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時,民間流傳有一句話,叫“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左相和右相都是唐朝高宗李治朝廷的宰相。左相薑恪是戰場上屢立功勞的武將;右相閻立本,是才能出眾、赫赫有名的大畫家。
不過他也有苦惱的事,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共遊春苑,這天陽光明媚,雜花竹樹,燦爛如錦,珍禽異鳥浮遊在綠水清波上。太宗便傳畫師閻立本前來對景寫生,描繪春光入畫圖。閻立本帶著紙張畫具,伏在春苑池水邊,邊看邊畫,細繪精描。他作畫有個習慣,喜歡用嘴舔筆,情不自禁,也不管是黑是顏色,都在嘴裏舔一舔,或在身上揩一揩,弄得全身黑一塊、紅一塊,青橙黃綠紫,色彩斑斕,眾人捧腹大笑。閻立本滿頭是汗,狼狽不堪,覺得受到奇恥大辱,回到家裏,盛怒之下,訓誡兒子:“我讀書不比人少,官也不比人小,卻要供人伺役驅使,被人嘲笑,以後千萬別像你父親愛畫畫,免得受辱。”當然這不過是一時的氣話,實際上他是熱愛繪畫的,並且是認真學習和創作的。他在荊州,去看南北朝時期張僧繇的壁畫,第一次有些不服氣,覺得不過徒有虛名;第二次細看便認為名不虛傳,是近代好手;第三次越來越覺得好,甚至睡在下麵不肯走了。可見他學習前人的畫不是盲目崇拜,而是能虛心學習的。
閻立本是今陝西臨潼人。曾經擔任過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他的父親閻毗長於繪畫、工藝、建築,兄閻立德也長於書畫、工藝、建築。閻立本自小就深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長大後承其家學,尤長於繪畫。閻立本擅長畫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而以人物肖像畫最著名。他最初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做畫師,留下了描繪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學士圖》,又有淩煙閣壁上的長孫無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等。杜甫在《丹青引》中有“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的詩句形容其所畫人物之生動傳神。此外,他還畫過《外國圖》、《永徽朝臣圖》(高宗時的大臣)、《昭陵列像圖》。由此可見,閻立本的作品是對唐代偉大政治事業的頌歌。他的作品保留到現在的有《曆代帝王圖卷》,這是古代畫家企圖表現性格特點的重要作品。
這一畫卷共包含了十三個帝王的肖像:前漢昭文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劉備、吳主孫權、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蓓、陳宣帝頊、陳廢帝伯宗、陳後主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其中前六人距閻立本時代較遠,後七人則較近。陳叔寶及楊堅父子等人,閻立本都有可能親自會見過,宇文邕雖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較早,恐未及見,但對他的了解可能是較真實具體的。閻立本成功地刻畫了帝王們的個人性格。畫中不僅表現了畫家對他們的了解,並且表現了畫家對於他們的評價。
閻立本是從擁護統一、讚美穩固的政權的立場出發描寫這些帝王,這一立場是符合初唐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曆史要求的。閻立本對於曹丕、司馬炎、宇文邕、楊堅等統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統一的趨勢的帝王,除了表現出他們的個人特點外,也表現了他們共有的一種莊嚴氣概。而陳叔寶是所謂亡國之君,閻立本則處理成以袖掩口的委瑣之態以表示對他的蔑視。至於偏安江南的其他陳朝的帝王們就都缺少英雄氣概,但江南的陳蓓是一個建立基業的帝王,陳頊是一個縱容政治敗壞而無辦法的帝王,兩人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於曆史上的帝王們作為曆史發展的一個偶然性因素,個人的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是體現著曆史發展的,而經他們之手所實現的統一與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形勢對於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閻立本對他們的描繪聯係著他們在政治上的作為,也就是通過了個人的性格刻畫而企圖實現概括廣闊生活的目的,這樣的創作是從人物肖像畫的最高要求出發的。《曆代帝王圖卷》的這一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新水平,在古代繪畫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地位。
《步輦圖》是閻立本傳世的另一重要作品,描寫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會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的重大曆史事件。對唐太宗、祿東讚等人的形象刻畫頗為傳神,氣氛隆重而融洽。
歌頌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記錄了漢、蕃兩族的友好關係。
《蕭翼賺蘭亭圖》也被認為是閻立本的作品。這幅畫在人物造型、衣褶和線紋的運用上都顯示出唐代較早的風格。畫麵上是一個士人和一個老和尚正在對坐談話,旁邊有和尚侍立,並有侍者在備茶。蕭翼奉唐太宗李世民主命去訪辯才和尚,用哄騙的方法得到了王羲之的書法名跡,故事中恰也有這幾個類似的人物,所以這幅畫便被認為是此內容。這幅畫的人物關係自然,特別是侍立的和尚的不愉快的表情很生動,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人物畫在描寫生活方麵所達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