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書記的一席話,又讓章仕福流下了淚水。那是感激的淚水,是對黨和政府高度信任的淚水。
老嶽父出山
占誌堂,這位50年代畢業的農業中專生,先後當過6年農技員,40多年獸醫,對果樹栽培,禽畜病防治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女婿章仕福所謂的“事業”,他一直持反對態度,並且嗤之以鼻。種果樹、養牛能賺什麼大錢?真是瞎胡鬧!
1996年8月,章仕福在果樹山下征用2316畝土地,建起了一棟600多平方米的標準牛舍,準備大力發展養牛業,開始卻有點力不從心。精明的頭腦告訴他,必須有一個懂獸醫的技術員,而老嶽父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荒唐!叫我去跟你幹那種事,沒門!開始我就叫你別亂來,有幾十萬塊錢放在銀行裏,僅利息就夠你全家吃的,哪用得著這麼辛苦?你這是自找苦吃!”
嶽父是一個固執而保守的老人。他不認同的事情,誰也無法改變他的觀點。女兒女婿也不例外。盡管章仕福和妻子先後五次登門,也沒有請動老頭子去養殖場幫忙。
一個寒風凜冽、細雨綿綿的冬日,章仕福和妻子又來到上饒市沙溪鎮敲開了嶽父的門。嶽父見人就知來意,仍然一聲不吭,但看到女兒女婿日益消瘦的身體,他的心裏也在隱隱作痛。
“爸,這是我最後一次來請你。如果你不答應,我隻得到農大高薪聘請專家來做事了。以後,你也別怪我沒有時間來看望您老人家!”章仕福強忍著性子,向老嶽父作最後的攤牌。占珍娜也隻有默默地在一旁流著淚。小舅、小姨都極力勸老父出山。此時不助一臂之力,更待何時?難道真的要等女婿發了財去坐享其成?在各種理由的勸說下,占誌堂終於答應先去養殖場看看。
占誌堂來到養殖場,看見200多畝果園和初具規模的養牛場,場內自來水、電、公路、精飼料庫、廚房、牛舍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四周還築有215米高的水泥磚圍牆,不由大吃一驚。當他得知這一切已經投入40多萬,就知道女婿這次絕對不是鬧著玩,他已經把全家人的禍福全都搭進去了!
老將出馬,一個頂三。占誌堂出山,給養殖場帶來了巨大的動力。老人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白天進場安排用工,配飼料養牛,搞防疫,晚上上樓看有關科技書籍、撰寫生產計劃等。工作細心、耐心而專心。去年冬,降水量充沛,老人記載著每一天的天氣發現,從二晚收割到春節這天,97天中隻有9天沒有下雨。看著老天連續不斷地降雨,老人估計到稻草黴爛會影響牛安全過冬,一邊安排種下十幾畝蘿卜做青飼料,一邊進行飼料改革試驗,經過20多次試驗終於研究出新的飼料配方,養牛成本降低了一半,營養成分反而更豐富。126頭肉用牛不但都安全過冬,並且一頭頭牛膘肥體壯,長勢喜人。
針對養殖場的發展前景,老人提出養豬、養牛、養魚三大項目全麵上規模,必須實施飼料改革,辦飼料廠、種牧草、辦牛配種站等5個措施,推動養殖場迅速向集約化、規範化發展,形成種、養、加工一條龍體係。
占誌堂激動地說:“仕福畢竟是年輕人,膽子大,思想也很解放,現在看來,他的路子走對了。”
上饒縣綜合養殖場自1995年創辦以來,先後得到省、地、縣老建辦、農發行、科委、農業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幫助。短短兩年時間,養殖場已發展擁有果園280畝,水麵300畝,一個1000頭養牛場和一個1000頭養豬場。2005年初見成效:出欄肉牛300頭、魚2萬尾、創產值120萬元,利稅28萬元。今年200多畝果樹也可掛果全麵投產。豐厚的收入將像滾雪球似的逐年倍增,還可每年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3000多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7年,為了以場帶戶,實現幫助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該場發放120頭母牛給貧困戶飼養,並按市場價定合同回收產品,預計貧困戶戶均可增收1200元以上。利用當地優良黃牛進行人工授精配種,幫助周邊鄉鎮的黃牛改良工作也在積極籌備之中……
章仕福,這位胸懷大誌的青年農民,正在用頑強和膽魄追求著那個憧憬中的美好世界。
選編於《老區建設》1998年第4期
原作者:謝克忠徐毓根
短評:大凡創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就要求創業者隨時都要做好應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章仕福所遇到的困難,許多人同樣都會遇到,但章仕福選擇了堅持。其實,大成功都是由小成功所累積,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達成無數的小目標之後,才實現他們偉大的夢想。創業之路是艱辛的,如果你放棄,就已經失敗了。成功永遠取決於持續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