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八年(1513年)起任潼川州知州,“禮士愛民始終不倦,文章政事著於一時”。正德十四年(1519年)轉任安慶知府,時安慶正值寧王朱宸濠叛亂之後,經濟凋弊,他不遺餘力安輯流民,興修水利,重視發展文教,成績顯著。離任之日,安慶百姓戀戀不舍。攀轅垂泣,並於文廟立去思碑。嘉靖二年(1523年),調任蘇州知府,興學宮,整吏治,減輕農民負擔,時人評議其廉潔清正,聲名與況鍾相等。離任後,蘇州士人立《吳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尚存蘇州文廟。嘉靖七年(1528年)升任山東布政司左參政,而後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左參政。嘉靖十五年(1536年)升任河南左布政司,鎮壓鄢陵農民起義。同年,升任山東巡撫右副都禦史,上書彈劾魯王:開修萊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年),奉詔負責治理黃河,從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開支流扼製歸德(今河南省商丘縣)、睢州(今河南省睢陽縣)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河南巡撫右副都禦史,因官署失火,引咎辭職,結束仕途生涯。
歸裏後,專心著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被因玩忽職守為他鞭笞過的陽武縣知縣王聯和之父王良誣告,指出纘宗詩中“穆王八駿空飛電,湘竹英皇淚不磨”是誹謗皇上語。於是嘉靖帝派使者逮捕胡纘宗對質,經辯白,王聯和父子受刑,而他亦被棍擊四十,削籍為民。年70餘歲繼續致力著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病逝。
纘宗精研文史,才華橫溢,於詩辭歌賦、經學、方誌等方麵均有卓越的成就,對方誌學貢獻更為突出。著有《鳥鼠山人集》18卷、《擬漢樂府》2卷、《擬古樂府》2卷、《胡氏詩誤》2卷、《願學編》2卷、《近取編》2卷、《河洛集》2卷、《歸田集》2卷、《春秋本義》12卷、《儀禮集注》25卷、《安慶府誌》30卷、《秦州誌》30卷、《漢中府誌》10卷、《鞏郡記》30卷、《秦安誌》12卷、《羲台誌》1卷。還選編《秦漢文》、《唐雅》、《雍音》等,又編有《胡氏家譜》。著作非常豐富,其中《明史·藝文誌》收錄9種,《四庫全書》也收錄部分作品。時人評其:“經濟弘偉、功業垂於當年;學誨淵涵,著作傳於後世”。
又擅長書法,師法顏真卿,剛健遒勁。因輾轉為官各地,名山名寺多有其手跡。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摩崖有巨書“海不揚波”.蘇州虎丘有篆書“千人坐”,山東曲阜孔廟第一牌坊有“金聲玉振”巨匾.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巨匾,秦安縣般若殿有“般若”巨匾。行草書《早朝詩》由後代刻版留存,曆來為愛好者傳拓,至今民間廣為流傳。其《可泉》詩曰:“九龍山半出吾泉,瀉玉鳴金到隴川。茅屋數椽蔭梧竹,沙溪一曲抱桑田。秋芹鬱鬱擎朝露,春韭離離駐夕煙。引鹿時尋發源處,三台七鬥自淵玄”。
參閱《明史》卷202;
張維《甘肅人物誌》;《秦安縣誌》
趙時春
趙時春(1500—?年)字景仁,號浚穀,平涼人。明代名臣,學者。
時春14歲中舉人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18歲以會試第一名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戶部主事,轉兵部主事。
嘉靖九年(1530年)上疏,請懲禁虛浮諛佞,端正朝政風氣。又上言:“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日崇治本。君之喜怒,賞罰所自出,勿以逆心事為怒,則賞罰大公而天下治。日信號令。無信一人之言,必參諸公論。毋狃一時之近,必稽之永遠。苟利十而害一則利不必興,功百而費半則工不必舉,如是而天下享安靜之福矣。日廣延訪。宜仿古人輪對及我朝宣召之製,使大臣、台諫、侍從各得敷納殿陛間,群吏則以其職事召問之。日厲廉恥。大臣宜待以禮,取大節略小過,台諫言是者用之,非者寬容之,庶臣工自愛,不敢不厲。其最急者,日惜人才。凡得罪諸臣,其才不當棄,其過或可原,宜霈然發命,召還故秩。且因南郊禮成,除謫戌之罪,與之更始。日固邊圉。敗軍之律宜嚴,臨陣而退者,裨將得以戮士卒,大將得以戮裨將,總製官得以戮大將,則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日正治教。請複古冠婚、喪祭之禮,絕醮祭、禱祀之術。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籙、依托經懺、幻化黃白、飛升遐景以冒寵祿者,即賜遣斥,則正道修明而民誌定。”觸怒世宗,入獄,後削職為民。嘉靖十八年(1539年)再起用,任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世宗患疾,與羅洪憲、唐順之共上疏請太子主持朝政,又觸犯世宗,免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攻掠京郊,以兵部侍郎王邦瑞薦舉,再任兵部主事,協理京營軍務。反對大將軍仇鸞向蒙古開設馬市的倡議,為仇忌恨,後調任山東僉事,轉副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僉都禦史,巡撫山西,統領雁門諸關防務,著力整飾備戰防守事宜。同年九月,蒙古攻入神池、利民等堡,時春率兵抗擊,行軍到大蟲嶺,遭伏擊,兵敗。被解職。遣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