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八千名英軍被包圍在三姐妹鎮以北,沃爾斯利上將竭盡所能地試圖解圍,但希望渺茫,出於種種考慮,得知此事的英軍高層---包括總司令部和情報部---並沒有將這最新的戰局透露給媒體,而是做了嚴密的工作,封鎖了這個消息,他們還寄希望於沃爾斯利上將能夠打開包圍圈解救被圍的英軍。隨著時間的推移,解圍已經無望,沃爾斯利上將索性為國內發去電報承認失敗,頑固的英軍高層至此才不得不確信,在南非大地上,他們又遭到了新一次的慘敗。
10月22日,噩耗終於傳來,包圍圈之內的英軍經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肉體壓力(他們已經斷絕補給三天了),在指揮官的帶領下,宣布投降,一萬八千名英軍全部成為南非的戰俘,至此,南非總參謀部為了一戰而畢全功而發動的這次戰役終於有了一個不難麼圓滿的結局,原本渴望消滅五萬英軍,卻隻得到了一萬八千俘虜,這樣的結果苦澀得讓總參謀部眾人難以下咽,但對不知內情的南非民眾來說,這依然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戰爭還在繼續,但對南非來說,西線的全部兵力都已暴露,再想找到一個這樣的,能夠將包括遠征軍總司令在內的眾多英軍包圍其中的好機會已不可得。深知這一點的總參謀部眾人想起包圍戰時發生的亨伯特事件,無不對對民團的不聽指揮深惡痛絕。
亨伯特本人按照總參謀部的命令,在率領著民團撤回漢諾威進行休整之後不久,便接到了南非法院的一張傳票,有人指稱他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罪,法院要求他出庭問訊,亨伯特知道,該來的總會來,他坦然地踏上了回首都比勒陀利亞的路。
---
英軍方麵,西線的沃爾斯利上將黯然撤回了三姐妹鎮,與對麵的十萬以上的南非軍隊相比,他的兵力少得可憐,能夠保住三姐妹鎮已經是萬幸了,對裏士滿和西維多利亞的解圍已經成為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他現在隻有堅守三姐妹鎮,靜待開普敦和海外的援軍抵達。
大英帝國在南非戰爭上的處境如同過山車一般急轉直下,驚險而且刺激,無論是遠在英倫三島的政治家還是身在南非荒野上的小兵都絕不會喜歡這種經曆,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中,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好像還沒有這樣被人打得灰頭土臉過。
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彼此之間的關係無非是明爭暗鬥,但在這次戰爭中,他們的立場倒是出乎意料的一致,都暗自希望倫敦吃個大虧,畢竟,這幾十年來,傲慢的英國人以自己的意誌主宰這個世界,試圖把地球改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四處開戰,幾乎把列強得罪光了,看到英國的慘敗,各個歐洲強國都是心中暗爽,像荷蘭這樣與英國關係一向不和的國家更是公開聲援並慶祝南非的布爾同胞取得的輝煌勝利。
這段時日,倫敦的外交官乃至一些身在歐陸的英國人都遭到了所在國居民明裏暗裏的挪揄和嘲笑,對於歐洲各國之間彌漫的這種幸災樂禍的情緒,氣急敗壞的英國人一麵在主要報紙媒體上大造輿論,宣傳這隻是暫時的失敗,女王陛下的軍隊終將像在緬甸、埃及、加納這些地方一樣取得戰事的勝利,一麵暗中加快了援軍調往南非的速度。
不過,大部分歐洲國家還是抱著坐山觀虎鬥的主意的,除了對英國人言語上的嘲笑和對國內支援南非的民間活動睜一眼閉一眼之外,掌管著歐洲各大強國的政治家們,基本上還是不會對南非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援助,沒錯,南非人打得很英勇,他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可這又怎麼樣?
英國的國力依然傲視群雄,在歐洲人眼中,南非的抗爭不過是延長了這個國家短暫的壽命而已,沒有人會真的以為南非會勝利,政治是冷酷無情的,歐洲的大人物們信奉的是叢林法則,他們也不會對這個英勇抗擊侵略的國家報以絲毫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