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利亞重回南非懷抱!新一期的《南非日報》頭版頭條打出了這樣的標題,共和國國內的各家報紙也全都使用了類似的新聞作為報麵上最醒目的內容,據相關人士統計,10日這一天,南非國內的報紙銷量激增30%,而不久前刊登收複德班港新聞的那一日的報紙銷量同樣也有大幅增長。
總體來說,戰爭爆發之後,業績不但沒有下滑,反而有大幅增長的各行各業中名列前茅的就有報業,無數原來不買報紙的人突然開始關心起國家大事來,許多南非老百姓這才發現報紙這種新生事物的好處,後世的曆史學家們在回顧這場戰爭時一致同意,戰爭為報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而南非共和國的教育推廣和工業發展又造就了數量眾多的識字的中產階級,這是報業成長的肥沃土壤,在這個南非報紙出版行業飛速發展壯大的時期,以《南非日報》為代表的南非本土報紙迅速成長為銷量巨大世界知名的大報。
僅僅在總參謀部,南非日報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大批的忠實讀者,其中有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李慕菲和楚清臣,自從7日之後,總參謀長便默不作聲地每日都買起了南非日報,雖然依然嘴硬地堅持自己對記者惡劣的觀感,說什麼要對報紙的新聞做一下審查,但顯然他已經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個新生事物。
而李慕菲每日來到總參謀部之後,也習慣性地先到楚清臣的桌上看看有沒有當日的南非日報,如果有,就老實不客氣地拿起來,然後故作看不見一邊的楚清臣,心安理得地找到一旁的沙發,坐下去舒舒服服地看起報紙來。
看了幾日之後,就連在國會鍛煉得臉皮有一定厚度的李慕菲也不好意思起來,主動提出和楚清臣分擔買報紙的費用,對楚清臣的薪水來說,一份報紙並不貴,對總參謀部的日常開支來說也是可以忽略的小錢,不過南非日報是一家綜合性報紙,根本不能夠以辦公支出的名義由總參謀部付錢,兩個人都是嚴於律己的人,這樣假公濟私的事情可做不出來,從那以後,總參謀部的參謀們每天都有南非日報看了,而且這報紙還是李慕菲和楚清臣掏錢買的,許多參謀日後都津津樂道於“校長和參謀長買的報紙,我看了一年多”諸如此類的話題。
這一天,在《納塔利亞重回南非懷抱,當地居民夾道歡迎國防軍》的大標題之下,配著一張巨大的題頭照片,數千名納塔爾殖民地的布爾裔居民夾道歡迎列隊入城的南非國防軍,圖片說明是“納塔利亞小城金斯科利的居民熱烈歡迎國防軍入城”,李慕菲不禁感慨南非日報確實有未來的大報相,至少這新聞報道方麵的手法已經爐火純青了,足以和此時的泰晤士報,日後的CNN、BBC等世界知名媒體的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手腕相提並論了。
為何如此說呢?別人或許不清楚,李慕菲可是心知肚明,納塔爾殖民地,是英國人吞並了布爾人建立的納塔利亞共和國之後,改的名字,這片土地最初是由布爾人進行開發的,而且早在南非華人由開普敦遷移出來之前就已經落入英國人手中,因此納塔爾殖民地上的華人數量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聽起來這片土地無論是在英國人占領前後其主人都是白人,不過事實上,這片土地上人數最多的是本地的土著---祖魯人,他們的人口達到了八十萬,布爾人是五萬,英國人則隻有三萬,對於數量眾多的祖魯黑人來說,這片土地是英國人統治下的納塔爾還是南非統治下的納塔利亞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用漠然的目光注視著異族的軍隊來來去去,如果南非日報的記者肯將鏡頭對準那些黑人,則報紙上的新聞肯定要改一改名字了。
嚴格說來,這樣的標題也無可厚非,在這片土地上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民族(華人、英國人、布爾人)看來,黑人都是可以忽視的一群人,納塔利亞地位如何,自然要問生活在其上的布爾人和英國人的意見,考慮到雙方人口的比例,可以確定地說,納塔利亞的民意(指的是排除黑人之外的民意)是希望和南非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