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附錄(22)(2 / 2)

個性不是簡單的與眾不同、嘩眾取寵,而是獨特的性情。布封說,風格即人。藝術家有個性,有感情,是性情中人,才創造得出有個性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風格的獨特性,在審美價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藝術家的最正常狀態就是特立獨行。在一個奇裝異服成為畫家標簽的時代,西裝革履可能反而更是個性化的服飾。

創新是文學藝術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有個性有風格,高於一切。反之就是千篇一律地雷同、平庸,有極強的可比性。在這個意義上,屬於某一風格流派,對於大多數藝術家來說,是一種失敗與妥協。藝術是個人奮鬥,是個人事業,不能成群結夥。生意與官場需要成群結隊結黨營私,而藝術家隻有在進行市場或社會活動時才需要其他人。在創作作品時,藝術家必須是孤獨的。

先成為藝術家,而後才有藝術作品。藝術家像詩人一樣,是一種精神與氣質,不是職業頭銜,也不是行業資格,更不是官位或什麼狗屁職稱,世界上有藝術家沒創作藝術作品的,就像有不寫詩的詩人,但是絕對不存在不是藝術家而創作出藝術作品來的情況。

質量品相同一藝術家的作品,有精有不精,再傑出的大師也草率之作或失敗之作,藝術家的價值取決於其精品或代表作。與木桶理論正相反,這是所謂頂峰理論,也就是山的高度取決於其最高點,哪怕是隻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峰頭,但是隻要它是最高點,就是山的高度。

精的標準,在作品本身之外,還可以通過外部證據來判斷,如是否出版發表著錄,是否展覽過?是否有過專業評論與研究分析文章?畢加索的一幅《格爾尼卡》,僅在歐美正式出版的權威專業著作就超過了十部!即使一個收藏家不能欣賞《格爾尼卡》,也不熟悉畢加索的畫作特點,僅憑評論界與學術界的成果,也可以做出正確的收藏投資判斷。

作品的品相好壞,也決定了其價值。如果已經殘破,即使還有學術價值或文物價值,也無法在收藏市場得到善價。

名頭、資格、地位、師承、年壽外行的收藏家最容易接受與理解的,就是這四項。事實上近些年來,外行收藏家買藝術品,都是隻看名頭,看資格、地位、師承與年壽。這些都很重要,但是,它們都不是關鍵核心所在。第一流的名頭、最老的資格、頂級的地位、過硬的師承以及高齡,都不等於是藝術大師。

可以說,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這幾項指標或多或少都可能占上,但是,也有凡高那樣的完全不沾邊的,同樣是大師。換句話說,對於收藏家來說,要正確認識看清藝術家,不能隻看這幾項外在的條件。這些條件相當於是衣冠行頭,能夠裝飾美化,但不是藝術家本人,因此對藝術家來說不是必須的,但是可以錦上添花。

中國當代書畫界基本上是畫匠組成的,隻能取得一時的財富與虛名——來自外行的聲譽就是虛名。缺少嚴肅的、高水平的藝術家。

在你花錢收藏當代藝術品時,不妨先思考一下,是什麼樣的人創造了你想買的作品?是一個工匠、一個商販、一個市儈、一個官吏,還是一位藝術家?你在花錢時,無論有意無意,都是在以資金支持或鼓勵某一位作者創作某一類作品,以貨幣投票,要表明你崇尚的品位、趣味與追求。

隻要能把握住作者是藝術家,收藏者就永遠不會成為冤大頭。在藝術領域,錢雖然是重要的價值體現,但卻不是最重要的。藝術領域最重要的是美。

藝術家最大的成就是創造出了美,而收藏家最大的成就則是欣賞到理解了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美。

藝術收藏者用現金對畫家的才華與地位作出評價——最有眼光、最有實力的收藏家,對藝術市場以及畫家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表決權與影響力。

有足夠的眼力與自信,就可以自己發現未來的大師。在中國,如今的藝術收藏者大都是有錢的外行,使得一些江湖書畫家大行其道。

專業圈裏的收藏與評價,主流社會的收藏與評價——這兩者相差異甚大。專業內行收藏,享受的是自己的眼光帶來的審美滿足感;外行業餘收藏家,享受的隻是自己的錢財所帶來的消費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