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當沃爾斯利的艦隊在兩塊殖民地海岸線不遠之外路過的時候,兩位指揮官絲毫不為這近在咫尺的英軍而擔憂,他們擔心的是如何麵對許久之後必然到來的登陸戰。
國防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給兩位將領下達的指示是:以保存實力為第一要求,如果英軍勢力過於強大,那麼準許兩人撤出殖民地首府轉向內陸進行遊擊作戰,殖民地上的華人殖民城市無需抵抗,可以投降英軍避免傷亡。
這命令無疑帶有明顯的李慕菲的風格,與華人歌頌寧死不降的傳統截然相反,李慕菲是出於避免做無謂犧牲的考慮做出這樣的決定的,但兩位殖民軍團將領,卻誤以為這是校長的激將法,反倒堅定了兩人據城死守的決心,這是李慕菲始料未及的。
既然決定不能讓校長丟臉,要堅守到底,兩人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南非與英國之間彌漫開一股火藥味的時候就開始囤積物資鞏固城防。
通過電報和無線電,兩位指揮官也密切關注著南非的戰事,南非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讓兩人歡欣鼓舞,但身在國內的同學和同事們的輝煌戰績也讓兩人羨慕。
處境相同的兩位指揮官借助電波保持著聯係,在做好抗擊登陸作戰和守城的準備之後,兩人都覺得應當改變眼下無所事事的狀態,既然校長透露了命令兩隻殖民軍團進入內陸的意圖,那麼我們為何不可領會並貫徹呢?
幾內亞的東北方(現在的馬裏共和國)曾是強大一時的黑人王國--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帶,但在這個帝國被摩洛哥滅亡之後,這片土地便陷入了權力真空,因為地處內陸,西方殖民地的髒手暫時還沒有伸到這裏,陳明雨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這裏。
加蓬的南邊是法國控製的剛果,北邊是德國的殖民地喀麥隆,但是這兩個歐洲殖民國家占據剛果和喀麥隆的時間並不長,德國俾斯麥的工作重心放在歐洲,法國在剛果則忙於和比利時爭搶剛果盆地,無暇北顧。
1884柏林條約將剛果盆地初步平分給法國比利時兩國,但又規定,剛果盆地以外的剛果地區,按照有效控製的原則來決定其歸屬,這是俾斯麥和李慕菲兩人心照不宣地製定的造成比利時和法國矛盾的條約,目的就是將法國的注意力牽製在剛果殖民地,目前看來這個目的達到了,法國人為了及早控製剛果的鑽石礦,正在往剛果南方傾斜大部分殖民力量。
根據1884年柏林會議的簽署的國際條約,沒有固定居民點無法有效控製的非洲內陸地區不得算作正式殖民地,按照這個標準,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勢力都還沒有擴張到剛果和喀麥隆的內陸地區。
在這兩塊殖民地之間留了一條小小的空白地帶,穿過這條狹長無主之地,便可進入到非洲地理位置的中心地帶(今中非共和國),這也是一片西方殖民地尚未染指的權力真空,法國曾在1884年之前短暫試圖控製此處,但柏林會議之後,便熱衷於在剛果盆地與比利時的競賽了。
在幾內亞和加蓬附近,各自擁有五千人兵力的陳明雨和趙敢的殖民軍團便是最大的軍事存在,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東北方---馬裏和中非。(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