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帶兵有道獨辟蹊徑(5)(3 / 3)

10.虛實交用,求穩慎還需救奇變

用奇兵比用正兵好,老子就說要“以奇用兵”,奇兵的優點是隱蔽,出奇不意,變幻莫測,但有時也要用正兵,威風凜凜,氣吞山河,使敵不敢進犯。《老子》雲:“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大意是說,我不敢先發進攻,而是采取守勢;不敢冒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雖然有奮臂進擊,卻像沒有手臂可舉;雖然可以牽製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以牽製;雖然手持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

老子的這一思想對曾國藩影響很大,成為他攻防戰守的主要理論基礎。他說,“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那麼何為主,何為客?何為奇,為何正?這主客奇正有什麼奧妙,又是如何體現的呢?曾國藩說:

守城者為主,攻者為客。守營壘者為主,攻者為客。中途相遇,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者為客。兩軍相持,先呐喊放槍者為客,後呐喊放槍者為主。兩人持矛相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為客,後動手即格開而即戳者為主。

這種戰略戰術核心思想就是要以退為進,不輕易出擊,保存實力,後發製人。在鹹豐九年二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間排隊迎敵為正兵,左右兩旁抄出為奇兵。屯宿重兵、堅紮老營與賊相持者為正兵,分出遊兵,飄忽無常,伺隙狙擊者為奇兵。意有專向、吾所恃以禦寇者為正兵,多張疑陣、示人以不可測者為奇兵。旌旗鮮明,使敵不敢犯者為正兵,羸馬疲卒、偃旗息鼓、本強而故示以弱者為奇兵。建旗鳴鼓、屹然不輕動者為正兵,佯敗佯退、設伏而誘敵者為奇兵。

什麼時候為主,什麼時候為客,什麼時候用正兵,什麼時候用奇兵,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曾國藩說:“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能一一區別之,則於用兵之道思過半矣。”可見“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這才是用兵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境界。

曾國藩說:“行軍本非餘之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大直。”“平、直”二字,可以說概括了曾國藩戰略戰術思想的特點。但是,平直不等於用兵呆拙。曾國藩在極主穩慎的同時,也很注意機動靈活,講求變化多端。他指示下屬說:“兵事喜詐而惡直也。”“古人用兵,最重‘變化不測’四字。”又說:“行兵最貴機局生活。”“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能一一區別之,則於用兵之道思過半矣!”關於穩慎與靈活的關係,曾國藩在一副箴弟聯中說得很明白: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穩慎與變化,有先後之序;精到與簡捷,須同時並求;這就是曾國藩的戰略原則的總的要求。

為了力求機局多變,曾國藩提出了“虛虛實實”之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