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19)(1 / 2)

顯然,在新中國成立初,書畫著作的地位非常邊緣化,幾乎無人重視,至少是沒有第一流學者與文人從事這一專業的著述。反過來,即使是書畫界的一流高手,也以出版文史著作為榮,因為老輩書畫家往往本身都是文史專家,有時為了“稻粱謀”,可以為出版社編古書掙稿費。中國書畫與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書畫大家自古都是詩文高手,而且不僅僅是寫作,更是有研究與著述,比如龔賢晚年就致力於晚唐小名家詩集的搜集與印刷出版,成為由個人全力投入的課題項目,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可歌可泣的壯舉。

當今書畫家在這方麵對古人是望塵莫及的,即使有精力有資金,恐怕也隻會花在出版自己的書畫集與論著上。據我所知,隻有林凡先生曾參與出版曆代僧詩全集,也是一部大書。

如今的書畫家為古典文學著作配插圖還可以,若要獨力編纂,十之八九要出洋相的。

《美術書刊介紹》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作為一本附屬於出版社的新書宣傳品,《美術書刊介紹》曾為整整一代美術專業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新書資訊。前兩年還有讀者專門著文回憶這本小雜誌。它畢竟是國內最早的專業美術圖書書目介紹性質的刊物。除了評介,也還有新書與新出版圖片的目錄,以及同一機構所編《美術》雜誌最新一期內容評介。我手頭的這一期(1955年第10期),印數是3萬冊,這在當時不可謂多,而在今天則不可謂少。美術專業隊伍規模擴大了,美術書刊的印數卻銳減,這是美術界人士讀書風氣“今不如昔”的又一例證。

刊頭下有一行黑體字:“本刊各期所刊登的文章,歡迎各地轉載。”旗幟鮮明地亮出了宣傳目的。也就是說,該刊所發文章稿件都是廣告宣傳性質的,所以歡迎大家轉載。可以想見,當初的不少報刊在文藝版麵上,會真的轉載這些文章,因為那時還不像今天這麼市場化,以至於新書出版消息與評介都不免要“紅包”作為驅動力量。

《美術之友》雜誌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出版全國二十六家美術出版社聯合主辦設計與編排得非常新穎,時有妙文,但是也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作為多家美術出版社的協辦刊物,有點會員製俱樂部的意思,也就是主要是對成員單位的新書進行評介宣傳,這樣一來,代表性與全麵性就大打折扣了。

近些年來,不斷有非美術專業出版社進軍美術圖書,比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等,都把美術圖書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於都是另有財源的經濟實力雄厚的出版社,所以在美術出版領域出手不凡,很快就推出了一大批夠水準的好書。對這些非美術專業出版社的新書如果不予置評,顯然就難以全麵真實地反映近年美術理論與學術成果的麵貌。不過,對於美術研究者來說,此刊的資料信息價值還是不容低估的。

該刊單種圖書的評介常常難免廣告促銷的套路,倒是一些跳出具體圖書產品的文章,反而更好看些,比如對美術界圖書的走勢分析,以及對美術書展的報道,還有就是對海外美術書市場的記錄。

再補:我一直認為治學必須具有收藏迷的勁頭,也就是為了某一項愛好殫精竭慮搜羅收集材料,盡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資料——這是一切知識性學術研究與分析的基礎。因此,每一位傑出的社科學者,要麼是自己領域內的專業藏書家,要麼就有機會使用專業藏書資源,否則就談不到什麼做學問。

在美術書目這個題目上,我先後發表了兩篇長文,都是急就章,事實上,我也沒有精力或時間,同時也沒有任務壓力去專門收集或尋找相應的圖書報刊資料,隻是就手邊日積月累的個人資料作的遠不夠全麵的評述。與美術書目有關係的資料,近些年也出版過一些,如謝其章先生關於老期刊的書中,就有不少信息,而上海畫院、北京畫院出版的慶祝建院若幹周年的大本冊子,以及中央美院、各家美術出版社的同性質圖冊,也都可以找到很珍貴的美術書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