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德分子遇到博客寫手
在1993年比爾·克林頓住進白宮時,美國隻有近50個網站,而到他離任時,這一數目就達到了500多萬。1他在任期內的演講和談話中,經常會提到因特網以及它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他的朋友霍華德·塔爾曼回憶說,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早期,“他對電腦推動教育的影響十分感興趣。”1998年1月萊溫斯基事件曝光前,克林頓還在對民主黨籌資者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因特網是“人類曆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交流方式”。2
新民主網絡總裁西蒙·羅森伯格認為,克林頓在近期的一次發言中闡述了他對因特網影響力的“高深”見解。他在發言中指出,博客正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政府部門的義務,他舉例說,比如中國在過去曾爆發SARS,如果中國政府對疫情加以隱瞞,那樣SARS就會蔓延到其他地方,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流行起來。而在當今的中國,積極的人們就會利用電話和網絡,對爆發的疫情進行迅速報道,促使政府立即采取行動。“克林頓講了一些我所聽到的有關全球現象的最不同反響的事情……他對此的見解勝過我的許多同事。” 3
克林頓曾說,因特網比電話更為進步,更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他那個老愛搗鼓黑莓手機的朋友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克林頓是個盧德派,是個徹頭徹尾的電腦盲。對於他來說,離任後高科技上最大的挑戰就是學會如何使用手機。
克林頓密切關注一切政治消息和他妻子很有希望的總統競選。一次,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改變了它的使用方法,他在女兒切爾西的激發下燃起了對博客的興趣。但他用老方法看博客;他的助理把博客打印出來給他看。4
希拉裏在正式宣布她競選總統提名前就開博公布了這一消息。彼得·達歐是網絡拓展部部長。他在把注意力投向希拉裏的同時也明顯地注意到了比爾。2006年9月13日,他就邀請了十四位博主來到哈萊姆同這位前總統共進午餐。5
這些博主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政治立場都是中立偏左——其中一個說,他們管自己叫“激進的博客人”——而且,他們每個人都認為《通往“9.11”之路》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價值。博主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說,克林頓將為他們此行買單。6
克林頓深知 “網根族”(網絡草根階層,大部分為左翼)對即將到來的2006年中期選舉的重要性,他也深知這些和自己坐在同一張桌子的人也支持著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如果比爾·克林頓有本事的話,在這兩個小時的午餐之後,他會使他們對自己大為改觀並支持希拉裏,或者至少讓希拉裏在競選總統提名時稍微容易些。簡·哈姆舍是一個從加利福利亞州的米爾穀(Mill Valley)走進紐約的電影製造商。她宣稱每天有六到八萬人訪問她的博客。她就指出“……雖然希拉裏·克林頓可能永遠也成為不了博主們的寵兒,但打開一個交流的渠道可能會大大減少來自自由黨博客圈過於公開的批評。” 7
據說,這些博主們後來都愛上這位卷入三角政治的風雲人物。其中一位稱“克林頓無比真誠,他的精力如此充沛。” 8傑羅林·梅裏特(左翼談話代表)以確信克林頓已經克服了自身中庸傾向的口吻說:“我們感覺備受鼓舞……克林頓也是。他感受到了……我們可以說他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們的價值觀念。”他們無所不談,從伊拉克談到伊朗,再到刑事審判——梅裏特,他是美國丹佛市的一名刑事辯護律師,也是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中蒂莫西·麥克維的重要出庭辯護律師之一——最後還談到了健康保健。9
談話是從克林頓的發言開始的,但是後來他把它變成了熱烈的討論。一位博主說,開始的時候覺得很難去打斷前總統的談話, “但是不一會兒我們就全都融入進去了。” 10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住了。“當克林頓回答我們其中某個人的問題時,”梅裏特說,“他幾乎是整個身子都轉過來麵對著那個人。他總是直接與你進行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也非常生動。整個談話就像是在家庭聚餐。”
令梅裏特印象深刻的是,克林頓似乎了解在場的每一個人並熟知他們的博客,而且他還知道很多人所從事的本行和每日營生。而這些人並沒有佩戴任何相關的姓名標簽。11
簡·哈姆舍說,談話主要是討論博客界裏如何爆發出對電影《通往“9.11”之路》的反對。“因此聚會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商談大家共同采取何種措施並加以實施。”這真是個激動人心的景象,哈姆舍說,因為“第一次一個大的政治家和博主們走到了一塊……我們是真的反感(電影《通往“9.11”之路》),但是我們的看法卻常常得不到那些大政客們的認同。我希望這位確實頗有點膽識的總統克林頓能站出來反對它”。
哈姆舍曾坦言從不看迷你短劇——“那聽起來像是耐力測試”。可在哈萊姆參加完聚會一周後,她就出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基斯·歐爾伯曼主持的“倒計時”節目中,在那兒她煞有介事地描述說,博主們和前總統有著親密的工作關係,她的話讓人聽起來感覺真像那麼回事兒。“在過去的兩周裏,我們和他一起成功地傳播了一些訊息……是關於電影《通往“9.11”之路》的……” 12
迷你劇的影迷,比如洛杉磯脫口秀的主持人約翰·齊格勒,稱讚說博客讓迪士尼,即ABC的母公司,都大吃一驚,這甚至令紐約的學樂集團都不得不降低學術研究和出版水準。13 “我們確實把學樂集團抨擊得厲害。”簡·哈姆舍認同地說。14
克林頓雖然老了些,但是西裝革履的時候還是風度翩翩的。“他相貌英俊,”傑羅林·梅裏特說,“隻是略微瘦了些……臉上也多了些皺紋……他……看起來好像曾久病過一樣。” 15簡·哈姆舍還曾對他做過美妙的猜想:“克林頓看上去應該很健康,強壯並且神采奕奕,他應該是個快樂的家夥。” 16
午餐設計得很有營養,有烘烤的雞肉和烤薯條,這是附近一個餐館置辦的。博主們享用甜點和茶水的時候,克林頓獨自品著健怡可樂。傑羅林·梅裏特還意外地注意到,克林頓用手來吃大塊的薯條棒,但他卻沒有動過他那份蔬菜。17
午餐結束的時候,大家商定不久後他們將再聚一次。不過博主們猜想,下次克林頓應該會邀請另外一批人。
在博主們離開前,有幾個博客作者慫恿這位前總統也去寫寫博客,並建議他在博客中用昵稱。梅裏特說,她懇求克林頓去她的網站上寫,克林頓也表示會考慮她的建議,不過至今還沒見他來寫。18另一位到場者說,克林頓既不用電腦也不發電子郵件,更不可能會寫博客了。金考公司的創始人保羅·奧法利說,他和克林頓一樣,都是把電子郵件打印出來看。19
比爾·克林頓很可能還會讓人把博客打印出來給他看。他的朋友們也說,他不太像是會去學如何使用電腦或發電子郵件。但他在任時的日記員賈尼斯·科爾尼回憶說,克林頓曾嚐試過使用電腦。“我親眼目睹我們這位偉大的人物在總統辦公室裏學著從……網上訂購東西。”(他當時是在訂購聖誕禮物。)20
阿爾·戈爾可能在推動因特網的誕生上沒起過多大作用,但他擔任副總統的時候確實已在使用因特網了。伊萊恩·卡瑪克說:“戈爾以前老愛因克林頓不會開電腦不會發電子郵件而取笑他。” 21裏昂·帕內塔解釋說,克林頓隻是“更鍾情於電話”。22而克林頓的朋友諸如約翰·愛默生要找這位前總統的話,他們“一般就直接電郵多恩·班德,他們經常一同旅行……“(克林頓)喜歡一拿起電話就和人們交流,他喜歡使用手機。” 23
一個月後,克林頓新交的博客朋友們盛讚他對“福克斯周日新聞”主播克裏斯·華萊士的激烈反擊——他們稱之為“反抗”。當華萊士暗示“9.11事件”的發生或多或少歸罪於克林頓在任期間的失職和打擊恐怖分子不力時,他那出離的憤怒、堅決不讓步的態度和激烈而犀利的語言,使他聽起來就像個寫博客的。
“當我們公布你將做客我們周日福克斯新聞節目的時候,”華萊士說,“我收到了很多觀眾的電子郵件。而且我不得不說,我感到很驚訝。有很多人要我問你這樣一個問題:在你貴為總統的時候,你為什麼沒進一步把本·拉登和基地組織消滅掉呢?有一本新書叫《陰影籠罩下的高塔》,我猜你已經讀過了。書中講到,就在1993年你將軍隊撤出索馬裏的時候,本·拉登曾說:‘我可算是見識到美國軍隊的脆弱、虛弱和懦弱啦!’後來就有了非洲大使館的爆炸事件和科爾號襲擊案……書中還說,在襲擊過後,本·拉登就將他的骨幹們分散到各地,因為他猜想會有反攻,但是後來卻沒見到(美方的)動靜。現在回顧起來事情確實是這樣吧。”
說到這兒,克林頓就火了:“所以你把福克斯的籌碼都壓在了這次作秀上,所以你就準備這些帶有點保守性的問題來抨擊我……至少我盡力了。這就是我和……那些正在抨擊我的右翼分子的不同。他們挖苦我的努力。他們本有八個月去做,但他們沒有做,而我做了。隻是我做了,卻失敗了而已。”他還針對那個一臉驚訝的儒雅主播華萊士說:“看你臉上那假惺惺的笑,你以為自己有多聰明?” 24
“我覺得,”其中一個博主說,“克林頓絕對看了博客……我感覺他對博客的閱讀讓他的反駁直擊要害。‘真夠勁。’”曾有博客說,為福克斯新聞效力的華萊士會讓所有左翼的博客變成讓觀眾憤怒並譴責的對象。25
一些細心觀察克林頓的人說,克林頓為華萊士的采訪做了充分的準備。他預先就想好了他這慷慨激昂的演說。“顯而易見,他等那個問題已經很久了。”裏昂·帕內塔說。26
也有人說,克林頓是真的被這個問題惹火了。他原本被告知的是,隻在克林頓全球倡議(CGI)大會閉幕時錄製對他的采訪,而且焦點鎖定的也是這位非常成功的嘉賓本身——集資75億美元。因此,他覺得是華萊士把這個問題強加給他。桑迪·伯格說,這根本就不是在提問,而是“質問,實際是在說‘怎麼能失敗呢?’……克林頓隻是覺得不能坐受其辱。” 27
克林頓是越來越不能忍受主流媒體乃至電視主持人們對他的苛刻。近兩年裏,尤其是他做完心髒搭橋手術後,記者們更多的是問他一些無關緊要的簡單問題,仿佛一個稍微尖銳點兒的問題就會讓他血壓上升而引發冠心病或中風。克林頓想要的是明星般的禮遇和阿諛逢迎的記者——就像當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基斯·歐爾伯曼就在采訪開始時遞給克林頓一張清單,說:“我這兒至少有八所學校等著你來演講呢。” 28
保守黨的評論員想借此挫挫克林頓的銳氣。約翰·保德哈萊茲就稱之為“巴伯的大發雷霆……小屏幕上十足討厭的勃然大怒。” 29還有些人說到,上一回克林頓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上發出責難,還是在他試圖遮蓋他和莫妮卡·萊溫斯基之間醜聞的時候。斯萊德·戈頓更將克林頓的狂怒歸結於他一貫的“極度反感任何形式的批評”。30
然而,人們對於這次交鋒的評價顯然還是褒大於貶。它鼓舞了克林頓的朋友和同僚們的士氣——羅伯特·托裏切利說,“這是今年注入民主黨內的第一劑興奮劑”,為不到七周後的中期選舉增加了底氣。31而共和黨智囊斯科特·裏德認為,這成為了民主黨在九月奪得眾參兩院的決定因素。“這是個草擬好的早有準備的事情……克林頓得讓民主黨行動起來。” 32
在伊萊恩·卡瑪克看來,克林頓反擊的正是時候。“我唯一不滿的就是,他原本就該一直這樣做,才不該去親吻老布什的臉。他早就該讓他們嚐嚐厲害了。” 33
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很多人都一致認為,華萊士和克林頓根本沒法比。康拉德·布萊克幹脆將他們之間的對決比做是“讓花栗鼠去對付泰國貓”。34
而湯姆·基恩則認為,克林頓所有的怒火都是源於他最在乎的事情——甚至比希拉裏即將成為總統還要重要,盡管兩者也是緊密相連——那就是他的一塊心病。“我覺得,他現在有個極度敏感的問題,也就是他的這塊心病……他根本就不想再聽到有人提及莫妮卡。” 35
“他現在就像個拉消防車的老馬,他一聽到那個鈴聲,就立馬跑過去。”保羅·格林伯格如此形容克林頓和他每次的競選活動。36
在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迫在眉睫之際,克林頓似乎走到哪裏都受歡迎。而他撇在身後的是2002年的債務——臭名昭著——和2004年的——聲名狼藉加身體不佳。有一位顧問開玩笑地說,2006年比爾·克林頓同時為幾個候選人競選,而他們都要贏。37
這一年,克林頓是從他的夥伴——國會議員拉姆·依曼紐爾那兒得到他的行軍令的。拉姆目前是伊利諾斯州的議員和眾議院民主黨競選委員會主席,他想要成為眾議院議長或美國總統。當這個狂熱自負的伊曼紐爾說民主黨會贏得那決定議院歸屬的15個席位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他。不過克林頓相信他,伊曼紐爾說他每天都和克林頓交談,如果說到克林頓在白宮裏最親近的人,那就是他了。38於是,不斷地有參加競選的候選人打電話給伊曼紐爾,他們花言巧語地說如果克林頓肯支持他們的競選,他們會為克林頓拉選票,但伊曼紐爾都斷然拒絕了。他和克林頓一樣,都是政治博弈裏的老手。伊曼紐爾甚至會仔細盤算選區政界裏最微小的細節,這顯出他比大部分政敵都要高明,因此,他經常會打敗那些對手。39
伊萊恩·卡瑪克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講師和阿爾·戈爾的高級政策顧問。她堅持認為某些民主黨人非常討厭克林頓,卻又不得不小心應付他。她斷言,克林頓也許會經常出席一些入場費昂貴的籌款活動,但絕不會出現在全國新聞報道的競爭激烈的露天集會現場。“原因是……他在那些還沒決定選票的選民中不受歡迎。也隻有民主黨還算喜歡他,但僅憑民主黨你是沒法在大選中獲勝的。”
有人向卡瑪克指出,雖然她特意提到那些候選者來離間他們和克林頓的關係,但克林頓確實是在為他們的競選而努力。不過她反駁說,克林頓才不是為這些候選者做電視宣傳,“他就跟那個有毒的迪克·切尼一樣……把我們潛在的選民都趕跑了。” 40
以上恐怕隻是卡瑪克一廂情願的想法,她仍然將布什的八年連任歸咎於克林頓。在選季的高峰期,記者約翰·布羅德和安妮·科恩布拉特曾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分析報告中寫到:“巴伯回來了……他在競選中依然保持風格。”他們不僅稱克林頓駁斥克裏斯·華萊士的那篇慷慨激昂的演說確實振奮了民主黨,還將克林頓描繪成“掌控一切的戰略家和發言人”。在選舉前一天,他們還稍帶誇張地說他在16個州露了40多次麵。41
這年11月,克林頓和他的那些博主新朋友一樣,支持內德·拉蒙特競選康涅狄格州的參議員。這位反戰的民主黨人在民主黨參議員的初選中戰勝了該州經驗老道的強硬派人物喬·立伯曼。但立伯曼轉而用獨立候選人的身份繼續參加競選,成為拉蒙特九月裏的頭號勁敵。而在初選中,克林頓在向希拉裏細心谘詢後,公然與激進派和博主們相悖,支持了立伯曼。
克林頓和立伯曼的友好關係還要追溯到他在耶魯大學學法律的時候,當時他支持的是立伯曼早期對康涅狄格州議員的競選。然而,1998年9月,立伯曼卻在參議院公開指責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不正當關係。為此,有人管立伯曼叫正統的猶太教徒,是“參議院的良知”,而其他人則覺得他惺惺作態,愛責罵別人。42
時任參議員的鮑勃·克裏認為,立伯曼在參議院的那番說教是為了解救克林頓,讓他免於彈劾,通過對總統進行一個小小的責罰來化解群眾的責難。克裏說:“總統本人在向我們公開致歉的時候,內容就和喬·立伯曼說的差不多。” 43可是,克林頓的一位好友、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史蒂夫·格羅斯曼卻說,這個公開指責“深深地”傷害了克林頓總統。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