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征服納塔利亞(3 / 3)

同一日,從德班增援的八千國防軍南下進入納塔利亞境內,一部分繼續南下增援前線的雷風行主力部隊,一部分與攻克彼得馬裏茨堡的國防軍彙合,轉向西北,加入到對萊迪史密斯的圍攻之中。

---

就這樣,人剛剛抵達開普敦,在南非遠征軍總司令的位子上還沒坐熱乎的沃爾斯利上將短短兩天就接二連三地接到了東線不利的消息,尤其是納塔爾殖民地的丟失,意味著英軍高層原本製定的東線進攻,西線防禦的戰略計劃已經名存實亡,淪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笑料。

這就是無能的英國高層為沃爾斯利將軍留下的爛攤子!更令人鬱悶的是,沃爾斯利在收拾這個爛攤子的同時,還要承擔其戰事失敗的責任,而這本來跟他毫無關係。對他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他不會像科利將軍一樣成為戰事失敗的替罪羊,被可恥地解決一切軍職。

身為此時英軍高級將領中,為數不多的有理智的將軍,麵對如此不利的局勢,他不得不自己動手修改這幫腦滿腸肥的蠢貨留下的破爛計劃:東線是肯定要放棄了---即使不放棄也不可能了,形勢比人強啊!

原本製定的中線防禦的計劃應該繼續執行,中路的英軍兵力不足,從西線運送部隊到中路,並從東倫敦那裏進攻納塔利亞的話,不但耽誤時間,還白白浪費力氣,在西線造成的英軍兵力空虛還會被南非軍隊乘勢而入,重蹈科利兵敗的覆轍。

此外在伊麗莎白港北上進攻南非奧蘭治省的話,要經過從巴蘇陀蘭延伸而出的中央山脈,非常不利於進攻,卻有利於防守一方,而同樣,英國在此處防守北麵南下的南非民團也可以以逸待勞,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南非和英國雙方戰爭初期在中線一帶都未采取大的舉動。

沃爾斯利將軍將主攻的方向放在了西線,此地的民團部隊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從開普敦調往三姐妹鎮與其對峙的英軍數量同樣不少,被包圍的裏士滿和西維多利亞兩座小城同樣可以分散南非民團的兵力,此外,與沃爾斯利將軍同期抵達南非的英國船隊還帶來了接近兩萬的本土援軍,可以作為生力軍投入戰鬥。英國軍隊在正麵戰線上的兵力並不輸於南非民團。

從科利將軍的陳述中,沃爾斯利得知,英軍在野外遭遇戰中的表現極其差勁,兩軍相遇被悶頭臭揍一頓的往往是英軍,這很大程度上因為遠途調來的英軍對此地環境不熟,外加情報閉塞的緣故,這些弱點一時很難克服,但沃爾斯利認為,集結大量英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沿著鐵路線和道路向北緩慢推進的戰術應該可以取得一定的結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和分析,沃爾斯利將軍初步拿出了自己對於這場戰事的應對之策。他命令,中線坐鎮伊麗莎白港的約翰.佛倫奇中將依然維持其原來的戰略方針,采取守勢,要牢牢守住東開普殖民地。

西線方麵,開普敦的英軍除留下一部分駐守英軍(主要是防範城內的華人和布爾人)之外,開往東北方的三姐妹鎮前線,他同時還將殖民地境內的裝甲列車收集起來,統一調用。

而他本人更是離開了開普敦的指揮部,親自趕往了三姐妹鎮。

12日一早,五個旅兩萬人的英軍按照沃爾斯利將軍此前定下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方針,圍繞著後方調來的裝甲列車,沿著開普敦至布隆方丹的鐵路線,離開了三姐妹鎮,向著北麵的裏士滿而去。(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