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書法家懷素,俗姓錢,湖南零陵人。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所謂“醉素”,緣由這位出家人嗜酒成性,醉後“萆聖欲成狂便發”,敢從破體變風姿,字字筆走龍蛇,“風驟雨旋”,筆下氣勢磅礴,著實給人以“劍氣淩雲”的豪邁感。懷素的草書用筆圓勁,“使轉如環”,所學對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長輩、再傳弟子,甚至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中也能穎悟筆法,此種精神,正是這位大書家成大器的奧秘所在。
據《高僧傳》記載,懷素的曾祖父錢嶽,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懷素的伯祖父釋惠融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學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可以亂真,所以後來鄉中稱他們為“大錢師,小錢師”。懷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聰明好學,做事少年老成,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他的父母聽說後極為驚慌,百般阻撓,終於說不過他,讓他進入了佛門。當了和尚後,他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
。
懷素很小就學習書法,因為家裏窮,買不起紙,隻好在寺裏的牆上、衣帛上、器皿上練字。他還在故裏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剪其葉以供揮灑。後來又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寫了擦,擦了寫,以致把盤、板都寫穿了。正是因為懷素“棄筆成塚,盤板皆穿”的勤學苦練精神,後人才評價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懷素草書的名氣,在青少年時代已經遠近聞名。當時有位朱逵處士,聽說少年和尚草書有名,特從遠處趕來衡陽,拜訪懷素,並贈詩道:“衡陽客舍來相訪,連飲百杯神轉王。”
“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怪狀崩騰若轉蓬,飛絲曆亂如回風。……於今年少尚如此,曆睹遠代無倫比……”永州太守王邕也親自登堂拜望懷素,並贈詩道賀。
懷素不光擅長書法,還會作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由於他才華橫溢,留下了不少士林佳話。
唐肅宗乾元二年,懷素22歲。這年李白已59歲,在巫峽遇赦後,從長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遊洞庭瀟湘一帶時,被懷素找到求詩,兩人於是成為忘年之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奮,當即寫了一首《草書歌行》讚揚他:“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寸寸隻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人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這使懷素大為高興。
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雲,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雲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雲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李白詩句。一會兒這些積雲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雲塊,雲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雲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雲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這時候他恍然想起一個“悟”字,我何嚐不可把這些夏雲隨風的變化運用於狂草之中呢!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衝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萆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萆風貌。
與張旭一樣,懷素在看了公孫劍器舞後,大受啟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複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因此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懷素40歲至京兆,向顏真卿求教筆法,並請作序以“冠諸篇首”。懷素是通過顏氏而學到張旭筆法的。張旭曾舉出“十二筆意”授給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懷素,又問懷素道:“你的草書除了老師傳授外,自己有否獲得感受?”懷素道:“貧僧有一天傍晚,曾長時間地觀察夏雲的姿態。我發現雲朵隨著風勢的轉化而變化莫測,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龍翻騰,或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或如大鵬展翅,平原走馬,不勝枚舉,美妙無窮。”顏真卿說:“你的‘夏雲多奇峰’的體會,是我聞所未聞的,增加我的見識,‘草聖’的淵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後繼有人了。
”
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去夏帖》、《貧道帖》、《逐鹿帖》、《酒狂帖》、《食魚帖》、《客舍帖》、《別本六帖》、《藏真帖》、《七帖》、《高座帖》、《北亭草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