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曹魏王朝之“君臨天下” 第80章薑維劍閣阻鍾會鄧艾奇襲滅西蜀
這年冬天,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成為西線最高軍事首腦。同時,他下令青、徐、兗、豫、荊、揚諸州趕造大船,給人以將要伐吳的假象,以迷惑蜀國。翌年秋,西線軍隊調動完畢,糧秣也征運停當。司馬昭下令,命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馬進軍甘鬆、遝中牽製蜀國大將軍薑維的主力;命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人馬進占武街、橋頭一帶阻斷薑維的歸路。同時,命鎮西將軍鍾會率十餘萬大軍,分從斜穀、駱穀兩路進兵,大舉伐蜀。
這件重大的軍事行動已經計議了很久。蜀國國小民疲,連年用兵,國庫空虛,民不堪命,加上後主劉禪昏庸懦弱,司馬昭因有伐蜀之誌。他征求僚屬的意見,出乎預料,多數卻不同意在蜀地用兵。他們認為,蜀地道路險阻,糧運艱難,大軍深入,一旦糧秣不繼,必將陷於困境。曹爽當年伐蜀之敗,殷鑒不遠,不可不慎;雖然征西將軍鄧艾謀略超群,膽識過人,但在邊地與薑維作戰,仍互有勝負。薑維是諸葛亮拔擢的人中豪傑,其用兵之道,詭譎玄虛,蜀國君臣,倚為幹城,豈可小視哉!這些議論使司馬昭頗為失望。
唯有鍾會,極力讚成司馬昭伐蜀之策。他指點著蜀國地圖縱橫議論,籌謀讚劃,進退之機,攻奪之勢,說得頭頭是道,似乎那蕞爾小國已握在他掌心一般。這種建功立業的雄心、意氣風發的豪情、成竹在胸的自信,使司馬昭大為讚賞。朝廷平定毋丘儉、諸葛誕兩次叛亂,鍾會皆隨軍,計謀多被采納,為平叛立下了功勞。司馬師病死時,皇帝曹髦想遏止司馬氏的勢力,不想讓司馬昭輔政。司馬昭用鍾會、傅嘏之策,違詔班師,兵臨皇都,逼迫曹髦不得已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鍾會對司馬昭的輔佐之功不同尋常。自淮南以來,鍾會算無遺策,有人稱其為“今之張良”,他爵位屢遷,權勢煊赫;因生於權貴之家,自小耳濡目染,對高層政治的運作方式深諳於心,深知“若要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多次推功讓爵,其實是以退為進,深藏機心。如今專伐蜀之任,統虎豹之師,一言九鼎,氣吞萬裏!
鍾會大軍入蜀,命牙門將許儀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正值秋深時節,瘴氣消散,山野蕭索;艱險的蜀道就是蜀國的天然屏障,雖無蜀軍的抵抗,大軍仍進展緩慢。鍾會很焦慮,十餘萬大軍的糧秣轉運就是個大難題,如不能速戰速決,深入腹心,靠敵國之糧以養軍,則萬難取勝。一日行軍途中,鍾會騎馬過橋,一條馬腿陷下,馬失前足,鍾會跌下馬來。周圍的將士忙將他扶起。鍾會大怒,命將先鋒許儀就地斬首。許儀乃當年曹操愛將許禇之子,父子有功於國,猶不見赦,三軍聞之,無不震悚!
鍾會大軍未發之時,蜀國大將軍薑維就曾表奏後主劉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圖進犯,宜遣張翼、廖化督領諸軍扼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後主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專權,征鬼巫卜測,說魏軍無犯境之象。劉禪就將此事擱置一邊,再不複問,而群臣不知。等到鍾會進軍駱穀,鄧艾將入遝中,十萬火急的軍情文書飛赴成都,劉禪才慌了手腳。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往遝中救援薑維,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等率兵往陽安關口協同拒敵。張翼等軍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率軍往建威,故駐守陰平,以阻魏軍。
原來,先主劉備在時,留魏延鎮守漢中,各重鎮關寨皆有兵駐防,如敵來犯,使不得入,禦敵於國門之外。薑維認為,這是一種消極防禦的辦法,雖然可以拒敵守土,但兵力分散,不足以重創犯境之敵。因此主張采取防禦與進攻相結合的戰略。除重要關隘嚴防死守外,主要兵力退守漢城和樂城。兩城乃國之門戶,依山恃險,城守堅固,敵人斷難摧破。然後,分出幾股流動部隊,乘敵之虛,或設伏,或偷襲,用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方式,伺機殲敵,使之疲於奔命。國中堅壁清野,敵人斷了補給,自然不能撐持。待其潰敗之時,再聚而殲之。
且說征西將軍鄧艾領命牽製薑維,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搗薑維大營,隴西太守牽弘截其歸路,金城太守楊欣前往甘鬆,使薑維不得與甘鬆守軍會合。大戰三日,各有傷亡。這時,傳來消息,鍾會大軍已入漢中,直逼漢、樂二城。薑維無心戀戰,令大軍撤還,以救援漢、樂二城的守軍。漢、樂兩城若破,門戶洞開,勢不可回矣!楊欣等追擊薑維至疆川口,又一場惡戰。薑維折損了一些人馬輜重,聽說前往雍州的道路已被魏軍阻斷,於是率軍從孔函穀深入北道,想繞道雍州後。在北道阻擊的諸葛緒聞薑維來,向後撤三十裏,在一處險峻的山穀設伏,準備將薑維之軍一舉聚殲。薑維在蜀統軍多年,對於山川地貌了若指掌,自然不肯入圍,遂引軍退還,從陰平橋頭過,往東運動。諸葛緒見薑維沒有中計,命大軍追擊。追了一日,沒有追上,薑維之軍已東向劍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