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18)(2 / 3)

語雲:“學如積薪,後來居上。”在書目文獻學的著述方麵,這一點體現得特別明顯,因為後人可以借鑒前人的成果,隻要有新的發見與材料,就不難超過前人。當然,有水平的學者不會甘心於隻是簡單地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做加法,更重要的是對前著的考辨與校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美術辭林》(中國繪畫卷)林樹中、王崇人主編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此書乃順訪南京時承蒙林樹中教授持贈。雖隻是全套書的一本分冊,但是也可獨立成書,其中有“畫籍著述”之章,占了97頁,收集了556種(篇),足以視為一部相當規模的畫學書目著作。這一章的作者為馮慧芬、儀先,遍收曆代畫學論著,采用辭條形式,言簡意賅。

在大型美術專業工具書中,雖然美術圖書都有一席之地,然而比例往往不多,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中國美術卷”,以及《中國美術大辭典》。

《美術辭林》其實是美術百科全書的架子,而且編撰陣容也是一時之選。隻是因為書名原因,讓人摸不著頭腦,因此遠遠未受到業內應有的重視。若是改一個字為《美術辭海》,銷路與影響一定就大不一樣。這也應了孔聖人的話:“必也正名乎!”《大學生必讀書目》浙江師範大學編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5月版青年與大學生必讀書目近些年編選與出版甚多,大部分都是普及與通俗層麵的,於文化建設有益無害,於美術學術研究沒有什麼意義與貢獻。雖然如此,但是因為這類書目的印數較多,流布較廣,因此,也不可忽視其存在。

必讀書目雖然都是麵向初讀,但是作者分高手、俗手。高手是一代大師,所列舉的書目是經過千錘百煉後爛熟於心的,後學得之以為津梁,隻要肯用功,即使成不了“正果”,也不會誤入歧途;而俗手的書目,其實隻是人雲亦雲,也就是“耳食”之學,隻能對一個時期、一個環境裏,同行們異口同聲地推崇備至的通行或流行的顯學的書名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寅恪與錢鍾書的著作。我在八十年代初對這兩位學者頗著過一陣迷,通讀了所有能找到的新舊著作,那時很少有人可以聊聊所謂陳學與錢學,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幾乎人人都在稱頌陳寅恪與錢鍾書了,以至於到了今天,連文盲也都知道了陳寅恪、錢鍾書。

書目應當是一家言,如果由集體來編選,而集體中又沒有大師級的學者,那麼就隻能是僅供無師可求教的入門者參考。現實是對於書畫專業來說,隻有極少數人有幸得遇名師或高人,因此,主要還是靠自學,而坊間又沒有麵向無師自學的讀者們的高水平的專業推薦書目,所以,凡是同類讀物都還有一定的導引指南價值。

此書有專章“美術專業必讀書目”,其條目如下:

1.《中國畫學全史》鄭午昌編著,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版

3.《曆代論畫名著彙編》沈子丞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黃賓虹美術文集》黃賓虹著,趙誌鈞輯,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5.《潘天壽美術文集》潘天壽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6.《漢魏六朝書畫論》、《唐五代畫論》、《初唐書論》、《中晚唐五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7.《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下)蔣孔陽主編,複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8.《秩序感))E.H.貢布裏希著,楊思梁、徐一維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年版

9.(《圖像與眼睛》E.H.貢布裏希著,範景中、楊思梁、徐一維、勞誠烈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8年版

10.《王朝聞文藝論集》第一集、第二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11.(《論現代中國美術》郎紹君著,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12.《創作心理研究》魯樞元著,黃河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13.《視覺革命》彭德著,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14.《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黃專、嚴善鐓著,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