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兩篇文章發表後,我對這一題目的資料又陸續有所發現,這裏隻選擇了兩條我認為有必要補充進去,如此處理在體例上雖然淩亂了一些,不過,對於專業讀者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幹貨”材料本身,而不是包裝或形式吧。
《中國近代繪畫史論著述概說》馬鴻增發表於《美術研究》1989年第1期此文篇幅頗長,占了整五個頁碼。分為“史傳類”“畫論類”“著錄類”,比較概括地對上起1840年下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畫史論著述進行了梳理,重點在民國之前的著作,而民國時期的歸入現代繪畫史,隻是個別例外。
作者在文章開始部分指出時人對近代繪畫史論著述的研究還很不夠,在史料學上開拓不夠,因此,根據現有資料,歸納整理了這篇文章。對所介紹的著作,都有學術評介,雖然隻是片言隻字,顯示出作者在美術史論方麵的造詣。
《美術版本過眼錄》吳良忠陳寒川編著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年此書是對1949至1965年國內出版的種美術畫冊予以記錄,配以書影與選頁,加版本信息與作者介紹。按“國畫、油畫、速寫、漫畫、宣傳畫等”、“版畫剪紙”、“外國作品集”、“其他”分為四部分。
書是基於作者的個人藏品而編寫的,浙江與上海的畫冊相對較多,而北京天津的則相對少。對於這一時期的畫冊出版,顯然此書還不能反映全貌,而且作為非美術專業性質的收藏來說,難免缺少係統性與代表性,不過,此書仍然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期間美術畫冊出版情況的直觀參考資料。
書影、書話類圖書在坊間頗為流行,這與讀書類報刊的時興是相一致的,說明愛書的大有人在,對於倡導讀書風氣極有益處。
在專業性質上,美術的一個先天特點就是以視覺為主,美術史論與各種圖書,也就相應更需要圖片的配合,而此書就是典型的圖文本。
2007年5月21日展起讀《倫敦的叫賣聲>;中蘭姆和沃爾夫的兩篇讀書隨筆,信手書於閑閑堂閑閑堂藏民國至“文革”前美術圖書近些天整理書房,把美術舊書登記列表,這些書在美術界前輩可能不算難得之物,隻要隨出隨買,又沒散失,不難在品種上更齊全,而對生於1963年的我來說,卻除了少數家傳舊書,大都是從舊書店或地攤搜羅來的,而且並沒有刻意去收,隻是碰上便買,連一次拍賣會上去買的也沒有。
這份書單所錄均是1966年前出版的美術圖書原版,後來重印、再版的未列入。
前日與藏書家劉德水先生作競夜談,聊到美術書,我對時下美術界特別是評論界與研究界不學無術不能理解。
專業理論知識與曆史知識是從事研究與評論的本錢,也是基礎。對於喜歡談近現代中國書畫的所謂評論家與學者或鑒定家,不妨用這個不長的書單作參考。
畫界崇尚文人畫、學者畫,對於畫家也都看重美術史論造詣。若自稱文人畫,既不讀書,要是畫技又無名家傳授與絕高功力,則終是畫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