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學問?一是硬件,如學曆和著述;二是專業口碑。在硬件方麵,我曾多次闡述過一個20/20的觀點,就是從1949年未滿二十歲到1976年已滿二十歲的這一代人,基本上都處在文化教育浩劫時期,是被毀掉的受災一代,除個別例外,大都存在知識上的嚴重欠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鑒於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這些高中或初中生,其實正處在剛學習知識的年齡,“知識青年”四個字名不符實,而這一代人由於政治運動的磨難,總體上成為一代缺少知識的人。
中國當代書畫的最大問題與危機,就在於從業人員甚至名家幾乎都是半文盲,沒有書卷氣,不會讀書。中國書畫家裏凡是成為經典大師的,都是學問修養都有很高造詣的,如齊白石(中國當代書法家篆刻家與畫家,能在知識修養上趕上齊白石的極少極少)、黃賓虹、徐悲鴻、傅抱石。他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者,但是和今天的所謂國學家相比,他們的學問並不遜色。
思想感情藝術最重視的是“這一個”。也即獨一無二性。每個藝術家都隻能是唯一的,而且沒有可替代性,沒有備份。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具有自己的思想與感情。
作品中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有價值的思想?沒有思想的作品,就是工匠的商品。人是會思想的。藝術家本身是認真的思想者。
當今社會上多的是沒想法隻是掌握了寫或畫的技法的書畫“家”,他們隻能複製別人或自己的作品。個性不是簡單的與眾不同、嘩眾取寵,而是獨特的性情。布封說,風格即人。藝術家有個性,有感情,是性情中人,才創造得出有個性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古往今來,凡是大師巨匠,都有真性情,都有人格魅力。平淡無奇甚至庸俗乏味的人,注定是創作不出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來的。揚州八怪,所謂怪就是性情所在。
才能造詣才能與造詣的高度,是藝術家作品價值的最重要決定因素之一。這其中包括技巧的完善與高精尖。收藏藝術品,本質上是收藏人類所能創造出來的最美、最精的珍寶。
在文化藝術領域,一個收藏家或鑒賞家必須對才華有足夠的敏感與欣賞能力,能夠像英雄崇拜那樣懂得才子崇拜。文化藝術領域是必須講天才論的,而天才是古今中外都極珍貴稀缺的,發現天才並且承認天才、讚美與崇尚天才,是收藏家的職責。大收藏家都是通過發現並推出天才,而實現自我價值的。畢加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功其實完全取決於法國、德國、美國、俄國幾位大收藏家的賞識。而收藏家用來表達欣賞的最好形式就是用貨幣投票。
中國傳統藝術家講究詩文書畫印多才多藝,因此,中國古代藝術家中的天才都是全才。
在文化藝術領域,平庸等於死亡,藝術家注定就不是尋常之輩。中國老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因為對於一流人才來說,三日足以習成一藝,不刮目相看,就會看走了眼。
技法難度訓練與技法,師承是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自古以來,隻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傅。大師都是自己成就的,沒有培養出來的大師。中國最好的藝術學院,曆史畢業生中成為藝術家的連十分之一都到不了。無論是中央美術學院還是中國美術學院,都是如此。
英雄不問出處,在藝術品領域,收藏家看到的隻是作品的身手本領。不管是自學還是師承,作品在技法上的學習是否係統,是否有功底與造詣,都一目了然。
在西方達達主義與現代派運動之後,中國書畫也受了影響,產生了最容易欺人的所謂大寫意國畫與狂草書法,以及後來所謂的流行書風、印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章法可循,自我定義藝術。對這類作品,也有一個辦法可以判別價值高低,那就是複製難度高低,如果很好由他人複製,那就是垃圾。
藝術家的傑作,一定是技法水平很高、有相當的難度的,反之則就沒有藝術價值。極個別的創意性作品,偶爾會出現技法相對容易而且沒有太大難度,如杜尚的某些作品,但是作品在杜尚在世時,都是作為遊戲之作,贈送給朋友的,而不是作為藝術收藏品進入市場的。
個性風格有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是藝術家成熟與否的外在標誌。有風格也就有價值。沒風格,再美觀、再精細,也沒有活力,沒有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