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的精神遺產(1 / 3)

——在“羅伯特·肯尼迪人權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2005年11月16日

(華盛頓特區)奧巴馬在“羅伯特·肯尼迪[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1925—1968),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弟弟,1964年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1968年6月初,他剛贏得了民主黨加利福尼亞預選的勝利,便在洛杉磯一家旅館內遭到槍擊而死亡。

]人權獎”的頒獎儀式上發表了此篇演講,以“羅伯特·肯尼迪時代後期的理想主義”作為演講主題:

“這是一種理想主義,一種並非建立於強硬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的理想主義。的確,他相信政府可以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推動力,但並不是唯一的推動力。他不相信官僚主義,深知變革隻能在一個自由社會中、追隨自由民眾的意願才能得以進行,明白變革不僅源自於新型計劃和項目,而且還來自於創新的思想。”

謝謝諸位!今天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裏……

我懷著無比謙恭的心情來到這裏。鮑比·肯尼迪[ 鮑比是羅伯特·肯尼迪的昵稱。

]離世那年,我隻有七歲。對於在座許多熟識他的人們來說,他是一位兄弟,一個丈夫,一位父親,一個摯友。

然而對於我來說,他通常隻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能現在在國會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與我有著相同的感受,認為他距離我們很遙遠。因為當鮑比·肯尼迪去世時,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甚至都還沒有來到人世。不過有意思的是,當你穿過國會一間間的辦公室時,肯尼迪的照片、演講詞或是紀念他生平的其他物品都隨處可見。

原因是什麼呢?雖然他從未當過美國總統,隻當了三年的司法部長、三年半的紐約州參議員,但為何直到今天,他的精神依然感召著我們,他的言語依舊鼓舞著我們之間的討論,他的思想仍然激勵著我國政壇前進,而他依舊號召我們要盡可能讓這殘酷無情的世界中的生活變得快樂愉悅呢?

顯而易見,這與他個人的非凡魅力和優秀的口才不無關係。這種卓越的能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擁有的,但在肯尼迪家族中卻屢見不鮮。他用一個簡單的短語或一句簡短的話,就可以概括總結我們這個地球上最多元化的國家的所有希望和夢想,甚至還可以激勵那些對美國生活最漠不關心的旁觀者們。

還有部分原因源於他的年輕活力——無論是他的年齡還是心態。這使得,即使約翰[ 這裏指的是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

]被刺殺了,即使我們失去了金牧師,我們依然有理由敢於夢想,因為依然有一位活力四射的肯尼迪家族成員讓我們再次充滿希望。

但除卻他的個人特質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

在這個城市充滿隔閡的有限範圍內,在政治上使用“小球戰術”簡直是易如反掌。這樣一來,在黨派僵局和二十四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話題之間,在精心設計的談論內容以及對於戰爭、貧困、絕望和違法亂紀這些能夠牽動人的神經卻沒有實質性內容的關注中,這些問題都變成了需要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有待解決的危機,變成了周末棒球秀中爭奪可以得分的籌碼,而不是讓人們達成共識,尋求和解的基點。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不再努力爭取可能會實現的夢想,而是委曲求全,接受最有可能發生的現實。

這就是華盛頓的狀況。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其他城市的某個地方,有些家庭的孩子正饑腸轆轆,而就在幾個街區外,另外一個家庭的孩子卻剛剛吃飽喝足;在某個地方,有一位颶風中的幸存者正尋找安身之處,為自己的女兒尋找就讀學校,而在另外一個地方,一個隻有十二歲的孩子被持槍凶手槍殺,而凶手曾經是他在幼兒園的玩伴——同時,在伊拉克提克裏特的街道上,又有一對父母失去了他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