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永遠忠實於腳下土地的農民企業家賴達雄(5)(1 / 3)

楊興義帶著兩個兒子,450萬元資金,紮營荒涼的定邊縣張天渠油田區塊,開始了艱苦難熬的打井生活。1994年9月12日第一口油井開鑽,10月2日鑽到2340米深度時出油,日產原油21噸。這口高產井令楊氏家族興奮不已,信心倍增。當即借款籌資,半個月時間,第二口油井又開鑽了。僅22天,第二口井出油了,又是日產近20噸的旺井。有了兩口井接著籌資開鑽第三口、第四口油井。三口油井出油後,資金回籠快了,多了,不斷地再投入打井,擴大事業,六年間一氣打了28口油井。到2000年,楊興義獨資企業的自有資產,年產值和銷售額都超過億元,成為自治區十強民營企業之一。

爭創一流民營企業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會議和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先後確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個體私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組成部分,同處於主導地位的公有製經濟將長期共同發展,百年不變。楊興義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曆了從不合法到合法,從“補充”地位到“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過程;新舊體製的碰撞與轉換過程;黨和國家政策的不斷引導支持過程;個人承受種種壓力,衝破種種阻礙,不斷創業,曆經成功、失敗,努力奮鬥的過程。經過二十年弄潮商海的實踐,販運農副產品、回收廢舊物資、開拓石油三大商戰接連取得成功的楊興義,以平常心步入了新千年。他冷靜總結與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業曆程,深思新千年的發展思路。1999年5月,他以700多萬元收購了位於銀川市西門橋西十字路口的自治區金屬公司占地15畝建築麵積8000多平方米的一處樓盤,有良好的辦公條件。公司領導層積累了較豐富的生產經營知識和企業管理經驗。2000年,他已經擁有了億元資產,形成了以采油為主,多種產業經營的格局;注冊登記了六家獨資或控股公司與分公司;培育了100多人的員工隊伍和一支業務骨幹隊伍。這些都體現了企業的素質、實力、優勢,但隨著事業的擴大,企業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缺少長遠的、科學的宏觀計劃和奮鬥目標;資金應用沒形成合力;生產經營麵寬,外部關係繁雜,經營者分身無數,顧此失彼;沒有健全高效的工作機構組織和聯絡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員工隊伍文化偏低,素質較差,等等。這些問題,影響到了企業的發展。為此,他走訪專家,進行調研,經深思熟慮和認真準備,注冊9000萬元成立了寧夏興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以這個公司為核心企業,連同陝西省定邊縣業興石油開采有限責任公司共五個企業,經自治區工商局核準,於2000年12月22日組建了寧夏興俊實業集團。集團本部在三年前收購的銀川市西門外大樓辦公。

集團成立後,楊興義首先下功夫抓了兩件企業建設的基礎工作:廣攬人才,科學管理。他從兩個方麵抓人才。一是邀請一批有專長、懂經營、會管理、有經驗的退休專家以及企業專家做企業顧問,出主意、當參謀;二是招聘年富力強,有文化,有專業知識,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擔任企業或部門的經理或做機關業務骨幹。同時,從各方麵加強和完善企業科學管理,縱向從工人到經理,個個建立崗位責任製,從崗位到公司、集團,層層建立規章製度;橫向按業務劃分,製訂計劃統計、財會、生產、經營、用工、分配、勞保、安全等40多項規章製度,為企業管理向科學化、規範化、製度化邁出了實實在在的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楊興義集中主要精力謀劃長遠、做大主導產業,做強集團事業,爭創一流民營企業。他在創業之路上走出了非常關鍵的四大步。

第一步,新千年開始,經過太多磨難,事業取得成功,將近花甲之年的楊興義,不敢懈怠事業,享樂人生,而在繼續鍥而不舍地拚搏奮鬥,一心想把集團事業做大做強。就在這時,大部分油井,由於抽采了五六年,采油率漸低,降產明顯。周圍其他業主的同類油井,也一個一個變成了低產井,有人開始賣井。當時定邊縣政府又出台規定:2001年以後不允許再開新井。在這種情況下,楊興義以石破天的膽識,采取了投入巨資保產增產的兩大舉措:一是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在張天渠、韓渠兩個區塊建設注水站和注水井網,向科學技術要產量,要效益;二是投入巨資,收購注水井網半徑內的零星低產井,二是兩年收了20多口井,向生產規模要產量,要效益。到2003年初,形成了73口油井,9口注水並,兩坐注水站的生產規模,成為定邊縣最大的民營石油開采企業,納稅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