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隋朝因曆史短暫和後來唐朝的空前盛大而被一般的人們認為在各方麵似無建樹。其實,隋朝除了開鑿大運河這樣的壯舉外,文化藝術也是高度發展的。比如音樂、舞蹈等,為盛唐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這裏,我們介紹一位鮮為人知的大音樂家,他就是卓越的演奏家兼樂理家--萬寶常。
對於這位尊敬的藝術家,除了少數研究中國音樂史的專門學者以外,恐怕連知曉其名字的人都不會太多,而那些少數研究音樂史的學者們,對於他的生平事跡與學術技藝可能也沒有細心地搜尋過。因此,在談到隋朝文化藝術時,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幾近埋沒的藝術家作一些介紹,以澄清人們對隋朝曆史文化不正確的認識。
記載萬寶常的生平事跡,資料最為豐富的是《隋書》。《隋書》的編纂者魏徵、長孫無忌、顏師古、孔穎達、李淳風諸人,在《藝術傳》中為萬寶常立了傳,又在《樂誌》和《律曆誌》中記敘了他學藝的情況。後來,李延壽在《北史·藝術傳》也轉錄了《隋書》的內容。不論怎樣,上述的諸位學者,對有才華但遭遇坎坷的萬寶常還是抱有深深的同情與真誠的敬意,這些在我們讀萬寶常的本傳時是能體驗出來的。
根據本傳提供的材料,再參照其他史料,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萬寶常的有關情況。萬寶常生於南朝的梁末,與他父親萬大通的上司、梁末的大將王琳是同鄉人,大概是會稽山陰人。後來王琳投歸北齊,萬寶常父子也從江南到了北方。不過,那個時候萬寶常的年齡很小,大約四五歲。來到北齊以後,萬寶常向當時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也是一位達官祖埏(字孝徵)學習音樂。《隋書·音樂誌》上記載說:“有識音人萬寶常修《洛陽舊曲》,言幼學音律,師於祖孝徵,知其上代修調古樂。”因為祖埏的父親祖瑩做過北魏的太常卿,曾經典造過洛陽的鍾石管弦,3年而成。所以,祖埏所教音樂知識和萬寶常所修的《洛陽舊曲》,便是從祖瑩這兒來的。本來音樂的學習是以幼年為適當的,因為絕對音的認識隻有在年幼時才銳敏,在12歲以後便會遊移而不能準確。因此,萬寶常在向祖埏學音樂的時候,他也隻有八九歲。正因為這個年齡是學音樂的好時光,所以萬寶常以他的勤奮與天資,學得了真正的本領,這從他以後在生活中能隨便敲打食器而成宮商的那段記載裏得到了證明。這種本領,不從幼時著手,是不能得到的。
後來,萬寶常的父親萬大通因獲罪被殺,萬寶常即被配為樂戶。按“齊法”,配樂戶的刑罰是與強盜同罪,其地位實際上是奴隸。這種打擊對於一個少年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沒有故鄉,沒有故國,失去了親人,在異鄉他壤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他是難以生存的。然而,音樂的天才沒有因為災難而埋沒,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也沒有因為打擊而窒息,萬寶常視音樂為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萬寶常在音樂方麵的造詣是很高的,《隋書》本傳上說:“妙達鍾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獻於齊。”但是,他的奴隸的生涯(伶人)卻終生沒有得到解脫。盡管他在音樂上的成就,在隋開皇時代就是大臣宰相、至尊天子都不能夠抹殺,作樂時要征求他的意見,然而奴隸畢竟是奴隸,“曆周洎隋,俱不得調”。北周滅齊後的年代很短,僅僅4年便失國。隋朝開皇年間討論音樂,大官僚、博士鄭譯、牛弘、辛彥之、何妥、蘇夔等“各立朋黨”,紛紛立論,鬧了七八年,才龍頭蛇尾地宣告終結。萬寶常用水尺律造器,但又受到權貴們的忌恨,隨之而寢置。大約在開皇十一、二年(公元591年、592年)時,萬寶常貧病交加,“竟餓而死”。據有的學者考證說,他死時不滿40歲。萬寶常沒有後代,他病臥時,妻子將家中僅有的一點財物全部竊取而逃走了。萬寶常臨死時,將自己所寫的音樂論著投之火中燒掉了,並悲憤地說:“何用此為?”表現了對壓迫他,給他帶來災難的醜惡、卑劣社會的最後抗爭和不妥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