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21)(2 / 2)

我去雲南掛職,聽到不止一位成功人士對我說:“為什麼十年前我就沒能買(要)張曉剛的畫?”因為十年前昆明的文化藝術界頭麵人物,若想要或買張曉剛的畫,易如反掌,甚至有的人還會不屑於要呢。後來,張曉剛的畫在老外的炒作下達到了上千萬元一幅。

類似的事情一再重複發生,因為人永遠不會改變事後諸葛亮的習慣,對於同時代的藝術家,低估其價值,在本來有以低價買畫機會時惜小,這是人類的馬馬點,當這種遺憾發生在工薪階層身上時,倒還可以理解,因為升鬥小民盡管也能用一個月或半個月的收入來買一件藝術品,但這實在是罕有的例外。但與大師升值迅速的作品原始股失之交臂的,往往是腰包鼓鼓的富翁或權勢顯赫的官員——本來可以用一頓飯的開支或開個口打個招呼就得到日後最值錢的財產。眼光與消費氣魄決定了機遇的把握。

古代與前人的作品不僅有藝術價值,還有文物古董曆史價值,對古人作品的價值形成機製不必多言,流傳下來的都值得珍視,而當代人的作品,則既可能是未遇識者的和氏璧,也可能是欺人外行的頑石。所以,在收藏前人字畫時,不需要在價值高低上太謹慎,隻要明辨真偽即可,而當代字畫卻有天壤之別,很容易花大錢買來的卻是一文不值的廢紙。

建立一個評估藝術家作品的標準體係,對於藝術收藏極其必要而且重要。

對當代書法家、畫家的藝術成就與價值,沒有一個科學的、清晰的標準,就難免魚龍混雜,濫竽充數,當然對於文化藝術這樣高度個陛化、精神化、主觀化的專業領域來說,任何標準都有例外,當然,破例或破格的隻是極少數,大體而言按照一個可靠的標準體係來衡量,可以保證基本有效。

書法家與畫家,在今天已經渾然一體,在身份與名義上沒有了過去的文人與工匠的區別,然而這不意味著所有從事書法與繪畫的就都搖身一變化俗為雅了,事實上,在本質上仍然有著字畫匠人與藝術家的區別,而且,與1949年前相比,字匠畫匠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甚至可以說,在中國當代書畫家中,不是匠人的藝術家隻是鳳毛麟角。

據我粗淺的思考與研究,決定著當代藝術家作品價值的是以下幾個方麵:品格境界藝術作品就是藝術家的物化。收藏藝術品,其實是間接地與藝術家建立關係。藝術品反映的是藝術家的精神麵貌。因此,藝術家的品格與境界,以及個性,就決定了藝術品有無價值。

藝術家必須高雅脫俗,不能是利欲熏心的俗人,不能是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小人,更不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惡人。人品不高,畫品字品如何能高?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在藝術的形式後麵,是藝術家的人格與精神。俗人小人惡人的作品無法流傳,就是因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人們都喜歡親近高人、雅士、才子、名流,這是一種本能的愛慕與欣賞。如蘇軾、唐伯虎、鄭板橋、齊白石,反之,如秦檜者流,即使有一定才藝,其作品不見得在形式與技巧上不好,但是人們睹物思人,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也就沒有了市場價值。

學問修養藝術家應當知識修養深厚廣博,在中國尤其要強調這一點,所以形成了幹百年來的文人書法、文人畫主流傳統。西方畫家也都是對文學曆史哲學經典飽讀,如畢加索、凡高以及更早些的達芬奇等等。

雖然學問高不等於書畫藝術水平高,但是,學問低卻絕對等於藝術水平低。不讀書,讀書少,根本成不了書法家,隻是寫字匠。不讀書,讀書少,隻能是畫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