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殺出個奧斯卡(4)(2 / 3)

用《綜藝》首席評論家托德·麥卡錫的話來說,本屆電影節的競賽單元“呈現出藝術和地域多元化的競爭格局”。金棕櫚獎的有力競爭者包括了克日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紅色篇》(波蘭)、張藝謀的《活著》(中國)、阿巴斯·基亞洛斯塔米的《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烈日灼身》和南尼·莫瑞蒂的《親愛的日記》(意大利)。

決定大獎歸屬的會議變成了一場馬拉鬆,伊斯特伍德以其獨有的方式組織大家討論。他允許評委們暢所欲言,但他聽取的隻有自己頭腦中已經做好的結論。當昆汀·塔蘭蒂諾的那部粗野、連環畫式的、超級暴力的《黑色追緝令》最終獲得金棕櫚大獎時,歐洲藝術電影的擁躉們無不大驚失色。“一個可怕的決定,”《巴黎人》雜誌評論說,把美國人獲獎歸咎於一位來自美國的評委會主席的一意孤行。《法蘭西晚報》則抱怨這是一名硬漢為維護自己祖國的名譽而塞給他人的苦果。

於是,伊斯特伍德背著黑鍋告別了戛納。評委之一的帕皮·阿瓦蒂試圖為他討個清白,但他的一番話反倒助長了對伊斯特伍德的討伐。“在‘(.*?)英雄外殼下麵的伊斯特伍德是感情豐富的男人,”阿瓦蒂說,“有時會顯得很脆弱。他從內心深處對歐洲文化有某種不安全感。”途經巴黎時,伊斯特伍德臨時決定帶費什爾和弗蘭切斯卡改道前往蘇格蘭打高爾夫球。這一回,費什爾又犯下一個錯誤,她把一路帶著的大宗行李托運回美國,打算在巴黎買幾隻小一點的包盛放隨身物品。

在他們下榻的飯店附近有一家路易·威登專賣店。費什爾挑了價值1萬美元的旅行裝備,結賬時,她無意中又用了伊斯特伍德的信用卡。

回到美國後,伊斯特伍德收到了路易·威登寄來的收據。平時,伊斯特伍德很少購物,也不知道有路易·威登這樣的價值不菲的名牌貨。他不理解費什爾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東西,更無法容忍她幾次三番擅自用他的信用卡結賬。甚至在費什爾一一作了解釋並用自己的錢付了所有的賬單之後,伊斯特伍德的怒火也未能平息。

一則好萊塢傳言終被證實——在戛納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伊斯特伍德宣布他已經同意出演根據暢銷書改編的《廊橋遺夢》。該片導演是以《溫柔的憐憫》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澳大利亞人布魯斯·貝瑞斯福德。

據說是“弗蘭切斯卡”這個名字促使伊斯特伍德下了決心。那是伊斯特伍德女兒的名字,實際上,伊斯特伍德在家裏也這樣叫弗朗西斯·費什爾。

“弗蘭切斯卡”是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說女主人公的名字,這位衣阿華州的中年農婦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借家人外出趕集之機,弗蘭切斯卡與金凱德發生了4天短暫的戀情。作為“二戰”時期遠嫁到美國的意大利新娘,弗蘭切斯卡已經厭倦了繁重家務對其生活的束縛,對浪漫的愛情充滿渴望。金凱德提出帶她離開這裏,一同踏上冒險的旅程。書中這樣描寫金凱德,“52歲,渾身都是堅實的肌肉”——顯然這是一個能讓任何扮演他的演員臉麵增光的角色。他是理想中的男人,有著性感的運動員的身軀、藝術家的敏感,還能做一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