密道,這樣他就可以輕易潛伏進去而不被人發現,這樣極具挑戰性的想法你能想象嗎?”大衛·舒爾特問道,“那群工程師可能正在想辦法。” 57
關於香煙的笑話和讓克林頓主管實習計劃的戲言繼續被人們不厭其煩地說著,因為有別於曆史上的其他總統,克林頓擁有一位參加總統競選的妻子,“許多人不願回到克林頓時代,不願聽到每次演講之前穿插的有關他倆的生活小故事。”道格拉斯·布林克利這樣說,“人們早已對此厭煩了。” 58
2007年8月在愛荷華州,當米歇爾·奧巴馬介紹她丈夫時說過這樣的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奧巴馬夫人聲稱這些話並非指向希拉裏。59
2007年秋天,當奧巴馬的魅力開始顯現出來的時候,希拉裏也逐漸變得堅強起來。60這位未經考驗的候選人——奧巴馬輕而易舉地獲得他在美國參議院中的席位,在初選及大選中,他的那些競爭對手在他麵前——看起來不堪一擊。
2007年9月末,比爾·克林頓在克林頓全球倡議(CGI)大會的最後一天,他接受了來自彭博電視台“政治資本”的阿爾·亨特的采訪。克林頓說奧巴馬現在所積累的經驗就像他在八年前的狀態一樣,那時他決定放棄參選是因為“我真的覺得自己還沒做好心理準備,所知和所做的都還遠遠不夠。”了解克林頓的人都知道,他的決定與是否有經驗毫無關係。他可能認為等到自己從法律學院畢業後,參選時機才算成熟。事實上,1988年他決定不參選,不僅因為他的婚姻出現了一些問題,還因為他跟希拉裏還未成熟到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的第三者問題。
同一個周末,比爾·克林頓接受了來自“直麵新聞界”的記者蒂姆·拉瑟特和來自“本周”的記者喬治·斯提凡諾普洛斯的專訪,但兩位記者都未就這一方麵進行提問。
2007年11月,來自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硬碰硬”(一個政治訪談節目)的主持人克裏斯·馬修斯推測克林頓是在故意破壞希拉裏的競選活動。馬修斯指出克林頓在之前的一次演講中暗示,在辯論中希拉裏的異性競爭對手抓住她的笨拙表現不放,當她走下台時隻顧關注她的答案所產生的政治影響,而並不在乎她說了什麼。克林頓對希拉裏的這些評價就像2000年批評阿爾·戈爾這位副總統太呆板一樣,亦像對2004年約翰·克裏的評論一樣苛刻,他當時對這位老兵的那些經過粉飾的戰爭檔案表示質疑。克林頓聲稱這些人都是在利用希拉裏,但希拉裏的競選顧問們卻並不這樣認為。馬修斯深信不疑地認為,2000年阿爾·戈爾落馬,克林頓難辭其咎。
同月的晚些時候,克林頓在愛荷華州做了一場長達五十分鍾的演講,美聯社記者羅恩·福尼爾稱這次演講“冗長枯燥,有一定的誤導性,並帶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嫌疑。”這位前總統的演講中大量穿插著“我” ——其中提到他那天早上在哪兒買的咖啡,在哪兒吃的早餐,似乎忘了在他那白開水似的演講中提一下希拉裏。他甚至在台上不惜歪曲事實以改善他因遺留問題而留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2002年希拉裏投票支持授權布什總統與伊拉克開戰的決定,但這一決定最終沒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之後她的丈夫到處吹噓說他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而他的這一說法很快就遭到了希拉裏競爭對手的質疑。人們認為克林頓的這一做法是為了為難真正從一開始就持反戰態度的奧巴馬。
2007年12月,當比爾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查理·羅斯訪談秀”中猛烈抨擊奧巴馬時,他看起來更像是一頭滿臉麻子的公牛,而並不像是當過總統的人。羅斯兩次提到訪問中克林頓助理多次要求製片人停止采訪。他們是擔心他的話會傷害希拉裏?還是擔心會傷害克林頓自己?
同月,奧普拉·溫弗裏分別在愛荷華州、新罕布什爾州和南卡羅萊納州為奧巴馬拉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一,克林頓現身在愛荷華州舉行的競選活動為驚慌失措的希拉裏打氣加油,“我覺得她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他熱情地談論著。但想想他給希拉裏帶來的痛苦和羞辱,他所說的話就顯得不那麼真實了。這也讓人們懷疑,重返白宮到底對誰更重要,希拉裏還是克林頓?
奧巴馬在前幾個州一直處於領先優勢,而這時克林頓的助選宣言愈加顯得抓狂。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被刺身亡後不久,也就是12月底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一次競選活動中,克林頓爭辯說,未來的世界是被恐怖主義和全球變暖所威脅的世界,“五十年後我們的子孫還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這都取決於希拉裏這次會不會獲勝。
第一場競選——2008年1月3日在愛荷華州舉行——結果對克林頓夫婦來說簡直是個噩夢,不僅奧巴馬領先希拉裏九個百分點,連約翰·愛德華也以微弱優勢險勝希拉裏,從而使希拉裏屈居第三。希拉裏的支持者責怪克林頓為吸引公眾注意,不惜說一些奇怪甚至虛假的偏離主題的話,以及一些憤怒的宣泄,他還在演講中不斷暗示希拉裏上台後不會進行過多改革。與那個動輒脾氣暴躁,並在90年代緋聞纏身的候選人相比,在改革方麵,奧巴馬更被人們寄予厚望。
比爾頭上那個金色的搖滾明星的光環逐漸變得黯淡。希拉裏在愛荷華州的敗選聲明中,克林頓在掃視觀眾的時侯還在咬手指甲。雖然他站在希拉裏身邊,但她從來沒承認過他。美聯社的一篇文章稱他為“遺物”,一些專家指出奧巴馬深受年輕選民的追捧,而希拉裏,就像她所說的那樣,被一群人們早已熟悉的麵孔所包圍——比爾、瑪德琳·奧爾布賴特和韋斯利·克拉克將軍等。
在愛荷華州舉行的第一輪競選之後的第二天,也就是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初選前的第五天,比爾在新罕布什爾大學做了一場演講。馬克·萊波維奇在《紐約時報》中寫道,這位前總統入場時,人們隻是“禮貌性地鼓了鼓掌”,大廳裏還空著“成排的座位”。萊波維奇承認當時學生正放寒假,但第二天正在某高中體育館舉行的一場集會都有三分之二的觀眾出席。
克林頓夫婦的政治生涯想來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但他們從來都不會被徹底擊垮。甚至在奧巴馬遙遙領先的情況下(最誇張的一次,奧巴馬竟領先希拉裏13個百分點),出乎所有媒體及公眾意料的是,希拉裏終於艱難地打贏了在新罕布什爾州這一仗。最糟的時候,克林頓會不停地擺動手指並滿臉通紅地猛烈攻擊奧巴馬。但他因幫助希拉裏在新罕布什爾轉敗為勝而受到大家的讚揚。要知道,這次力挽狂瀾的經曆比他在1992年所經曆的那場還要驚心動魄。但希拉裏的顧問並未被完全說服,當希拉裏發表勝利演講時,大家卻並未看到克林頓的身影。
接下來就是在內華達州和南卡羅萊納州舉行的競選:比爾譏諷奧巴馬的反戰立場是“最荒唐的謊言”,而他這一舉動傷害了非裔美國人民的感情,也可能使一個重要的南卡羅萊納人、同時擔任眾議院多數黨黨鞭(House Majority Whip)的吉姆·克萊伯恩改變他原來的中立立場,而投向奧巴馬的懷抱(結果他並未改變立場,隻是建議克林頓“冷靜一點”)。克林頓的支持者指出,非裔美國人民是幫助克林頓繼莫妮卡·萊溫斯基後保住總統寶座的強大動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傑克·卡弗蒂模仿克林頓的腔調說,“我真沒和那個女人——萊溫斯基小姐上床”,這才是最荒唐的謊言。形勢逐漸變得對克林頓不利,所以我們的前總統覺得有必要給阿爾·夏普頓的電台節目打電話以澄清此事(夏普頓後來建議克林頓“閉嘴”)。在芝加哥的教堂中,奧巴馬的牧師耶利米·賴特的說法則有別於那些普遍觀點,比爾·克林頓倒是對非裔美國人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他對我們和莫妮卡·萊溫斯基做出了同樣的事。”
在內華達州的活動中克林頓聲稱他親眼目睹了支持奧巴馬的工人聯盟成員欺壓那些支持他夫人的選民。這一次,希拉裏又出乎意料地打了勝仗。
民主黨一些高層人士對比爾·克林頓激化希拉裏與奧巴馬之間競爭的做法憂慮不已。他們認為比爾的做法會導致民主黨內分裂的惡果。特德·肯尼迪和拉姆·伊曼紐爾建議克林頓停止對奧巴馬的惡意攻擊。喬納森·阿爾特寫道,克林頓所采取的策略得罪了肯尼迪,以至於肯尼迪戲言會支持奧巴馬。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湯姆·達施勒譴責克林頓的手段“絲毫不符合他的前總統身份”,並警告他們再這樣下去會“毀了整個民主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帕特裏克·萊希公開支持奧巴馬,並抨擊前總統“膚淺卑劣的手段辱沒了他的前總統身份。”約翰·克裏也公開支持奧巴馬,並認為克林頓對奧巴馬的攻擊是“對真理的侮辱”。在克林頓被彈劾的漫漫長夜中,他曾打電話給一些參議員來尋求安慰,這些參議員中的其中一位就是克裏斯·多德,但後來克裏斯·多德也公開表示了他對奧巴馬的支持。
1月21日這一天,也就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Day),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早安美國”節目中,奧巴馬抱怨說,他覺得他是在同克林頓夫婦兩個人同台競選。奧巴馬還說,“前總統支持他的夫人到了一種過分程度,並且一直說著無中生有、毫無根據的話。”
奧巴馬的現任高級顧問大衛·阿克塞爾羅德曾為比爾·克林頓工作過,他指責克林頓又采用了他慣用的“好人、壞人”伎倆,克林頓扮演那個“燒殺搶掠”的壞人,而奧巴馬和希拉裏則是“光明磊落”的好人。阿克塞爾羅德評價這位前總統的行為“愚不可及、令人失望”,並催促他“不要為達目的而隨意歪曲別人的原話。”
一些參議員及報紙編輯都提醒比爾不要再繼續這種醜陋的種族政治,他們認為這樣做隻會損壞比爾作為一名政治家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而比爾·克林頓對他們的警告不予理會。甚至當南卡羅萊納民主黨前主席迪克·哈普特裏安,把比爾·克林頓與李·愛華特(一位臭名遠揚的卑劣共和黨陰謀家)相提並論時,他仍毫不在意。
當我們的前總統變得搖擺不定,有時還會怒火中燒,日益狡猾,並做出他那出名的擺動食指的動作時,他的夫人在初選中連贏了兩場。他堅信他的策略奏效了,而且,很明顯,希拉裏也這樣認為。奧巴馬的助理們,包括曾在比爾·克林頓手下工作過的那位助手,預測希拉裏及她的手下不能掌控克林頓。如果在競選期間他們就掌控不住他的話,就更別提希拉裏打開終極之門之後了。美國廣播公司的喬治·斯提凡諾普洛斯說比爾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並認為比爾之所以會這樣做,前提是希拉裏同意了他的做法。若希拉裏不同意的話,她會命令比爾停止,而他會乖乖地聽話。
在他的名聲受損之後,比爾曾多次成功地恢複了自己的名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離開白宮後的那幾年。他說這一次他可能還會這樣做,隻不過這次是在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並且這次他所扮演的可能是個具有曆史意義的角色——總統丈夫。
在1月26日南卡羅萊納州舉行初選前的一段日子裏,因有非裔美國人的支持,人們看好奧巴馬,認為他勝出的幾率很大。希拉裏更多地把注意力轉向那些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的初選中所占分量比較大的州,而比爾和切爾西仍留在南卡羅萊納州,比爾每次活動都會到場,他絕不會放過任何取勝的機會。即使奧巴馬贏了,那又怎樣?在距初選越來越近的那幾天,希拉裏並不經常出現在南卡羅萊納州,而奧巴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個州。克林頓夫婦私下稱奧巴馬為那個黑人選手。
比爾繼續歪曲奧巴馬的話。奧巴馬曾打趣說羅納德·裏根是可以轉變保守民主黨人思想的“變革性人物”,而比爾將其扭曲為“奧巴馬說羅納德·裏根比民主黨人更有創意。”我們的前總統也擔心自己做得太過火,所以鬆口說了謊,“我喜歡這個競選的舞台,因為我不需要與任何人為敵,我喜歡在這個舞台上的所有人。”
他繼續吹噓自己當年是多麼了不起,似乎已忘記了希拉裏,好像這是他的第三次參選。而希拉裏似乎已注意到克林頓的過火行為,但她明白,那些讚同她的觀點,並在她名字後麵打對號的民眾,是為了再次見到比爾,而且這些人不在少數。比如,一次民意調查顯示44%的民主黨人支持希拉裏是因為他們喜愛克林頓。
克林頓夫婦在投票結束後就離開了南卡羅萊納州——希拉裏轉戰田納西州,而克林頓則在密蘇裏州——因為他們知道奧巴馬會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在該州的競選。奧巴馬贏得了55%的選民支持,留給了希拉裏27%的支持率,而且他還贏得了24%的白人選票,這已是相當多了,已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通過分析南卡羅萊納州的投票結果可以看出,比爾狂熱、刻薄的競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給希拉裏幫了倒忙。十個選民裏有六個都說比爾在他們的投票決定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他們之中的48%選擇支持奧巴馬,隻有37%投票給了希拉裏。那些在最後三天才做出決定的選民51%都選擇投向奧巴馬的懷抱,隻有21%選擇支持希拉裏。
奧巴馬在南卡羅萊納州贏得了80%黑人選民的支持,特別是黑人女性,要知道希拉裏一直想方設法極力拉攏黑人女性的支持。在南卡羅萊納州的投票還未結束時,克林頓又在背後捅了奧巴馬一刀,比爾提醒記者一個一直未被問到的問題——奧巴馬可以使克林頓夫婦聯手對付,這說明了什麼?比爾還提醒大家傑西·傑克遜這位黑人領袖分別在1984和1988年贏得了在南卡羅萊納的競選。比爾的觀點很清晰:傑西·傑克遜最終未能贏得提名資格,而這樣的情況同樣會發生在奧巴馬身上。更進一步說,傑克遜和奧巴馬都是黑人,而且南卡羅萊納有53%的黑人選民,在這種情況下別人還有什麼指望呢?詹姆斯·克萊伯恩說他對比爾·克林頓的話感到很反感。在慶功會上奧巴馬警告大家:“我們堅決反對為了勝利不擇手段。”
南卡羅萊納州這一戰結束兩天後,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人山人海的集會上,特德·肯尼迪公開表示支持奧巴馬,並拿奧巴馬與約翰·肯尼迪相比,還向大家承諾奧巴馬會對“種族間的政治爭鬥”做一了斷。這位馬薩諸塞州議員接到了比爾親自打來的電話,請求他保持中立。相反,肯尼迪支持他的侄女,也就是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卡洛琳的決定。她兩天前宣布支持奧巴馬,並聲稱奧巴馬使她想起了她的父親。她稱讚了他在競選中表現出的“誠實但不失優雅的風度”。相比之下,特德·肯尼迪的話則顯得不那麼客氣。他稱讚奧巴馬不會把異己者“妖魔化”——希拉裏於1993年為全球醫療保健問題舉行了一係列令人厭惡的活動,而所有了解這一事件的人都不會對這個詞感到陌生。他通過讚揚奧巴馬的方式嘲笑了克林頓夫婦,他說奧巴馬在第一天就已做好了當總統的準備。
接下來艾瑟爾·肯尼迪也表示了她對奧巴馬的支持。她解釋說奧巴馬使她想起了她的已故丈夫博比。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的演講詞撰寫者特德·索倫森也參與進來,他在美國廣播公司的一次新聞采訪中稱讚奧巴馬就像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一樣。他稱比爾·克林頓為“偉大的交流者”,但隨後補充道,“人們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我沒跟那個女人發生性關係’”。
緊接著,諾貝爾獎獲得者托妮·莫裏森指責了那個她稱之為“第一位黑人總統”的人,並表示了他對奧巴馬的支持。
為防止前總統吉米·卡特也會公開支持奧巴馬,比爾·克林頓親自打電話給吉米·卡特。據《華爾街日報》記者道格拉斯·布萊克蒙透露,前總統吉米·卡特說他不會正式公開支持奧巴馬,但會讚揚奧巴馬一番,並強調他家一個遠親支持奧巴馬,因為他們覺得奧巴馬“讓人興奮不已”。
希拉裏承諾她丈夫會繼續他偉大的事業,但她的顧問團暗示比爾不會那麼極端,而會繼續扮演那個更傳統的角色——“一個支持妻子工作的丈夫”。他一直在幾個大州的競選活動之間奔波——15次初選,7場集會,1681位民主黨代表有傾向奧巴馬的可能,在2025個人中要獲得52%的支持率才能獲得提名——他堅持把重要的部分記在紙上,但也並不總是這樣。“我們必須放緩經濟增長的腳步”來與全球變暖的問題做抗爭,在丹佛的一次演講中他這樣說,“我們要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但他有時還會胡言亂語,特別是當他有機會攻擊那些曾背叛過他的人時。他譴責了喬治·沃克·布什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倡議,並提出特德·肯尼迪是這一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他還補充道肯尼迪和其他支持此政策的立法者明顯不會花時間與老師們談話。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蒂姆·拉瑟特指出,希拉裏·克林頓參議員是比爾的支持者之一,“這項具有曆史意義的法規的通過,”她在2001年說,“清楚地向全世界說明所有美國兒童都有權享受到世界水平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