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明代(2)(3 / 3)

家住黃家園,少時在華林寺(今華林坪)讀書。正統六年(1441年)中舉人,翌年中進士一甲第三,是謂探花。是年秋,主考順天鄉試.秉公未取大學士陳循、王文的兒子,遭其構陷打擊。後因大學士高穀主持公道而免禍,授翰林院編修。正統十一年(1446年),金城關修竣:十二年,蘭縣建哨馬營堡,應鄉人之邀,撰《金城關記》、《蘭州衛哨兵營堡記》。天順初(1457年),任尚寶卿,出使安南(今越南),根據經史,議定迎詔賓主座次等十多種禮儀,並謝絕安南厚贐,深得安南人士讚許、敬重。升侍講學士。天順四年(1460年),忠國公石亨下獄死,因諫與石同為陝西省人受牽連,次年被貶為廣州府判。在廣州講學,廣人從學者甚眾。城內井水鹹澀,諫查閱地方誌,詢問耆舊,實地勘查,在越秀山發現甜水而鑿井,改善廣州飲水,人稱“學士泉”。不久,遭誣陷,押往北京,卒於旅途。歸葬蘭州龍尾山。

諫為人謙和,博學多才,工書善畫。著有《書經集解》4卷、《詩經集解》4卷、《從古正文》5卷、《月令通纂》4卷以及《亢倉子音釋》、《使南稿》、《蘭坡集》、《蘭縣誌》等多種刊行於世。其《金城關記》日:“黃河經皋蘭城(今蘭州市城關區)北,距城西八十步,架浮梁以渡河。河之北有關,凡甘肅官員之朝會,陝右民庶之轉輸.腹裏軍士之輪班操備,皆踰於是。舊關創自洪武甲子,乃指揮僉事楊廉移置,至次年乙醜工完,計今年乙醜,凡六十一年。其城垣頹圮,戍樓傾壞,而邊備亦廢馳弗修。去冬,朝廷以瓦剌(蒙古族部落)潛蓄窺視邊徼之心,乃命鎮守陝西右都禦史陳公鎰巡撫邊衛,整飭武備,選將練兵以禦之。公至蘭州,相是地通連外境,為西垂重鎮,宜得大臣以守備焉。事聞於朝,遂以山東僉事司事李公進膺欽差把總守備之任。至則以是關為西州要塞,其墮圮若此,豈何以壯威夷而屏藩中國也哉?乃恢劃經理,勸工募力,重修葺之。拓其城郭,甍以磚石,而戍樓睥睨,以次而成;其外又廣其地為甕城。城內正北築台高丈餘,上構真武殿。肇工於正統十年八月十一日辛亥,至次年三月初三庚午訖工,衛之官屬喜公能成是功而不煩民力也,乃相率征文以記其修葺之歲月。予惟修城郭,完要塞,守備者之重事也。李公守備是邦,委托甚重而能先致,謹乎此,誠知所重輕矣。然不迫之以速成而必興事於秋後者,恐妨農之耕獲也。苟使民力一匱,雖外侮不侵,於治何補?……噫!一夫怒當關,百萬不敢傍。謹書於石.以冀將士之胥助雲。”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隴右金石錄》;《蘭州市誌·城關區誌》

侯顯

侯顯生卒年不詳。臨潭縣人,藏族。明代外交家。

顯自幼頑悖好動,能言善辯,強力敢任,且通曉漢藏語言。早歲進京,入宮為宦官,後任極有權勢之司禮少監。成祖欲見烏斯藏(今西藏)著名活佛尚師哈力麻,派顯前往迎請,選壯士健馬出行。永樂元年(1403年)奉命出使,陸行萬裏,至四年(1406年)二月始陪同哈力麻到京,為成祖做法事祈福。成祖大喜,封哈立麻為大寶法王,統領全國佛教事務,給印誥製如諸王。顯出使有功,由司禮少監擢升太監。

後隨鄭和下西洋,通使南亞各國。永樂十一年春(1412年)奉命出使尼八刺(尼泊爾)、地湧塔(今印度境)二國,尼八刺王沙的新葛遣使隨顯入明朝貢,成祖詔封國王,賜誥印。永樂十三年(1415年),成祖欲同榜葛拉(孟加拉)諸國通使,命顯等率舟師出行,與榜葛拉等國建立了友好關係,其國王賽佛丁並遣使貢麒麟等方物。成祖大悅,賜予甚厚。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榜葛拉受鄰國沼納(在印度境內)侵逼,顯再次出使,宣諭成祖之命,賜金幣,詔納遂罷兵,兩國終化幹戈為玉帛。宣德二年四月(1427年)由洮州中千戶所百戶昝卜爾結護送,顯第五次從陸路出使尼八剌及西藏諸番地,遍曆烏斯藏、必力工瓦、靈藏、思達藏諸地而還。途遇寇劫.顯督將士力戰,多所斬獲。曆時兩年,還朝,錄功陛賞者460餘人。

晚年請求準許返歸故裏,在故鄉貢瑪的舊址上修建了寺。寺院圍垣呈園形,狀如城池,俗稱其為園城寺,寺主由侯姓傳承,又稱侯家寺。顯卒後葬寺側。侯家寺今存。

“顯有才辯,強力敢任,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

參閱《明史》卷304;

吳均等譯智貢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

聊讓

聊讓生卒年不詳。字公遜,蘭縣(今蘭州市)人。明代廉吏。

讓出身肅王府儀衛司餘丁。好學有誌向,明習時務。景帝朱祁鈺嗣位,為懲戒宦官王振蒙蔽專權、禍國殃民、英宗被蒙古也先俘往大同之難,大開言路,吏民均可向朝廷上書言事。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讓赴京向朝廷陳述數事見解,略日:

近歲土木繁興,異端盛起,番僧絡繹,汙吏縱橫,相臣不正其非,禦史不劾其罪,上下蒙蔽,民生凋瘵。狡寇犯邊,上皇播越。陛下枕戈嚐膽之秋,可不拔賢舉能,一新政治乎?昔宗、嶽為將,敵國不敢呼名;韓、範鎮邊,西賊聞之破膽。司馬光居相位,強鄰戒勿犯邊。今文武大臣之有威名德望者,宜使典樞要,且延訪智術才能之士,布滿朝廷,則也先必畏服,而上皇可指日還矣。