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政治與信仰 (1)(1 / 2)

——在“呼喚複興”會議上的主題演講

2006年6月28日

(華盛頓特區)在一次由福音派教會組織的旨在消除貧困的名為“呼喚複興”的會議上,奧巴馬發表了此篇主題演講,以“政治與信仰的交點”作為演講的主題:

“我們隻需想象一下,如果林肯的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沒有談到‘主的審判’,或者金牧師‘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中沒有提到‘上帝所有的孩子’,那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正是他們這飽含真理的召喚,鼓舞無數人實現了看似無法實現的夢想,將我們的祖國引向了共同使命的懷抱。”

我很榮幸能得此機會參加由“呼喚複興”組織舉辦的“製定新美國盟約”會議。此前我曾得以看到了你們製定的《新美國盟約》,其中包括許多針對目前困擾我國已久的問題製定出的十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與舉措。因此,首先我想對大家表示祝賀,祝賀大家今天都就“美國的貧困和正義”這個問題做了許多精彩的主題報告,而且讓華盛頓政壇的領導者們聽過之後如坐針氈。

不過今天我卻想談一談宗教與政治的關聯,也許能提出一些我的見解,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分析過去幾年中我們耳聞的一些尖酸犀利的言論。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從《聖經》中我們就可以理解貧窮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充分讚揚並廣泛分發這一盟約;我們也可以和媒體交流,可以討論教會呼籲解決貧困和環境管理的問題,這都是我們所希望的。但除非我們解決了美國宗教社會和世俗社會之間時而存在的相互猜忌的問題,否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造成絲毫的影響。

我想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認為這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事實。你們當中也許有些人知道,在2004年我競選美國參議員時,我的競爭對手是一位名叫阿蘭·凱斯的先生。他深諳傑裏·福爾韋爾和帕特·羅伯遜[ 傑裏·福爾韋爾(Jerry Falwell)和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均為美國電視福音傳教人。前者發動了“道德多數派”(Moral Majority)運動,而後者發動了“基督教聯盟”(Christian Coalition)運動。他們對自己所認為的世俗生活中的墮落現象——無論是墮胎的合法化、同性戀者權利運動,還是禁止舉行學校祈禱活動——進行了回擊,將那些認為自己被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革命所排斥和壓製的社會成員召集到自己旗下,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風格的辭藻,將進步分子貼上“不道德”和“無神論”的標簽。

在競選進入後期的時候,凱斯先生曾經這樣說過:“耶穌基督不會支持巴拉克·奧巴馬。耶穌不會把票投給巴拉克·奧巴馬,因為他的言行舉止令耶穌都難以置信。耶穌絕不會像他那樣。”

耶穌基督不會把票投給巴拉克·奧巴馬。

現在,我的許多自由派支持者們都勸我不要太在意這句評論,盡可以完全忽略。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凱斯先生是個極端主義者,因此他的言論大可不必理會。由於當時我的支持率領先於他40%,所以這大概也是個不錯的建議。

然而,他們不會理解的是,我卻很在意凱斯先生,因為他對我所信仰的宗教,所信仰的主作出了評價,而且他發表的言論當中確有幾分屬實。

奧巴馬先生說,他是個基督徒。他聲稱如此,但他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在《聖經》中卻被稱做“大逆不道”。

奧巴馬先生說,他是個基督徒,但卻並不製止殘害無辜、神聖的生命。

那麼我的支持者們會讓我怎麼回答呢?我應該怎樣回應呢?我是不是應該說,僅從字麵意思上理解《聖經》是種愚蠢的行為?還是應該說,凱斯先生是羅馬天主教徒,應當不去理會教皇宣講的教義?

但這些我都不想說。最終在這場辯論中,我隻是以一種比較開放的方式予以回應。我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不能將自己的宗教觀點強加於別人,我要競選的是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而不是這個州的牧師。

不過凱斯先生含蓄地指責我不是個真正的基督教徒,這卻讓我感到煩惱不堪。其實,我自己也意識到作出的回應不能充分說明我的信仰在引導我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過,我明白,我的困惑絕對不是個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反映出了我們國家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宗教在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底如何。

一段時間以來,諸多學者和民意調查分析家們一直都在議論,我國的黨派之分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會發生劇烈的變化。的確如此,在當今美國白人之間,關於“黨派所屬”的最大分歧並不存在於男性和女性之間,或者所謂的“紅色州”居民和“藍色州”居民之間,而是存在於那些經常去教堂的人和不去教堂的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