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內觀以後,才知道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從曆史和方法兩個角度出發,我們都是接觸很多了。我們來看一下,儒家說要“自省”,道家說要“參休”,佛說要“覺悟”,基督教說要“懺悔”,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從自己出發,進而撬動整個世界。
那麼,我們怎麼樣自己做“內觀”呢?又“觀”哪些東西呢?
我們這裏不是恐怖片,要用刀剖開自己,好能夠看清楚,也不是半夜十二點要對著鏡子問:“我是誰?”這裏也不是魔幻片,不是需要做夢飄到一個神奇的地方去進行點化,也不需要在房間裏布置什麼陣法。我們這裏是生活片,早上起來刷牙洗臉,晚上回家要刷牙洗腳,就是這樣就可以了,所以,什麼時候都可以做的!
曾子說我們要一日三省,可是我們忙啊,真的做不到啊,那麼什麼是忙,我們把“忙”字拆開了看,就是“心亡”,也就是心死了,還能有什麼希望?
有頭驢,拉了一輩子磨,主人憐憫它,就讓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吃草。可是驢對廣闊的世界視而不見,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繞著一棵樹打轉。原來,這頭驢拉了一輩子磨,除了轉圈已經不知道別的。
許多人就像這頭驢,終其一生被拴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上打轉。除非,你認識到了自己是頭驢,否則不會突破自我。
所以,內觀首先要靜心,準確地說,是一段時間靜心,安靜下來,才能內觀!改變自我的關鍵,是身心同步成長。
內觀,環境當然是第一要素,有什麼樣的環境看你的條件了。
一個目標,以你感覺安全、放鬆、沒有打擾為要,隻要你能沒有被幹擾,那就好!也就是說,你的注意力都能夠集中到一個你想要集中的點,把我們通常所說的元神集中起來就可以了。
又玄了,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所說的集中精力,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據說,當年毛澤東年輕的時候,曾在長沙的菜市場裏讀書,為的就是練習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能把注意力集中的人,做事情就更能得心應手了。
但是我們剛開始還是要先綁定一下,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因為我們的功力還不夠嘛。夜晚或者相似的環境,燈光不要刺眼,溫度和濕度都要舒適的,眼前也沒有什麼移動的、自己好奇的物體,如果有條件,來根焚香,基本就可以了。要求不高吧?
自己,要自然放鬆,沒有什麼羈絆的東西,也就是首飾物品就不要帶了,衣物少一點,很寬鬆的那種,最好能漱口沐浴,然後以最放鬆的姿勢坐下、躺下或臥倒都可以,就是要全身放鬆,然後閉上眼睛,開始內觀。
確認我們心靈深處的價值觀
內觀第一階段,回憶,反思!
回憶我們曾經做過的事情,一直回憶到自己所能回憶事情的最深處,在腦海裏就像放電影一樣,把事情的前後脈絡捋清楚。對於不記得的事情就先放下,不要強行做什麼連接,因為自行連接的部分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具體體現,會影響我們對於自己的了解。
過程中不要強迫自己,更不要用價值觀去判斷。對於我們以前做過的一些幼稚的、無聊的,甚至是錯誤的事情,都不要去判斷和下定語。跟隨自己的心,認識自己就好。開始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想,順其自然讓思緒自由漂移。很簡單吧!
這樣,我們可以進行下一步的事情了:感知。做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比較順手,做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比較難受,是周圍的什麼因素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不要判斷,就是把事情擺開了攤平了,是回憶不是判斷。我說過,判斷的事情交給上帝,我們正確地麵對自己。你也知道,內觀是自己和自己對話。騙自己的事情還是免了吧!
什麼事情都是有副作用的,任何一種方法都可能走火入魔。要想避免走極端,就要將內心打開,沒有判斷就沒有對錯,都沒有對錯了,我們還有什麼不能接納的?當我們有了任何發現都要嚐試接受它,讓它豐滿。我們內觀的目的是追求內心的圓融,不是要抖落內心的殘缺,如果不能圓融,我們寧可停一下,等一下,讓身與心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