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曹魏王朝之“君臨天下” 第68章司馬師平叛淮南毋丘儉殞命江灣
廢了齊王曹芳之後,司馬師並不安寧。司馬師討厭曹芳由來已久,父親司馬懿在世時,對曹芳評價很高,認為他謙恭待下,能夠耐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體恤百姓,有仁慈之心,堪為天下之主。父親誅曹爽,殺王淩,每有大舉,皇帝曹芳皆無不從。很多朝臣對於皇帝也有感情,所以,當他提議廢黜皇帝時,大臣們一時都驚呆了,雖迫於他的威權,附和了他的提議,但很多人是為了避禍保身,私心裏並不以為然。曹芳被逼退位時,數十臣子恭立宮外,以送王車,他的叔父太尉司馬孚痛哭流涕——這老頭子一心要做大魏的忠臣,真是糊塗得很——許多臣子暗自垂淚,神色憮然。這些都表明,廢黜之事並不得人心。外有坐鎮擁兵之猛將,內有首鼠兩端之朝臣,更有和大魏同宗同族、血肉相連的諸侯……世事凶險,不可不防。
更糟的是,司馬師右目的腫瘤百醫無效,越長越大,使右目突出,痛不可耐,夜裏難以入眠,這使他日漸消瘦。高聳的顴骨,塌陷的兩頰,凸起的腫瘤,使他的臉變得猙獰。他的右眼被腫瘤擠壓著成了一條縫兒,隻有左眼灼灼有神,像患熱病的人一樣閃著焦慮狂熱的光芒。司馬師意誌超乎常人,他從不叫痛,更不呻吟,盡管夜裏睡不安穩,每天還是早早地起床,在大將軍府裏處理公務。從前他要召見很多人,對各種人發出不同的指示,現在他見的人越來越少了,隻有幾個特別重要的心腹可以見到他,這使人們推測,他的病似乎是嚴重了。
病情雖然在惡化,但他沒有放棄治愈的希望。有一個禦醫說,用熊的膽汁洗可以使腫瘤消退,於是大將軍府的眾多武士分成若幹隊去山野圍獵,他們獵得很多黑熊和棕熊,殺熊取膽,以療惡疾,但是效力並不明顯。司馬師的右臉上黃色的熊膽汁深潛肌腠,使他成了陰陽麵,望去更加可怖。各府張貼告示,重金在海內募求可治此病的高人,不久,從全國各地就湧現出無數聲稱藥到病除的神醫,還有千奇百怪的各種“祖傳秘方”。各府郡推薦的神醫和奉獻的藥方彙聚京城,由禦醫勘驗審核,然後一一用於大將軍,但無一奏效。手下人建議大將軍把這些誇口的騙子全部殺掉。司馬師道:“醫術無效,不給賞賜罷了,怎可輕易殺人?殺無辜而徒增罪愆,吾不為也!”漸漸的,自薦的神醫銷聲匿跡。
司馬師被病痛折磨,被國事纏繞,雖無一刻安寧,人前卻神色自若。他沒有任何不良的嗜好,不喝酒,也不近女色。他唯一心愛之物,是他自小養大的那頭豹子。這豹子是他多年前行獵時拾來的,母豹已被射殺,他心生悲憫,把小豹帶了回來。如今這頭豹子已經成年,幾乎和他形影不離。夜裏,豹子就睡在他的寢榻旁。他接見臣僚時,總是端然箕坐,而那頭豹子便蹲踞在他的身邊,一雙眼睛眈眈而視,使不常見大將軍的人心神不寧。司馬師總是親自喂他心愛的豹子,他親手把事先切好的肉一塊一塊擲給它,豹子吃完後,就馴順地伏在他的腳下。他像撫摸一隻貓似的撫摸豹子身上帶著斑點的毛皮,捋它的胡須,拽它的尾巴,逗弄和戲耍它,這是大將軍唯一忘卻煩惱的樂事。大約十天前,一個從西域來的胡人用駱駝馱來一袋罌粟子到京城,獻給了大將軍,並告訴了他使用它的法子。大將軍喝了用那東西熬的水,疼痛減輕,精神好多了,胡人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一切如他所預料的那樣,這天午後,他正在喂他心愛的豹子,緊急軍情文書從東南傳來,駐守揚州的鎮東將軍毋丘儉舉兵造反了。
毋丘儉並非凡庸之輩,他有著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統率能力,和出身貧寒的鄧艾一樣,兩人都是魏末傑出的軍事領袖。早年,他和司馬懿並統大軍,平定遼東,以功封侯;正始年間,高句驪國數來侵擾,毋丘儉督步騎萬人出玄菟,數路進擊,涉險突進,連戰皆捷,直搗高句驪都城,滅國絕祀;又北進沃沮千餘裏至肅慎南界,刻石紀功,穿山灌溉,使險遠之民,得賴其利,大大拓展了帝國的東北邊界。由於他的戰功卓著,成為朝廷的股肱之臣,一直統領重兵,藩衛帝都。先是遷左將軍,假節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轉為鎮南將軍。正始五年,東吳大將軍諸葛恪率軍犯邊,鎮東將軍諸葛誕與之戰於東關,不利。於是,朝廷使毋丘儉與諸葛誕對換,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毋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毋丘儉身膺重任,控臨敵國,一舉一動關乎帝國的安危,毋丘儉之反,東南震恐,關係非小,司馬師雖然有所預料,還是吃驚不小。
此次和毋丘儉共同作亂的,還有廬江太守、前將軍文欽。曹爽誅後,朝廷為了羈縻他,加封他為前將軍。他開始屬諸葛誕的部下,諸葛誕看不起這個凶橫粗暴的家夥,二人關係不好。文欽很消極。後來,毋丘儉和諸葛誕對換,文欽成了毋丘儉的部下。毋丘儉用人所長,知道文欽雖然桀驁難馴,但這種人都是直腸子,如果傾心相交,危難時卻能同舟共濟。況且二人對司馬氏的擅權專斷都懷怨已久,深切感到大魏帝國風雨飄搖。二人立誌匡扶社稷,所以一拍即合,成為知己。毋丘儉原本與夏侯玄、李豐交誼深厚,文欽又是曹爽的黨羽,曹爽、夏侯玄、李豐等相繼被誅滅,二人有唇亡齒寒之痛。如今司馬師擅行廢立,斥逐皇帝曹芳,凶焰萬丈,反象已露,此丈夫為國盡力之時也,既然手握重兵,何不倒戈誅叛,以安曹氏?於是二人戮力同心,舉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