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顏真卿:唐代傑出的書法家(2 / 2)

顏真卿的一生,政名和書法名氣一樣顯赫,在政史和書法史中他都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和宗師。他的一生,一半是在沙場、在朝廷的錯綜鬥爭中度過的。他把全部忠心獻給了唐王朝,真正做了一位忠貞清廉的大臣。而另一半是在書齋中度過的,他鑽研藝術、文學,酷愛書法,這是他一方寧靜的天地。他又自強不息地走向一代書法家的峰巔。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藝術生命力最強、影響最深、使後世書法家受教益最大者,莫過於王羲之和顏真卿。“顏體”出現於唐代,成為一麵楷書書法藝術的旗幟,他的影響之廣甚至超過了王羲之,因為“顏體”更能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初寫顏字的人要比寫王字的多。在深度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受到顏書的影響,唐代晚期的柳公權得“顏體”精髓,而使唐代楷書書法藝術達到另一高度。宋代四大書家的蘇軾、黃庭堅、蔡襄、米芾都深受顏書的影響。宋代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後,在印刷體中多采用顏體,宋時刻本的字體多仿顏體,可見顏書在當時風行一時。元代的幾位書法大家,如趙子昂、鮮於樞等人也都學過“顏體”。明清的許多書家以學“顏體”為入門者不在少數。顏真卿謝世已1200多年,“顏體”的藝術風範猶存,影響了幾乎所有後代書家,這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史學家範文瀾說到唐書,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書中領略個中滋味。情融於藝,藝才生魂,曆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這一準則。

顏真卿一向喜歡結交有學問的讀書人。他在湖州與張誌和的結識,曆來被傳為佳話。張誌和是金華人,學問淵博,能詩善畫,曾經做過官,後來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又號元真子。大曆九年(774年),顏真卿請他到湖州來做客。拿了一卷絹請他作畫,張誌和提起筆來很快就畫好了一幅山水畫,旁觀的人對他的藝術才能都非常欽佩。張誌和、顏真卿還和賓客們在一起飲酒、作詩詞,寫了幾十首《漁歌子》。張誌和的歌詞流傳了下來,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愛的一首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看到張誌和坐的漁船又小又破,就替他換了一條新的。張誌和回去後,顏真卿很想念他,寫了一篇《浪跡先生元真子張誌和碑銘》記述他的事跡,還勸勉他不要在煙波江上終老一生,應該出來好好地幹一番事業。

總之,顏真卿其人其書都是後人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