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比拉裏(Billary)角逐白宮(2 / 3)

比爾已不是公眾的焦點,奧巴馬才是(米歇爾·奧巴馬和切爾西·克林頓有時也會吸引眾多觀眾)。克林頓在丹佛大學籃球場舉行的演講中,出席的觀眾屈指可數,而早些時候,奧巴馬在同一地點舉行的一場演講中,觀眾甚至達到了人滿為患的程度。

在超級星期二(當天美國許多州將舉行初選)舉行初選的各州中的黑人所占比例較小,但卻擁有大量拉美裔人。希拉裏在內華達州因贏得了三分之二的拉美裔選票而處於領先優勢,由於某種曆史原因,拉美裔人不願為非裔美國人投票。克林頓夫婦的顧問團稱拉美裔人是希拉裏的“防火牆”,而一些民主人士擔心克林頓夫婦的行為會暴露拉美裔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差異,並會進一步激化種族矛盾。

在超級杯星期天,也就是超級星期二的前兩天,比爾·克林頓參觀訪問了在洛杉磯的四所非裔美國教堂,希望可以消除因他在南卡羅萊納說的話給非裔美國選民所帶來的傷害。在那裏,他受到了禮貌但稍顯沉默的接待。由《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聯合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有50%的美國人希望克林頓重返白宮,相比9月所做的調查下降了10個百分點。

我們的前總統安排與比爾·理查森在聖達菲的別墅一起觀看超級杯季後賽。雖然理查森在競選之路上不幸被淘汰,但他的支持依然是奧巴馬和希拉裏相互爭奪的對象。第二天早上,理查森告訴記者說,昨天兩個老朋友一起看比賽很開心——一起抽煙,還吃了一些對心髒無益的食物,但他還不確定支持哪一方。

比爾返回加利福尼亞檢查希拉裏超級星期二準備工作的完成情況,而她仍在另一海岸參加宣傳活動,並在紐約出席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大衛·萊特曼晚間訪談秀”。當被問道她怎樣掌控比爾時,她開玩笑道:“在我的白宮,大家就知道誰說話算數了。”

對克林頓陣營來說,超級星期二很是令人失望。他們本以為可以一舉拿下提名資格,但結果卻與奧巴馬打成平手,雙方各贏得大約730萬選民的支持。但在距超級星期二還有兩個星期時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希拉裏仍遙遙領先奧巴馬。

雖然雙方都稱自己是超級星期二的贏家,但奧巴馬的說法似乎更令人信服。幾個月來人們一直認為希拉裏無可厚非地應該被提名。當凱蒂·庫裏克問希拉裏,如果未當選,她會不會很失望時,克林頓則回答說,“嗯,我會很失望的。”希拉裏的競選負責人特裏·麥克奧利弗在一月曾感歎道,“2月5號一切都會結束的。”

希拉裏在八個州贏得了勝利,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亞,她在那兒獲得了十分之七拉美裔人的支持——投票結果顯示希拉裏贏得了加利福尼亞三分之二的拉美裔選票——而奧巴馬贏得了五分之四非裔美國人的支持。她還一舉拿下了紐約和新澤西,以及她“家鄉”阿肯色州和毗鄰的田納西州,還有亞利桑那州、俄克拉荷馬州和馬薩諸塞州(1月底,克林頓幫助她領先30%,結果她以一半的優勢取勝。)奧巴馬共拿下13個州——包括他家鄉伊利諾斯州(奧巴馬在他家鄉的領先優勢是希拉裏在她現在的“家鄉”紐約所取得的領先優勢的兩倍)——以及密蘇裏州。

奧巴馬贏得了喬治亞州,在那兒,八個黑人裏麵有七個都投了他的票。在喬治亞的競選中,比爾·克林頓為希拉裏搖旗助威,並得到了克林頓的朋友安德魯·揚的支持。但這位曾擔任過亞特蘭大市長的聯合國大使並未給希拉裏幫多少忙,尤其是當他暗示“比爾並不比奧巴馬黑,他交過的黑人女朋友絕對比奧巴馬多。”

下一站的新墨西哥州依然重要,據說在那場競選中,比爾一直生著比爾·理查森的悶氣,因為當用得著他的時候他卻沒膽量站出來公開支持希拉裏。美聯社記者羅恩·福尼爾報道說,甚至在克林頓生氣地給他打完電話後,他依然拒絕支持希拉裏。而當年是克林頓任命理查森為聯合國秘書及能源部長:“難道兩個內閣職位還不夠嗎?”而理查森的發言人否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希拉裏最終還是以兩千票的領先優勢贏得了在新墨西哥州的競選。)

奧巴馬和比拉裏——媒體對克林頓夫婦的簡稱——為接下來的競選忙得團團轉,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在那兒黑人選民占了將近一半)、內布拉斯加州和華盛頓,以及第二天,也就是2月10日星期天在緬因州的競選。希拉裏主要負責在華盛頓和緬因州的競選,而把路易斯安納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留給比爾和切爾西。

奧巴馬贏得了每一場競選,而且大幅度領先,並贏得了華盛頓和內布拉斯加州近三分之二的選票。在路易斯安納州,有90%的黑人以種族為由投了奧巴馬的票。星期天,奧巴馬又贏得了在緬因州的競選。希拉裏竭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競選中,比爾和切爾西也是如此。奧巴馬以59比40取得勝利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從人口結構來看,似乎對希拉裏更有利——白人,工人階級,以及來自各州長的支持。

更糟的是,星期天奧巴馬憑借他的暢銷書錄音版本《無畏的希望》打敗了比爾·克林頓同樣獲得提名的《付出》,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演講集的大獎,這對克林頓夫婦來說,簡直是往傷口上撒鹽。

2月12日在波托馬克地區的初選——馬裏蘭州,哥倫比亞特區和弗吉尼亞州——希拉裏對在弗吉尼亞州的競選胸有成竹:在這三個州裏弗吉尼亞州的非裔美國人所占比例最小,最多不超過20%。她在那個州單挑大梁,當然比爾也在那兒支持她。弗吉尼亞州前州長勞倫斯·道格拉斯·懷爾德(他是在弗吉尼亞州當選的第一位非裔州長)公開支持奧巴馬,並表示他並不十分尊重這位前總統,因為他在之前競選中帶有攻擊性的語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任裏士滿市長王爾德如是說,“克林頓的時代早已結束了。”

為了修複與非裔美國人的關係,比爾把在馬裏蘭州的競選活動分別設在喬治王子家鄉的一個專為非裔美國人修建的教會以及位於華盛頓東南部的教堂。一位來自《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將後者的服務描述為通常“待人友好熱情,並總是充滿了歡歌笑語”,但克林頓來訪時卻變得“氣氛壓抑”。這充分顯示出人們對他在南卡羅萊納州所發表言論的怨憤,而比爾·克林頓堅持說,“我並未惡意攻擊奧巴馬”。

奧巴馬這次取得了三連勝——以64比35拿下弗吉尼亞州的競選(這次比爾知道他最好不要提傑西·傑克遜曾在1988年贏得在弗吉尼亞州的競選);以60比37拿下馬裏蘭州;以75比24拿下華盛頓特區。

奧巴馬贏得了弗吉尼亞州和馬裏蘭州近90%的黑人選票,投票結果還顯示奧巴馬贏得了弗吉尼亞州和馬裏蘭州近60%的民主黨女性選民的芳心。這兩個州近三分之二的男性選民選擇了奧巴馬,而且,拉美裔人對奧巴馬的支持率高出希拉裏六個百分點。希拉裏贏得了弗吉尼亞州和馬裏蘭州的白人女性選民,但她在這個群體取得的優勢遠不及她在超級星期二中取得的戰績。在弗吉尼亞州和馬裏蘭州奧巴馬贏得了那些本偏向於克林頓夫婦的,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的選民的支持(其中他在弗吉尼亞州贏了希拉裏26個點,在馬裏蘭州贏了24個點)。

一個星期後的2月19日,開始了在威斯康辛州和夏威夷的競選。奧巴馬在夏威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那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威斯康辛州有少數非裔美國人和大量工薪階級,這些看似以後可以成為希拉裏的優勢。這本是一場十拿九穩的競選,但希拉裏卻把它拱手讓給了奧巴馬,但也不一定。她本就沒打算打贏這場仗,她的丈夫和女兒也都是這樣認為的。

奧巴馬以58比41的絕對優勢獲勝。顯然,他在白人、藍領工人、工會成員、老人、以及一些未上過大學的選民中更勝一籌。而希拉裏在老年白人婦女、特別是那些上了60歲的婦女中更受青睞,但這支隊伍仍在縮減。克林頓在1993年強迫議會通過的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達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競選中卻幫了奧巴馬一把,因為威斯康辛州70%的民主黨人都說因為這一協定而致使他們州失去了許多原有的工作。

奧巴馬在夏威夷取得的勝利是他繼超級星期二之後取得的十連冠,而超級星期二之後希拉裏一直顆粒無收。奧巴馬現已領先希拉裏有多達154人的承諾代表*。

比爾·克林頓加強了他對超級代表的遊說力度,以使他們為希拉裏投票,這些代表包括796位候選或現任的黨內官員,20%的保守派選民,這些人可以隨意為他們喜歡的人投票,而不受黨派或初選結果限製。他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助他一臂之力,分配工作崗位,並舉行各種宣傳活動(切爾西也有她的名單)。這項在民主黨內獨一無二的體係是為了使黨內人士擴大影響並挫減那些極端黨派的銳氣而在1982年製定的。在1984年,當自命不凡的新人加裏·哈特與老練的沃爾特·蒙代爾對弈時,超級代表可以指定候選人。(克林頓的超級代表數量本以238比173領先,但當奧巴馬的超級代表*人數增加後,希拉裏就失去了領先優勢。)

美聯社記者羅恩·福尼爾預測,當超級代表看到奧巴馬有獲勝的苗頭時,就會毅然決然地棄克林頓夫婦而去。福尼爾寫到,這個精英集團的成員,“並不都是克林頓夫婦的超級粉絲”——有些人因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失去了工作,因此對克林頓頗有微詞;有些人因為福利改革的事對克林頓懷恨在心;有些人則因為醫療製度改革的失敗;或因他在1994年議會競選失敗而造成的損失;或與莫妮卡·萊溫斯基醜聞;或戈爾在2000年總統競選失利;還有一些因為喬治·沃克·布什兩次連任的事而對他滿腹牢騷。

喬治亞州國會議員約翰·劉易斯正式投入奧巴馬麾下,並說奧巴馬使他想起了鮑勃·肯尼迪,結果在喬治亞州有四分之三的人都選擇支持奧巴馬。據傳,阿爾·戈爾仍選擇保持中立,這樣在希拉裏與奧巴馬的最後PK台上,他才能做出真正公正的裁決。在威斯康辛州一站取得勝利後的第二天,一位在馬奎特大學(坐落在密爾沃基市)讀大三的21歲年輕超級代表宣布,他決定追隨奧巴馬。切爾西曾邀請他共進早餐,並想拉攏他到希拉裏這邊。並且他還接到比爾·克林頓和瑪德琳·奧爾布賴特希望他回心轉意的電話。

外界猜測,奧巴馬可能會憑借多數代表的支持而挺進八月在丹佛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而希拉裏可能會最終贏得提名資格,因為她有更多超級代表的支持。若比爾·克林頓可以用盡一切辦法幫助希拉裏贏得更多代表的支持,那麼即使希拉裏會最後當選,那總統的位置也應該屬於克林頓。克林頓在德克薩斯州的博蒙特發表講話說,如果希拉裏可以贏得3月4日在德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舉行的大選,那她就會贏得最終的提名資格,“如果你不為她投票,那她就沒機會,你們對她很重要”。而這卻與希拉裏“堅持打完全場”的話相矛盾。

德克薩斯州有36%的拉美裔人,這似乎對希拉裏有利,但事實並非如此,特別是當她罷免了她的競選經理帕蒂·索利斯·多伊爾(墨西哥移民的後代,且是策劃總統選舉的第一位拉美裔人),並讓克林頓的老部下,非裔美國人瑪姬·威廉姆斯取而代之。《芝加哥太陽時報》專欄作家同時也是非裔美國人的瑪麗·米歇爾引用紐約參議員魯本·迪亞茲曾說過的話——“索利斯·多伊爾成了希拉裏這次失敗的替罪羊”。就是真要罷免,那也應該罷免比爾,“是他說了一些令人尷尬的話,並導致了他妻子的落敗”。

之後,我們的前總統仍忙於為籌集資金而舉辦的雞尾酒舞會。捐資至少一千美金,你就可以獲得與比爾同桌進餐的機會。但問題是真有人想與他共同進餐嗎?《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佩吉·諾南說比爾早已失去了他的“政治洞察力”而變成了一個“從電台采訪跳到狹小的演講台上的毫無準備的笨蛋。他那昔日的可貴勇氣哪兒去了?”

在德克薩斯州東部的競選中,比爾說對那些投奔奧巴馬的人,他感到很生氣。雖然他支持妻子希拉裏的觀點,“作為總統,最重要的不是怎樣做好演講,而是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補充道,“一直有人告訴我說,我的演講很精彩。”為了證實他這一點,他吹噓說在非洲,有超過百萬的人,而在柏林的勃蘭登堡門有幾十萬的人曾聽過他的演講。

2月21日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舉行的希拉裏與奧巴馬的辯論中,比爾並未出席,卻成了希拉裏開玩笑的對象。當被問道她是怎樣處理生活中的危機時,她提到了“危機……嗯……極具挑戰性的時刻,”很明顯她指的是莫妮卡·萊溫斯基醜聞和彈劾事件。她的話引發了觀眾友好的掌聲和微笑,但卻是以克林頓為代價。之後,希拉裏就再未提及克林頓的名字。61

這可是美國大選,笨蛋!

希拉裏應該獲得提名嗎?她可以贏得大選嗎?對這些問題持懷疑態度的人擔心的還是克林頓。

希拉裏·克林頓爭辯說她是有望在2008年11月打敗共和黨的最佳人選,因為她經過了“徹底審查,”審查過程極其嚴格以至於不會再有任何事可以傷害她。這些言論公開後,人們都很吃驚,並哄堂大笑,不僅僅是因為希拉裏還有很多事情未被披露,還因為她嫁給了比爾·克林頓(比爾退出白宮後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潘多拉的盒子”,裏麵藏著各種不為人知的醜聞)。

“我覺得他們會斷送希拉裏的政治前途,”一位與前總統關係密切的女士這樣說,並表示民主黨內普遍擔心,最終希拉裏會不敵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他們猜測,那群共和黨人正在研究比爾·克林頓退休後的多起性醜聞事件,並準備彙編成冊,而所有這些都可能會擾亂她的競選進程。據這位女士透露,“他們手裏可能還有錄影帶。” 62

伊萊恩·卡瑪克深信共和黨會翻出一些有關個人醜聞的舊賬。至於我們的前總統到底做了什麼,她說,“沒人知道,但每個人都很擔心”。63

拉裏·薩巴托說,如果希拉裏認為1992年的競選不僅令人難堪,而且也沉重地打擊了士氣的話,那說明她還不了解真實情況,“我的感覺是這次再沒有什麼事能躲得過公眾的目光。由於很多原因,1992年的大選中有很多內幕都未被揭露,更多是因為在被共和黨執政了十二年後,大家熱切渴望變革。因此那時為保護克林頓的隱私,大家確實提供了各種說辭。我當年還爭辯說,既然是隱私,就不應該被觸犯……我當時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麼,或到底做了幾次……而這次大家都知道了真相,問題變得很棘手。我覺得他們還沒意識到他們的處境。他們自認為自己很清楚,而事實並非如此。”

比爾與萊溫斯基性醜聞事件後,公眾都很同情希拉裏,而這次,薩巴托說希拉裏最好不要期許會得到類似的同情。薩巴托說,迄今為止,“我覺得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關係很令人頭疼,我也盡量表現得仁慈……但這種愛絕對不是建立在正常的浪漫婚姻基礎上的。一切都隻是人們的猜測,很多人都說是權利……還記得嗎,如果她當選,比爾就會重新入主白宮,卻不會像以前那樣忙碌。這對大多數人意味著什麼呢?真到了那時候我不知道他會做什麼,但我想他絕對不會整日遊手好閑。”

薩巴托說這對民主黨來說將是危機四伏的雷區。“她很快就會肩負候選人的使命,然後又要為克林頓的事情重新梳理頭緒,而這可能又要忙上幾個月。” 64支持變革的洛杉磯律師吉姆·霍恩斯坦說希拉裏是“共和黨獲勝的希望……在初選甚至最終的大選中她可以贏得加利福尼亞州,但我不認為她可以贏得南方哪怕是一個州,而且我覺得她不會比阿爾·戈爾好到哪兒去。” 65

盧·蘇斯曼曾在2004年為約翰·克裏管理競選資金,他說希拉裏就像是共和黨人的最好資金募集人。“我知道在伊利諾斯州森林湖的人實際會捐給共和黨提名人2000美元,但是如果民主黨提名人是希拉裏的話,他們就會走出去為共和黨人募集20000美元。” 66

還有一些人認為,不管克林頓怎樣玩弄女性,他都傷害不了希拉裏。“選民幾乎忽視了這一點,”邁克爾·巴龍說。“這正是他們預料到的……這就是金融界說的——建立在代價的基礎之上。” 67

克林頓的支持者雷伊·萊斯尼亞克聲稱醜聞事件並不會有所影響,並模仿喬治·沃克·布什那種氣勢洶洶的口氣說:“都衝著我來吧!” “這家夥曾被彈劾,就是在他被彈劾時還有近70%的支持率。我覺得他們的立場是……‘坦然麵對一切,這並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傷害。’” 68

據其他人預計出於年齡和身體原因考慮,已61歲的比爾·克林頓這次處事會更冷靜。曾任《阿肯色民主黨人公報》主編的卡恩·韋伯說,“他已是一位動過兩次心髒手術的老人了,對吧?手術都已經挺過來了,他當然可以承受住這一切。” 69

即使美國人民不再過多關注比爾·克林頓的性生活,但他的經濟狀況,商業運轉情況,與異性的關係也都會成為頭條。

2008年1月31日,約翰·愛德沃茲在那天晚上失利,希拉裏與奧巴馬也在那天第一次對陣辯論台,而那天另一位富有的弗蘭克·吉烏斯特拉也登上了報紙頭條,他是支持比爾事業的最大讚助商並擁有一架豪華的私人噴氣式飛機,而比爾·克林頓曾乘著它環遊世界。

2005年9月上旬,在吉烏斯特拉那架帶有套房的MD-87噴氣式飛機上,克林頓陪同他(一位有意大利血統的加拿大人,並有一個富有的礦商父親)前往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吉烏斯特拉旨在洽談開采該國家的鈾礦資源(核反應堆的主要原料)。據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喬·貝克和多恩·凡納塔報道,一下飛機,吉烏斯特拉和克林頓就與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紮爾巴耶夫出席了“一場奢華的午夜酒會”。克林頓極力讚賞納紮爾巴耶夫,說他“打開了國家的社交和政治外交活動之門”。據記者報道,克林頓的這些話“削弱了美國外交政策,並減弱了那些對哈薩克斯坦貧乏的人權紀錄所做的嚴厲指責。”而做出這些刻薄指責的不是別人,正是參議員希拉裏·克林頓。之前她曾聯名給國務院寫信舉報在納紮爾巴耶夫統治下的哈薩克斯坦存在著 “嚴重的腐敗問題”,包括取消投票方式的做法。(2005年12月納紮爾巴耶夫以91%的支持率獲得連任,據說這是通過“恐嚇,暗箱操作”以及壓製媒體等一係列手段獲取的。)

據《紐約時報》報道,兩天後,在開采業還是新手的吉烏斯特拉簽下了一份令人震驚的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協議。隨後的那個月,吉烏斯特拉給克林頓基金會捐助了3130萬美元,至此,吉烏斯特拉已給克林頓基金會捐款高達一億美元,並預計以後他在“自然資源事業”中的盈利將占他總盈利的一半左右。

當人們對鈾交易的成功產生質疑時,克林頓發言人聲稱我們的前總統“為就這一交易同納紮爾巴耶夫總統進行談判”。但有些人認為吉烏斯特拉與克林頓的交情是導致這次交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爾·克林頓之後邀請了納紮爾巴耶夫參加克林頓全球倡議(CGI)。

2006年,吉烏斯特拉與別人一起在多倫多為克林頓的六十歲生日“共同籌劃”了一場生日聚會。這次有多位明星(比如,比利·克裏斯托,凱文·斯佩西,詹姆斯·泰勒,還有喬恩·邦·喬維)出席的聚會為克林頓基金會籌集到了2100萬美元來抗擊在非洲蔓延的艾滋病。

據說2007年2月在查巴克,吉烏斯特拉為克林頓與在哈薩克斯坦的鈾開采部門主管舉行了一場見麵會,並由吉烏斯特拉親自出席。據《紐約時報》記者報道,最初克林頓和吉烏斯特拉都否認曾舉行過類似會議。但吉烏斯特拉最後承認曾舉行過見麵會,因為哈薩克斯坦官方給出了不可否認的證據:他與克林頓見麵的照片。

《投資者商業日報》中一篇題為《克林頓的不義之財》的社論對克林頓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稱克林頓的行為是“行賄兼詐騙”,文章聲稱這筆交易使吉烏斯特拉成了億萬富翁,而有望成為總統的希拉裏在這筆交易中給吉烏斯特拉提供的幫助是“嚴重的貪汙腐敗問題,並使美國人民的利益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損失”。報紙同時指出比爾·克林頓與莫妮卡一樣令人厭惡,特別是赦免馬克·裏奇事件:在馬克·裏奇為克林頓總統圖書館捐出一筆豐厚的資金後,就逃脫了美國司法的恢恢法網。

弗蘭克·吉烏斯特拉與克林頓的關係就像與羅恩·伯克爾或維諾德·古普塔的關係一樣,如果希拉裏有望繼續她的競選之路,他們一定會繼續在資金方麵支持她的。當比爾意識到他退出白宮後的複雜生活有可能威脅到他們夫婦重返白宮的計劃時,他承諾一旦希拉裏當選,他就會公布未來那些對他的圖書館及基金會進行捐助的捐資者名單,以澄清有關他暗箱操作的傳聞。是否會有另一個弗蘭克·吉烏斯特拉潛伏在捐資者名單中呢?他堅持之前的捐助者身份不應被泄露,“除非我意識到會因此而出現衝突,否則我是不會暴露他們的身份,而目前看來沒有出現衝突的可能。”記者們當然不會相信克林頓會公正地劃定衝突的標準。

根據法律規定,克林頓總統圖書館的捐資者身份及捐資數額並不需要被公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要求公布捐資者名單的法案,卻在參議院被擱置——據《紐約時報》報道,克林頓執政的最後幾年中,一些人努力尋求政府政策改革,一些人正被司法部調查,還有一些人身陷競選金融醜聞。此外,在希拉裏的參議員競選及之後的總統競選中,充分利用了那些曾為克林頓基金會及圖書館捐助過的捐資者。

總統基金會可以接受任何人(包括外國人)捐助的任何金額的資金。他們可以匿名捐贈,基金會也不必公開身份。英國《泰晤士報》發現克林頓基金會曾接受過來自沙特皇室、迪拜統治者、科威特和卡塔爾政府以及一些其他組織的捐資。

接著就是白宮中有關克林頓的文件。如果希拉裏真是經驗豐富——她自稱有過35年經驗,包括以第一夫人身份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和華盛頓度過的幾年——若真如克林頓夫婦標榜的那樣,當希拉裏還是第一夫人時,就全心全意為國家及世界服務,並在那段時期積累了豐富經驗,那為什麼克林頓還拒絕公布記錄了這段曆史的白宮文件?

2002年,我們的前總統要求國家檔案館在2012年之前不能公開那些直接牽涉到他們夫婦倆的白宮文件。法律上他有權這樣要求,但對於希拉裏應不應該被提名的問題就另當別論了,但外界對此的猜測並不僅僅局限於那些極端痛恨希拉裏的人的想象中。當蒂姆·拉瑟特問道希拉裏有關這些文件的公布問題時,她對此提出了異議,“嗯,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問題。”希拉裏說隻有克林頓才能決定是否公開這些文件,而在一次《新聞周刊》記者霍華德·法恩曼和理查德·沃爾夫對奧巴馬進行的采訪中,奧巴馬說希拉裏對公眾撒了謊,“她自己就可以決定是否公開這些文件。”

《華爾街日報》一篇名為《誰是希拉裏·克林頓》的社論透露,2004年,在由公眾部分出資的情況下,建立了克林頓圖書館,而那時希拉裏保證,“所有的運作都會透明化。”三年已經過去了,但當希拉裏仍為第一夫人時的許多事情都還不為人知。《華爾街日報》猜測希拉裏可能參與了馬克·裏奇被赦一事,而這些白宮文件可能對此事有所記載。

超級星期二過後的第二天,希拉裏競選班底宣布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希拉裏曾自掏腰包500萬美元以資助她自己的競選活動。她聲稱那些錢,“是我自己的錢”。據她的發言人透露,這些錢源於她與克林頓的“共同資產”,但外界有些人猜測這些錢可能來自比爾·克林頓退休後參加各種活動的收入。但這些錢到底來自哪裏?羅恩·伯克爾嗎?克林頓總統圖書館的捐資者?基金會的捐資者?或者來自克林頓參加各種公司組織的演講收入?不管這些錢來自哪裏,那些捐資者期望得到怎樣的回報呢?

奧巴馬不僅公開了他在參議院的財務狀況,還公布了他的納稅記錄。奧巴馬要求希拉裏做同樣的事,但卻遭到了拒絕。她爭論說公開參議院的財務狀況已經足夠了,並承諾一旦她贏得了候選提名她就會主動公開她的納稅記錄。她很清楚公開納稅記錄會進一步暴露她丈夫用於支付羅恩·伯克爾和維諾德·古普塔谘詢費的資金來源。比如,她在她公開的內閣財務報表中除了正常工資外,還有一項超過一千美元的來源不清的收入。她的抵製態度會讓美國人懷疑克林頓夫婦可能借助法律漏洞或在別人庇護下有偷稅漏稅的嫌疑,比爾也經常說他應該多納稅的。

波托馬克初選前一天,即2月11日,希拉裏克林頓接受了當地電視台及美國《政治家》報紙的專訪。其中一位讀者問希拉裏能否保證在她的競選之路上不會再出現與比爾·克林頓有關的、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商場上的醜聞事件。她向讀者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而後卻又補充道,“沒人能預知未來……但我相信這樣的事不會再次發生。”

不出三天,另一件與比爾有關的傳聞就被人們口口相傳,而這次的事更為複雜。2月14日《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弗蘭克·吉烏斯特拉。據約翰·埃姆什威勒和何塞·德·科爾多瓦這兩位記者說,2005年首次克林頓全球倡議(CGI)活動中比爾·克林頓的一位助理把弗蘭克·吉烏斯特拉介紹給了哥倫比亞總統阿爾瓦羅·烏裏韋。2007年2月,在克林頓查巴克的家中,三人進行了會晤。3月,三人又在哥倫比亞會麵。6月,三人共同出席了一個在紐約舉行的晚宴。報道稱,巧合的是,“此時有傳聞聲稱哥倫比亞政府與非法軍事組織的敢死隊有合作關係,國會中針對此事件的指責聲一浪高過一浪。”

最終在與哥倫比亞油田有關的交易讓弗蘭克·吉烏斯特拉大賺了一筆,總統阿爾瓦羅·烏裏韋否認因弗蘭克·吉烏斯特拉與克林頓的交情而受到特殊照顧。

其他一些新聞組織開始進一步調查他們的關係。在德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初選舉行的前13天,彭博社記者艾略特·布萊爾·史密斯的一則詳細報道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克林頓與吉烏斯特拉的關係是否能讓克林頓基金會免交相關稅務。史密斯引用了美國國家公益慈善回應委員會行政主管的話:“如果前總統是從他個人或他朋友的利益基礎上考慮怎樣利用那些善款的話,那這才是嚴重的利益衝突。”

公民的知情權可以要求(美國)聯邦航空局的飛行記錄提供吉烏斯特拉的飛機所停留過的地方,但卻無權要求獲得同乘人員身份。通過與克林頓的行程日期進行對比,史密斯發現,吉烏斯特拉為克林頓舉行60歲慶生聚會那天,他的飛機是一個紐約和多倫多之間的回程,“在2007年5月20日,吉烏斯特拉的飛機曾在挪威的特羅姆瑟著陸,而同一天,克林頓在那裏做了演講,並因此把29萬美元收入囊中。克林頓在四天之內做了五場演講,其中在挪威進行了多於兩場的演講,他還趁在挪威演講的空隙到丹麥和瑞典又分別做了一場演講,這一次克林頓因演講而收獲的個人淨收入總達148.5萬美元。”

2008年2月在俄亥俄州與德克薩斯州的競選中,希拉裏激烈地攻擊了奧巴馬,依奧巴馬的話說,除了廚房的洗碗槽,她把所有能扔的東西都投向了奧巴馬,她質疑奧巴馬是否已做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準備,當他承諾俄亥俄州選民他不會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袖手旁觀時,希拉裏說他隻是口惠而實不至——結果她最終在俄亥俄州大獲全勝,並於3月4日在德克薩斯州舉行的選舉中險勝奧巴馬。她發誓4月22日在賓夕法尼亞舉行的選舉中,她會乘勝追擊。比爾在德克薩斯州不遺餘力地為希拉裏拉票,並提醒選民,如果希拉裏不能贏得這兩個州,那她的選舉之路會就此終結。結果證明,這是比爾致命的殺手鐧,希拉裏贏得了在那兩個州的競選。

結果克林頓夫婦又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超人歸來”秀。奧巴馬顧問團在這兩次競選中總結出:奧巴馬要全力反擊並把重點放在希拉裏的納稅問題、克林頓總統圖書館與基金會的捐資者身份問題以及克林頓從白宮退休後的商業交易上,並死死抓住比爾·克林頓身後那些甩不掉的曆史包袱不放。70

……

(譯者注:不管怎樣,曆史已經做出了評判,希拉裏最終在一波三折的競選之路上,微笑謝幕,總統夢碎;但是很快她又以巨大的勇氣,冰釋前嫌,慷慨支持奧巴馬。2000、2004年,喬治·沃克·布什當選美國總統並連任後,先後起用了黑人鮑威爾及賴斯擔任國務卿;2008年,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又任命了他曾經的競爭對手希拉裏擔任國務卿。這似乎是一個曆史的巧合:一個白人總統任命了一名黑人女國務卿;一個黑人總統又讓一名白人女參議員擔當要職。)

注 釋

1. Simon Rosenberg,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612007.

2. Interview-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Scott Reed,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 2006.

3. Interview—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Lynn Sweet, “Did Hillary Underestimate Obama? Book Says Clinton Team Didn’t View Obama as a Huge Political Threat Late Last Year,” C S-T, June 8, 2007.

4. Chris Jennings,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 2006.

5. As quoted in Michiko Kakutani, “From the Sidelines, a View of the Middle as the Loser,” NYT, April 3, 2007.

6. E-mail responses to author’s questions from Dick Morris, August 29, 2006.

7. Federal News Service, December 18, 2006.

8.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9. Patrick Healy, “For Clintons, Delicate Dance of Married and Public Lives,” NYT, May 23, 2006; Darryl Fears, “Coretta Scott King’s Legacy Celebrated in Final Farewell,” WP, February 8, 2006; Robert Schul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 2006.

10. Douglas Brinkley,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4, 2006.

11. Darryl Fears, “Coretta Scott King’s Legacy Celebrated in Final Farewell,” WP, February 8, 2006; Robert Schul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 2006.

12. Joe Sharkey, “‘Enabling’ Is Now a Political Disease,” NYT, September 27, 1998; David S. Broder, “Troubles for the Democrats,” WP, September 11, 1998; Richard Morin and David S. Broder, “Worries About Nation’s Morals Test a Reluctance to Judge,” WP, September 11, 1998.

13. Patrick Healy, “Clinton Camp Turns to a Star in Money Race,”NYT, March 31, 2007; Patrick Healy, “Obama Disputes Claim of Sharing Clinton’s Stance on War,” NYT, May 18, 2007.

14.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15. Robert Novak, “Former ‘Goldwater Girl’ Tripped Up,” C S-T, March 12, 2007.

16. Les Payne, “Could Hillary Clinton Also Be a ‘Black’ Leader?”Newsday. com, August 12, 2007.

17. Patrick Healy and Jeff Zeleny, “Clinton and Obama Unite in Pleas to Blacks,” March 5, 2007; Mary Mitchell, “Bill Clinton Is Hillary’s Best Bet to Bridging Her Racial Divide,” C S-T, March 4, 2007; Nedra Pickler, “Obama, the Clintons Turn Selma Marches into Campaign Event,” AP, March 4, 2007.

18. ABC News, May 19, 2007.

19. Jonathan Darman, “Does Bill Clinton Help or Hurt Hillary? It’s Another First: The Spouse of an Ex-President Running for the White House. What Role Is He Playing, and What Would He Do as, Yes, ‘First Gentleman’?” NW, May 28, 2007.

20. Patrick Healy, “After a Delicately Worded Pitch, Clinton Draws Cheers,” NYT, February 20, 2007; Katharine Q. Seelye, “Clinton-Obama Quandary for Many Black Women,” NYT, October 14, 2007.

21. Chris Cillizza and Dan Balz, “Clinton, Obama Camps’ Feud Is Out in the Open,” WP, February 22, 2007.

22. Patrick Healy, “Political Memo: Clinton Reminds New Hampshire, I’m with Bill,” NYT, February 13, 2007; ABC News, “Clinton on Rove, Gingrich, and DeLay:‘I’m the One Person They Are Most Afraid Of,’” February 11, 2007.

23. Fran Spielman, “Rare Daley Move: Endorses Obama for Primary,”C S-T, December 20, 2006; Paul Merrion, “What’s a Dem Donor to Do? Local Bigwigs Agonize Over Choice Between an Old Pal and a Hometown Hero,”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January 15, 2007.

24. Jill Zuckman, “Democratic Candidates Jockey for Top Fundraisers,” CT, February 9, 2007; Mike Mclntire and Leslie Wayne, “Democrats Turning Away Money from a Fugitive,” NYT, August 31, 2007; Matthew Mosk, “The $75 Million Woman: Barack Obama’s Finance Director Helped Transform a Fledgling Campaign into a Fundraising Machine,” WP, October 8, 2007.

25. Jill Zuckman, “Democratic Candidates Jockey for Top Fundraisers,” CT, February 9, 2007.

26. Robert Clifford,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6, 2006; Lynn Sweet, “Obama Talking Small Bucks, Thinking Big; ‘Ordinary’ Donors No Match for Elite ‘Bundlers,’” C S-T, April 15, 2007.

27. Maureen Dowd, “Obama’s Big Screen Test: Hillary Is Not David Geffen’s Dreamgirl,” NYT, February 21, 2007. New York Sun, February 22, 2007.

28. Patrick Healy and Jeff Zeleny, “Clinton and Obama Unite in Pleas to Blacks,” March 5, 2007; Mary Mitchell, “Bill Clinton Is Hillary’s Best Bet to Bridging Her Racial Divide,”C S-T, March 4, 2007; Nedra Pickler, “Obama, the Clintons Turn Selma Marches into Campaign Event,”AP, March 4, 2007.

29. John R. Emshwiller and Merissa Mart, “Return to Treasure Island: Hollywood’s Moguls Compete to Raise Cash for Democratic Candidates. Whose House Is Better?” WSJ, March 17, 2007; David M. Halbfinget, “Politicians Are Doing Hollywood Star Turns,” NYT, February 6, 2007.

30. Irena Medavoy,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3, 2006.

31. Darius Ander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21, 20061

32. Anne E. Kornblut, “Clinton Fights to Keep Impeachment Taboo: After Spat, Campaigns Know to Expect Swift Reprisal for Any Hint of the Scandal,” WP, February 25, 2007; Jeff Zeleny, “Obama’s Back Fund-Raising in New York, Not Quietly,” NYT, March 10, 2007; Evan Thomas, Is Hdlary Afra d of Being Embarrassed by Bill? Hillary Expected an Attack from the Right. But the Shots Came from anold Hollywood Buddy of Bill’s,” NW, March 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