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寶每年都響應當地團委的號召,捐助家鄉失學的大學生。據不完全統計,楊義寶這些年來,共資助家鄉和外地20多位大學生完成學業,僅此一項每年付出資金近20萬元。
2006年,他投入大筆資金,讓村後麵一座荒蕪的山嶺披上了綠裝。今年,他還要擴大綠化戰果,發誓給東闞各莊的子孫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母親早早就辭世,是楊義寶此生刻骨銘心的遺憾。在他看來,在家鄉的山山嶺嶺植上一片片挺拔的林木,就是對母親最好的祭奠。
2007年11月,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秦皇島市有3個文化產業項目簽約,簽約金額達10億元。其中,盧龍縣人民政府分別與秦皇島市益寶工貿有限公司和北京奉爾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東方德源和桃林口旅遊景區開發兩個項目意向簽約,金額分別為3億元和2億元。
前不久,中共盧龍縣委副書記薛順平在全縣文化工作會議上,就盧龍如何麵對文化經濟時代,如何做大做強盧龍的文化產業,提出幾點思考——
他說,今天的盧龍曾經是一個古國的中心,早在3600年前的殷商時期,孤竹國都就設在盧龍。盧龍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孤竹國第九世君墨胎氏子朝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以兄弟讓國、叩馬諫伐、首陽采薇、不食周粟的聖哲大義和高風亮節,引來萬世敬仰。他們被孔子、孟子等尊崇為聖賢。他們的思想行為成為儒家思想的主要淵源之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開先河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孤竹文化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我國冀東地區的始祖文化,也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東方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發端,它的潛在影響遍及東方文化的大體係。
薛順平評價楊義寶時說,他身上具有盧龍古先賢的品性特征。楊義寶投資的東方德源項目建設,會成為今天盧龍的文化旗艦產業。
他說,什麼是盧龍人的品性?可以斷言,一是仁義,二是精誠。仁和義是孔子、孟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並成為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核心思想。精誠則來源於李廣在此地射虎的故事派生的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盧龍人恰恰傳承了這種品性。時至今日,堅韌執著一直是盧龍人的整體精神。仁義精誠就是孤竹文化,就是盧龍人的品性,也是千千萬萬個楊義寶這樣的優秀盧龍子孫的思想基礎。
楊義寶認為,自己從當初個人脫貧致富的創業初衷,到今天擔當社會責任,大力推進盧龍的經濟文化建設,是自己思想的一個升華。自己從當初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一介武夫,成為一個具有廣闊胸懷的企業家,與這個時代提供的機會和社會的造就分不開。他記得有位聖哲講過:在你的智慧不足以參透人生的真諦之前,隻要學會愛與感恩,你就能成就一切。自己今後要做的,就是向社會奉獻更多的愛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隻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隻有這樣,才能把孤竹古國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弘揚光大。
薛順平在其著作《盧龍記憶》的後記中,曾引用過關國著名學者托夫勒的一句話:哪裏有文化,哪裏早晚就會出現經濟繁榮;而哪裏出現經濟繁榮,文化就會更快地轉向那裏。這句話被楊義寶牢牢記在心裏。
選編於《農村青年》2008年第4期
原作者:楊傳山
短評:有句古訓叫“勤奮是金”。還有一句話也說得很好:“沒有出手的球是永遠不會得分的。”楊義寶是個看準了目標就積極的行動者,雖然他經受了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挫折,但經過磨難之後他所得到的確是應有的成功。成功永遠屬於馬上行動的人,機遇就在眼前,有創業願望的朋友,該出手時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