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人對黑人的態度最為保守極端,這場戰爭中,他們甚至打算在國會推動一項議案,規定如果在戰爭中抓到黑人戰俘一律就地處決,最終在對待黑人態度相對溫和的華人們的反對之下未獲通過。
而英國人的態度恰好與布爾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不但不反對黑人參與雙方的戰爭,反而大力支持黑人加入自己的軍隊,也因此在戰爭中吸收了不少敵視布爾人的黑人加入了英軍,為其跑前跑後,不過總體來說,黑人們對於戰爭的影響力還算不上舉足輕重。
乍一看似乎會被英國佬的態度所迷惑,覺得英國人果然夠紳士,多開明多尊重黑人啊!但事實上,英國人不過是利用了黑人對布爾人的敵視態度,讓他們當炮灰而已,他們對黑人的真實心態從下麵的話就可見一斑。
這段話是李慕菲在陳羽青家中一本藏書上發現的,說是藏書,其實不過是英國小學的地理課本,陳羽青身為南非教育之父確實是名至實歸的,他很看重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因此世界主要國家的課本他都會想辦法搞來參考參考。
那本課本上有介紹巴蘇陀蘭黑人的一段課文,說他們是“南非附近黑人中最有智慧的,非常聰明開化”,這樣的讚譽實在是難能可貴了,然而接下來又評價道:“....經過足夠的教育和訓練之後,他們可以勝任殖民地郵差和保安之類的工作。.....”
原來如此!黑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以勝任的工作不過是郵差和保安之類跑腿出力的活計,至於殖民地真正的管理者,當然必須得是白人咯!
英國人骨子裏那種白人至上的觀點就在這樣的字裏行間之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這一點上,他們表現得還不如布爾人,南非的布爾人經過和華人數十年來的相處,已經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除了白人之外,至少還有華人和他們一樣優秀,不,甚至要超過他們。
不管怎麼說,在華人將軍雷風行統帥下的一萬兩千國防軍在三日之內橫掃納塔利亞境內,這次幹淨利落的征服被南非國內稱之為“納塔利亞大行軍”,納塔利亞南部殘餘的英軍不到四千人,又沒有北麵德班和萊迪史密斯那樣堅固的要塞,散布在各個人煙稀少的小城之中各自為戰,雷風行的軍隊幾乎是以行軍速度迅速地將戰線向前推進,負隅頑抗的英軍部隊像潮水般被吞沒,經曆了德班一戰之後,南非的這支部隊已經漸趨成熟,國防軍的強大戰鬥力在這次的“納塔利亞大行軍”和其後攻克萊迪史密斯一戰之中才真正體現出來。
9日傍晚,雷風行軍團前鋒部隊已經推進到了東倫敦北麵的姆巴謝河,與如臨大敵的英國中路部隊隔河對峙,而南非國防軍右翼的先頭部隊一個團在巴蘇陀蘭西南的小城萊迪格雷與此地的南非民團勝利彙合,南非中路和東路的軍隊終於勝利會師。
刨除萊迪史密斯和彼得馬裏茨堡依然頑抗的英軍之外,英國整個納塔爾殖民地全部落入南非的控製,雖然還未肅清這兩個地方的英軍,但共和國政府迫不及待地宣布,南非已經光複了納塔爾殖民地,並將其名字改回為納塔利亞,正式劃為共和國的一個行省。
至此,南非共和國已經擁有了七個行省(奧蘭治、德蘭士瓦、納塔利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讚比亞、馬拉維)和兩個殖民地(加蓬、幾內亞)。
11日,圍攻彼得馬裏茨堡的南非國防軍攻破了這個英國在納塔爾殖民地最堅固的要塞,兩千英國守軍陣亡700餘人,其餘的全數成為階下囚,國防軍方麵傷亡500餘人,在彼得馬裏茨堡陷落之後,英國在東倫敦以北的廣大土地已經全部被南非占領,僅僅剩下了懷特將軍和其部隊困守的萊迪史密斯一座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